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記敘文閱讀學習中,我們常面臨理解淺層、互動不足等困境。為突破這些問題,提升閱讀效果,本文從認知、互動和技術三個視角,提供了一套系統的閱讀方法。從搭建對話框架到營造沉浸式體驗,再到利用智能技術輔助,這些方法旨在幫助同學們更好地挖掘記敘文的深層含義,提高閱讀學習的質量。
一、立足認知視角,構建梯度式對話框架
在記敘文閱讀過程中,我們要基于認知視角,巧妙搭建起梯度式的對話框架,設計層次分明、邏輯連貫的對話環節,從而一步步挖掘故事的深層含義,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推動情節在腦海中生動演繹。
(一)初步感知
在閱讀記敘文時,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先搭建一個初步的對話框架。這個框架包含角色登場和背景介紹等關鍵內容。我們要為角色設計貼合其性格和背景的對話,就像給角色量身定制衣服一樣。通過日常閑聊或者初次見面時的寒暄,讓角色的個性特點在對話中初露端倪。然后把對話巧妙地融入具體的場景里,借助場景的氛圍,為對話增添豐富的背景信息。這些信息就像線索,能精準地反映出場景的特點,還能幫我們順著線索,理清文章的故事脈絡。比如讀《落花生》這篇經典記敘文時,我們可以從環境描寫入手展開對話:“同學們,文中‘半畝空地的可愛’和‘月亮升起的靜謐’,是不是讓我們感覺到收獲前的那種期待呀?”大家眼睛在文本上掃視著,有的點頭,有的皺眉思考。這時,前排的女生舉起了手:“老師,我覺得月光下的藤蔓像披著銀紗,這是不是在說花生在默默地生長呢?”看,環境描寫就這樣變成了角色心理的外在表現,對話也變得有趣起來。
(二)深度探尋
接著,我們要深入文本,去探尋角色內心的情感世界,揭開故事背后豐富的內涵。這時候,要以情感交流和沖突鋪墊為核心,構建心理對話模式。隨著故事的發展,通過對話展現角色之間的情感主線非常重要。我們要把文中像友情、親情、愛情這些情感,用生動、細膩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才能讓我們和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小沖突或者誤解,讓故事更加精彩。這些沖突能反映出角色不同的立場和思考方式,還能為后面的情節發展埋下伏筆。比如在深入閱讀時,人物的語言就像金石碰撞一樣精彩:“父親說的‘花生的好處很多’,這里面到底藏著什么別的意思呢?”后排的同學一下子站起來:“老師,前面說桃子、石榴掛在枝頭炫耀,這里父親是不是在用對比的方法呀?”聽到這個回答,老師滿意地轉身在黑板上寫下“托物言志”四個字。這時候,對話就從表面的語言,深入到了文化的內涵里。
(三)邏輯串聯
隨著故事情節不斷發展,我們要建立對話推動機制,讓對話前后邏輯緊密相連。這就需要設置情境轉折或者懸念,讓相關信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幫我們構建一個完整、連貫的對話邏輯框架。我們可以在對話中慢慢透露關鍵信息或者線索,也可以通過加快或者放慢對話節奏,讓故事有緊張感或者舒緩的氛圍,帶著我們的情緒隨著情節起伏。這樣,我們就能逐漸掌握對話的節奏。比如在邏輯串聯的時候,大家的思考越來越深入?!叭绻赣H直接把道理說出來,文章會少了什么味道呢?”全班都安靜下來思考,過了一會兒,窗邊傳來一個輕輕的聲音:“老師,那樣就像直接吃現成的花生,沒有自己剝殼的樂趣了?!笨矗@時候對話已經突破了文本的界限,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學留白的獨特魅力。
二、強化互動視角,創造沉浸式的對話情境
當我們從認知視角完成對記敘文對話的構思后,就要結合互動視角,在充分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大膽表達內心的想法。這時候,我們要營造沉浸式的對話氛圍,讓自己內心的感受和見解充分展現出來,和記敘文展開一場精神層面的深度交流。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構建對話場景,為沉浸式體驗搭建穩固的舞臺。比如,用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對話發生的場景,讓場景仿佛就在眼前;還可以融入感官體驗,像視覺上的畫面感、嗅覺上的獨特氣息、觸覺上的真實感受等,來助力對話的順暢進行。接下來,我們要基于對記敘文中角色的理解,積極參與角色扮演活動。通過語言表達,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充分展現出來。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能真實反映出我們的學習情況。