
記敘文是一種“以事感人”的文體,其關鍵詞在于“事”,即“故事”。既然是故事,那就應該包含記敘文的基本六要素一一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起因、經過以及結果。然而,即便滿足了這六要素,很多同學寫出來的作文卻成了“流水賬”。什么是“流水賬”式作文呢?顧名思義,所謂“流水”,就是指敘事如同溪流自上而下,只是簡單記錄日常瑣事,既缺乏條理和重點,也沒有起伏與波瀾,讀起來枯燥無味。比如下面這段簡單記述:
今天早上,我七點鐘被鬧鐘叫醒,鬧鐘響了之后,我還賴床。但奶奶也過來催促我上學,同時要求我穿好衣服。我馬上起床刷牙洗臉,然后上廁所,下樓吃飯,吃完飯趕緊背書包上學,上學前我跟父母作了告別。在上學途中,我看見了同學、老師,然后去教室里面上課;中午的時候,我們一起去吃午飯,下午只有兩節課,很快就上完了。今天真是開心的一天啊!
這段文字雖然記錄了“我”一天內若干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但結尾的“今天真是開心的一天啊”顯得十分突兀,不禁讓人發問:為什么高興?不得而知。這個文段缺乏對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情感表達,也缺少對生活細節的挖掘,更沒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這樣的文章就像商人記載金錢或貨物出入的分類賬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流水賬”式作文。
一、“流水賬”式作文的特征
一是順序單一:流水賬作文一般只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后順序敘述,缺乏對事件的篩選和重組,讀起來較為乏味。
二是缺乏重點:作文中沒有分清詳略,既沒有明確的中心思想,也沒有情節高潮,導致內容冗長瑣碎。
三是缺少情感:這類作文往往只是簡單陳述事實,沒有融入作者的感受和思考,因此缺乏感染力。
四是結構松散:段落之間缺乏必要的過渡和聯系,整體結構顯得雜亂無章。
這些問題都值得同學們深思。誠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鍵在于寫作時沒有把握記敘文的寫作邏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章“骨架”。有了骨架的支撐,記敘文才會具有可讀性,不至于讓讀者興味索然。那么,我們需要從哪些方面搭建故事的骨架,讓記敘文更具邏輯性和文學性呢?
二、六步法搭建故事骨架
(一)擬訂脈絡
記敘文“故事”的核心是“事”,什么是事?它包含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例如《紅樓春趣》,寫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等一群孩子在大觀園放風箏的有趣故事;《窮人》講述的是主人公桑娜不顧家庭窮困收留鄰居孩子,并最終得到丈夫支持的事;《金色的魚鉤》則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炊事班老班長為照顧三名病弱戰士,用自制魚鉤釣魚維持他們的生命,自己卻因饑餓犧牲的感人故事。這些人物與事件的交織,構成了故事的主脈絡,也是作文的線索。一旦確定下來,后續的情節推進、人物刻畫都會圍繞這條線索展開,避免出現詳略不分、重點不明的問題。比如“下雨了,老師陪我等家長”“我的自行車壞了,小豪載我回家”“清潔日當天,朋友幫我打掃衛生”,這些都是具體的事件,確定這樣的脈絡,實際上就明確了寫作的重點內容。
(二)明確主題
一篇文章必須有一個鮮明、集中的立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作文主題一一通過這篇文章,我們想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情感。這是同學們動筆前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在寫作前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題,確保所有內容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例如《紅樓春趣》的主題是歌頌孩子天真爛漫、自由可愛的個性;《窮人》揭露了沙皇時代下層人民的經濟困境,贊美了他們高尚的同情心和善良品質。需要強調的是,一篇文章無論是寫景狀物,還是寫人敘事,都只能有一個中心,不能出現多個中心,更不能表意模糊。比如作文題目“放學途中的趣事”,可以聚焦放學途中的一兩件趣事,像有同學寫發現一窩流浪貓并幫助它們的經歷,將其上升到“愛護小動物”的高度,主題深刻,引發了同學們的共鳴。
(三)謀篇布局
梳理好故事脈絡,明確主題后,我們要思考文章的整體布局,注重段落之間的過渡和聯系,使文章結構緊湊、層次分明。一般建議同學們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先開篇點題,接著敘述事件經過,最后呼應主題。這樣謀篇布局能避免文章結構混亂。
(四)精選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流水賬作文的問題恰恰是素材堆砌,導致立意不明確。我們不妨從眾多事件中篩選出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主題的一兩個來寫,切忌面面俱到。比如,有同學寫《公園的元宵活動》,既詳細介紹表演的節目,又羅列表演人員,還描寫觀眾的反應這就是主旨不明的表現。其實,該同學可以聚焦某個精彩節目,如小朋友默契配合、高難度的舞蹈表演,由此抒發贊美之情。這樣的作文才是主題明確、選材精當的佳作。
(五)注重細節
“細節”即關注人物或景物的細微之處,通過生動描寫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讀性,例如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等。如《少年閏土》中雪地捕鳥的細節:“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這段以對話形式回憶的捕鳥過程,敘述細致且連貫。如果去掉這些動作描寫,句子就變成“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鳥”,捕鳥的具體過程就無從知曉。由此可見,缺少細節描寫,不僅難以引發讀者聯想,也不利于人物形象塑造。而《少年閏土》的這段細節,讓讀者感受到閏土動作敏捷、經驗豐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鮮活。
(六)融入情感
回到文章開頭的文段,我們完全感受不到作者的情感態度,因此難以引發讀者共鳴。文學史上流傳的經典之作,哪一篇不是因情感真摯而打動人心?《梅花魂》中,作者借梅花手絹寄托了老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落花生》里,作者借花生贊美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格,令人深受啟發。所以,我們寫記敘文時,不妨在敘述中融入自己的感受、思考,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情感表達不僅要真摯,還要有深度。比如作文題目“書桌上的一張相片”,不能只描述照片中的人物和拍攝背景,更應挖掘其中蘊含的親情、友情或師生情;以“記一次公園之旅”為題,無論是寫人敘事,通過事件打動讀者,還是寫成游記,按照空間順序記錄游覽過程,都要在描述中自然流露對景點的贊美與留戀。如一位同學寫道:“春天的公園,處處是美景。置身其中,我感到無比舒適與溫馨。多美的公園啊!”這段直自的結尾,雖無華麗辭藻,卻飽含真摯情感,令人回味。
三、結語
總的來說,流水賬作文是寫作中需要避免的問題。它枯燥乏味,難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內容單薄,不利于提升講故事的能力,也缺乏可讀性。因此,要提高寫作水平,就需要學會創作故事的方法。很多同學習慣看到題目就動筆,但如果沒有對寫作內容形成清晰的思路,寫出的作文往往會淪為流水賬,這一點值得大家警惕。希望同學們通過本文介紹的六步骨架搭建法,掌握記敘文的寫作技巧,從擬訂線索、明確主題、篩選素材、謀篇布局、注重細節和融入情感這六個方面進行寫作實踐。只有勤加練習,才能寫出有深度、有趣味的記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