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鮮活的意境賦予了想象 生命力
《霧在哪里》的主人公是自然現象“霧”,文中“霧”是個淘氣的孩子。在作者奇特的想象下,“霧”不再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樣子,而是成了有獨特個性、有情感的小朋友,從“霧”的視角呈現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我要把大海藏起來。’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來。無論是海水、船只,還是藍色的遠方,都看不見了。”藍色的大海、漂泊的船只、海天交接處,都被淘氣的“霧”遮住—豐富的想象創設了鮮活意境。當茫茫大霧遮蓋腦海中的景象,仿佛“霧”在用神奇的力量展示魔力,消失的遠方為夢幻世界增添了神秘色彩。這種鮮活的意境賦予了想象生命力:“霧”調皮地遮蓋海面與船只,讓整個世界籠罩在朦朧而美麗的畫面中,激發了讀者內心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霧在哪里》是一篇科學童話,充滿了童趣與想象力。作者是謝爾古年科夫。文中從“霧”的視角,運用擬人的手法將“霧”比擬為調皮的小孩,與現實世界“躲貓貓”。《霧在哪里》通過生動的語言、奇妙的景象拓展想象的空間,散發著童話的樂趣。字里行間體現著審美元素,將抽象的自然現象進行形象化的描述,拉近了我們與自然現象的距離。

尤其是“藏”“散”“消失”等詞的擬人化處理,讓自然現象褪去機械“外衣”,與周圍環境上演“捉迷藏”的童趣游戲。鮮活的意境營造與想象的生命力體現了多重層次:“霧”先藏起大海,再藏起天空、海岸、城市、街道,最后藏起自己。這種層層遞進的處理,既展現了“霧”的強大與神奇,又在鮮活意境中構建了色彩鮮明、豐富多樣的立體世界,從不同視角呈現自然現象。如“他把天空連同太陽一起藏了起來。霎時……無論是天空,還是天空中的太陽,都看不見了”“‘現在我要把海岸藏起來。’于是……房屋、街道、樹木、橋梁…什么都看不見了”。當茫茫大霧籠罩眼前,遼闊、朦朧、神秘的畫面與細節處理,讓《霧在哪里》的想象意境充滿生活氣息。“霧”在消失時,表達了自己的疲憊,需要“躲到城市的上空”休息一—它以自己的方式向大海、城市、天空、太陽告別。隨著“霧”不斷浮向天空,濃度逐漸下降,隱藏的景象重新顯現。從與“霧”小朋友的相識、游戲到離別,作者將生命狀態具象化,讓自然現象有了鮮活的生命,既不違背科學邏輯,又賦予童話溫柔的基調,為“霧”的可愛特質提供了展現契機,也讓讀者在鮮活意境中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珍貴。
二、韻律與畫面重疊交織營 造了童話童趣
《霧在哪里》的語言特點突出,頻繁出現的“我要把…藏起來”“無論是…還是……,都看不見了”,以重復的韻律與不同畫面重疊交織,形成了獨屬于文本的童話童趣。調皮的“霧”嘗試藏起多種事物,重復的語言與節奏感,更生動地體現出“霧”作為小孩“藏”這一動作的靈動,強化了“藏”的行為,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游戲氛圍,加深讀者對童話內容的印象。“霧”這個調皮小孩“捉迷藏”的行為與“籠罩、彌漫、消失”等詞語結合,既遵循了“霧”作為自然現象的流動與變化規律,又清晰刻畫了“霧”的孩童形象。