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在交流過程中,全面、深入地發現自己在對話互動方面存在的不足。比如,我們可以分組模擬“家庭議花生”的場景,自行分配角色,像父親、母親、孩子等。有個同學扮演“父親”,模仿課文里的語氣說道:“花生的好處很多,但最可貴的是默默奉獻。”另一個扮演“孩子”的同學舉手提問:“如果花生會說話,它會對炫耀外表的桃子說什么?”小組內經過討論后,有同學結合生活經驗回答:“它可能會說:‘我的價值不在外表,而在人們需要的每一顆果實里。’”在大家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部分小組沒能準確引用課文里對“有用”的定義。比如有同學把“有用”簡單理解成“被吃掉”,這時我們就可以一起朗讀原文“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然后一起分析“有用”的深層含義。
同學們完成角色扮演展示后,我們可以互相評價。有同學指出:“第三組‘母親’說的‘花生可以榨油’是課文原句,但‘父親’說的‘像花生一樣的人’最好能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另一個同學補充說:“清潔工每天早起掃地,雖然工作不起眼,但讓城市變得干凈,就像花生一樣?!蔽覀兛梢皂樦@樣的思路繼續思考,比如追問:“如果父親用手機比喻花生,會怎么說呢?”大家思考后回答:“手機外殼普通,但功能強大;花生外表樸素,但用途廣泛?!痹诮涣鬟^程中,部分同學在遷移類比時,還是只關注表象,像顏色、形狀這些,沒有抓住“實用與謙遜”這個核心主題。這時候,我們可以一起觀看農民種植花生的紀錄片片段,加深對“內在價值”與“外在表現”辯證關系的理解。
三、整合技術視角,開展智能對話
同學們在閱讀記敘文的時候,肯定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感受。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差異,試著自己去深入探索,開展適合自己的學習。不過呢,有時候靠自己可能沒辦法把問題想得很透徹。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利用人工智能系統來開啟智能對話。
人工智能系統就像一個虛擬的學習伙伴,它能仔細分析記敘文中的對話細節和隱藏的信息。然后,通過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看看我們在理解文章對話的時候表現得怎么樣。比如說,從我們提出的問題或者發表的看法里,它能發現我們在學習記敘文時可能存在的疑惑。接著,它會給我們提供個性化的解答,還會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引導我們進一步思考,幫助我們一步一步地全面了解這篇記敘文。比如說,有個同學自己讀完《落花生》后,在智能對話系統里輸入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父親說花生‘最可貴'?”系統會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找到問題里的關鍵詞“可貴”,然后自動聯系到課文第四段里父親把花生和桃子、石榴作對比的描述:“花生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敝?,系統會生成一些個性化的引導問題:“你覺得‘可貴’說的是花生的哪些特點呀?生活里有沒有類似的東西呢?”同學回復說:“花生不炫耀自己的果實,還能榨油、做食品。”系統分析這個回答后,發現同學沒有結合“實用與謙遜\"這個深層主題,就會推送課文里的原文片段“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還會讓同學用這個觀點重新解釋一下“可貴”。又有個同學在討論的時候問:“如果花生長在樹上,父親還會覺得它可貴嗎?”系統能發現這個同學沒有理解“價值與外在條件無關”這個核心思想,就會推送一些對比案例,比如礦工在井下工作和白領在辦公室工作,他們的社會價值對比,還會附加一個問題:“他們的工作環境不一樣,但能不能都成為‘有用的人’?”
總體來說,同學們在實踐上述三個方法時,不僅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提升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為今后閱讀更復雜的文學作品奠定堅實基礎,開啟更廣闊的文學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