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光,這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以其超凡的文學與史學眼光,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尤為難得的是,后世對他始終保有較為積極的正面評價。其一生淡泊名利,純粹為官、嚴格治吏,諸多事跡為世人所樂道。在當時,為別人或自己擬號頗為流行,像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司馬光也為自己取了個號一“迂叟”,從字面理解,便是“迂腐的老頭子”。“迂”意為守舊、不變通,然而,能官至宰相、屹立于朝堂之上的他,怎會是“遷腐”之人?單看童年時那則光耀世人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便能知曉他絕頂聰明。或許在政治方面,他為協調某個階層利益而顯得保守,但在具體事務中,他必定是極具創新性的。現在,就讓我們細細品味這則故事,看看年幼的司馬光如何憑借機智扭轉乾坤。
一、《司馬光砸缸》文章解析
故事篇幅簡短,不妨全文摘錄如下:“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進,兒得活。”
貪玩、好奇乃孩子們亙古不變的天性。故事開篇便交代,有一群小孩子在庭院中嬉戲,其中一個格外調皮,竟踩上了大水缸。這情形十分危險,畢竟水缸裝滿了水,可小孩子好玩、調皮,將危險拋諸腦后。果不其然,這個小孩腳一滑,掉進了水缸里。此處的“沒”字意味深長,表明小孩整個人已被水淹沒,可見水缸著實很大,能裝下足夠多的水。既然是一群孩子,面對同伴落水,理應想辦法施救。可其他孩子竟選擇了“棄”(放棄、拋棄)。當然,這里的“棄”并非他們無情無義,而是被眼前場景嚇得不知所措。畢竟他們都是小孩子,哪見過這般驚險場面。于是,許多小孩紛紛當起“甩手掌柜”,不管落水小孩,迅速逃離現場。照此情形,落水小孩恐怕只有被淹死的份兒。就在這時,有個小孩叫司馬光,他迅速且及時地拿起石頭,用盡全身力氣砸向水缸。水缸受重物撞擊,瞬間破了個口,里面的水很快流走,落水小孩因此獲救。
二、司馬光心態解析
司馬光在同伴落水時的心態與謀略,值得我們深入品味:
其一,其勇令人敬佩。小孩子天性好玩、好奇,未經歲月考驗與磨難,對生活認識短淺,也缺乏閱覽群書的能力,那種“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入世體驗與他們關聯不大。所以,一般情況下,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難,大部分小孩會呈現幾種狀態:要么秉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站在一旁看熱鬧;要么試圖以“逃之天天”或“他掉進水與我無關”的心態躲避,唯恐不及;要么急急忙忙跑去叫大人幫忙;要么呆坐在原地,面對困境慌亂不已、措手不及,更有甚者只會抱頭痛哭。這是常態,也能被理解。但故事的主人公司馬光卻處之泰然,他沒有選擇上述任何一種消極態度或應對方式,而是做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這份勇氣實屬難得。雖說這種勇氣與臨戰將士的勇氣不可相提并論,但對于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而言,面對水中孩子的呼喊與掙扎,如此令人恐怖室息的畫面,司馬光能有這般表現,實在難能可貴!稱他的“勇”等同于戰爭之勇、危機之勇,亦不為過。反觀當下社會,那句時興的“他還是小孩子”的言論,在此處顯得多么可笑!