“霧”將天空、太陽藏起來時,四周陷入昏暗;隨后“霧”上升散開,天空、太陽重現,四周霎時從昏暗變得明亮一周圍環境的戲劇性轉變,讓童話畫面感更強。霧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人們對其常有“白茫茫、朦朦朧朧、籠罩四周”的刻板印象。而《霧在哪里》中韻律與畫面的重疊交織,加上擬聲詞的運用、孩童般純真的對話(如“霧呢?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以疑問式結尾引發讀者的疑惑與追問,促使人們走進童話與“霧”互動。“霧”與讀者捉迷藏時,海上、岸邊、天空、太陽、城市、花草、橋梁、街道等無數畫面交織,呼應游戲主題,形成完整的童話故事情節。畫面的隱藏與重現,無限放大了童話的童趣。
三、多維度審美拓展透露童年隱喻
霧的形成與消散是玄妙的自然現象,《霧在哪里》中“霧”與不同事物互動,將霧的無形轉化為有形,同時讓讀者對霧的自然屬性有了更準確的認識。朦朧的霧、飄散的霧、淘氣的“霧”以多元化形式展現,吸引讀者注意力,而文中“霧”小朋友的形象,更以別樣方式隱喻童年。“藍色的遠方”“變暗的天空”“消失的街道與自己”一霧的世界朦朧神秘,而在擬人化視角下,卻充滿大海、藍天、城市、行人、小貓等元素,通過朦朧、陰暗、明亮的視覺變化,展現自然現象的多元美感。“霧”小朋友拓展了讀者的審美視角:眼前的霧雖朦朧遮景,卻并不可怕;擬人化的“霧”充滿童e趣,但其“捉迷藏”行為也會影響視線(如出行、生活)。“霧”將行人、太陽、小黑貓等藏起來,讓視線模糊一一調皮的“霧”與自然現象的霧呈現雙面性,這正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也啟示我們以辯證思維觀察事物,不能只看表象而忽視本質。
大自然的現象變幻莫測、景觀多姿多彩,既有遼闊意象(如大海、天空、遠方),又有生活具象(如房屋、街道、行人)。《霧在哪里》中二者交替出現,拓展了自然審美的維度:靈活切換廣闊與細膩視角,產生多維度空間感。文中反復強調霧的遮擋效果,詮釋“霧的視覺阻隔”核心概念,同時通過“藍色”“霎時變暗”等色彩變換強化視覺聯想。在時間與空間層面,“霧”小朋友捉迷藏時聚起藏物(大海、天空、太陽、街道),甚至想藏起自己;玩累后散開,露出景物并向上飄走。“藏”與“散”的變化在讀者想象中形成三維空間,讓讀者自覺代入“霧”的角色,跟隨其行為拓展空間想象力,推理霧的聚散規律,從更深層次認識自然現象。
自然現象蘊含豐富科學知識,霧的形成、變化、消失充滿神奇。通過與“霧”小朋友的“互動”,讀者對霧的探索欲被激發,甚至會不自覺模仿其行為—如想象“風娃娃”“水娃娃”的故事:“風娃娃說‘我要把樹葉藏起來’,于是風娃娃鼓起腮幫子用力一吹,樹葉隨著節奏跳舞、飄落。松鼠著急地叫喊:‘不要、不要,我的松果沒有葉子做傘了。’風娃娃又說‘我要把花朵藏起來’,隨后風娃娃輕輕地飄過花園,花朵真的不見了。采蜜的蜜蜂急得團團轉,說道:‘糟糕,我的采蜜地圖不見了。’”《霧在哪里》激起童年趣味,讓思緒飄向童年回憶。故事以開放式結尾收束“哈哈,我把自己也藏起來了。”霧的去向未知,這種留白引人深思、激發想象力,正如霧的朦朧、流動與捉摸不透,啟示人們對未知事物保持好奇與探索欲,同時辯證認知、謹慎前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梳理《霧在哪里》的故事,其童趣與豐富想象不斷給予我們力量,拉近了我們與科學知識、藝術審美、生命哲思的距離。童話始終以獨特的藝術與童趣魅力感染讀者。《霧在哪里》中,“霧”作為調皮小孩,總想藏起大海、太陽、城市、街道、天空,讓空間籠罩在朦朧中。透過這朦朧的視覺空間,讀者能感受自由想象的快樂,也能領悟觀察世界需多角度、思考事物應多方面一這是童話在思想暢游中給予讀者的珍貴饋贈。《霧在哪里》激活了想象的童趣,讓讀者思維更活躍,如同打開“神奇的魔盒”,透過童話的文化隱喻跨越想象阻礙,讓情境更真實、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