其二,其智讓人贊嘆。司馬光砸缸的行為,不僅展現了他的超越世人的勇氣,更體現了他的機智敏捷,以及在非常態化事件中獨立思考的能力。緊急關頭,其他孩子慌了神,只會哭喊著找大人、痛哭流淚,或是事不關己,而司馬光卻能冷靜分析問題。筆者推測,司馬光腦海中至少閃過了以下幾種救人方法:
第一,呼喊大人幫忙。客觀來講,這是較為穩妥的救人方法,只要喚來大人,事情大概率能順利解決。但當時現場亂成一鍋粥,既有小孩子的掙扎聲,又有其他孩子的喊叫聲,各種聲音混雜,外面的大人很難真切知曉發生了什么,還以為是小孩子嬉戲吵鬧。若能傳出統一的“救命啊”的呼喊聲,或許大人能立刻趕來。可一時之間,司馬光難以組織其他孩子異口同聲地呼喊。況且,庭院附近未必有大人。古代生產力低下,家家戶戶的成年人大多外出干活,家中留守大人的可能性較小。即便有大人,等他們趕到,小孩子可能早已失去生命。因此,這個方法不可行。
第二,借助外物救人。庭院里或許有一些外物可利用,比如繩子。司馬光等小朋友可以把繩子一端扔給落水小孩,另一端由其他孩子合力拉住。但問題在于,落水小孩因生理反應拼命掙扎,可能根本顧不上這種施救方法,甚至聽不進去。而且,水缸尺寸較大,能“沒”小孩,說明其足夠大,小孩子未必能將軟繩子扔進去。這個方法行不通。那用瓢子將缸中的水舀出去呢?理論上可行,但還需借助梯子或椅子,小孩子們才夠得著去舀水。然而,缸中水多,不知要舀到何時,等舀完水,小孩子恐怕早已一命嗚呼。或者用椅子或梯子去拉人,將其放在水缸外,小孩子站上去,伸手抓住落水小孩的手,把他拉上來。但這個方法顯然也不行。且不說小孩子是否有拉人的力氣,單說落水之人的本能,會奮力抓住一切可救命的東西,一旦抓到人,不等外面的孩子反應過來,就可能被拉進去。所以,這個方法也行不通。
第三,齊心協力推倒水缸。雖然水缸規模較大,但如果大家一起用力,使水缸傾倒,把缸中的水連同人一起“倒”出來,這個方法看似有點靠譜。因為人被淹沒在水中必死,而水脫離人則人可得生。但水缸太大,孩子們未必推得動,而且小孩子可能不會齊心協力地用力,雜亂無章地使勁只會徒勞無功。當時現場吵雜混亂,司馬光也未必能迅速組織好大家。所以,這個方法也行不通。
最終,司馬光想到唯有拿石頭把缸砸壞,讓水脫離人,才能救小孩子的性命。請注意,上述所有方法可能都在司馬光腦海中快速過了一遍,他最終果斷選擇用石頭砸缸。這需要多么敏捷的思維能力啊!司馬光沒有采用常規的救人出缸方式,而是另辟蹊徑,砸破水缸放水,能實現這樣的“救人壯舉”,其腦筋必定極為靈活、反應極為迅速!
三、故事的啟示:獨立思考
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我們,獨立思考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能力。面對問題時,我們不能盲目跟隨別人的做法,也不能輕易放棄,而要冷靜觀察、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或許有的同學會問,司馬光的這種能力是天生具備的嗎?當然不是!其中固然可能有一定天賦成分,但更多的是源于他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從而練就了高超的思維能力。實際上,通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能獲得許多現實啟示,尤其是在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方面:
其一,要博覽群書。知識是思考的基礎。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司馬光自幼熱愛學習,七歲便能深入理解《左氏春秋》并復述給家人聽,且刻苦讀書“寒暑不輟”。這種對知識的渴望與鉆研精神,不僅為他日后編纂《資治通鑒》奠定了基礎,也為年紀輕輕的他積累了不少生活智慧,助力他實現了“救人壯舉”。
其二,要學會質疑。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話,也不要迷信權威。遇到問題時,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司馬光能在短時間內否定多種救人方法,又精準選定合適的方法,正是基于他的自我肯定與否定,最終成功救人。
其三,要保持冷靜。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遭遇各種艱難險阻。在面對困難和緊急情況時,我們要保持冷靜的頭腦,這樣才能更好地思考問題。正如司馬光一樣,在那般恐怖時刻,他仍能保持絕對冷靜,“能人所不能”,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至今已流傳千百年,但其帶給我們的思考卻極為深遠。我們在欽佩司馬光的同時,更應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在生活中,要始終保持獨立思考,這是一種寶貴品質,能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希望同學們能以司馬光為榜樣,學會獨立思考,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