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歷史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不同時代的人類如同處在不同河段的水草,雖能感受到上游帶來的沖擊,卻無法像魚兒一樣洄游。
所幸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有思維、有語言、有文字,能將歷史上發生的事記錄下來。人們雖無法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從前,卻可以從文字記錄和歷史遺跡中,研究歷史,了解歷史,還原歷史。
筆者是文史工作者,工作職能之一就是從紛繁的表象中還原歷史真相?!扒匀f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边@句詩用來形容文史工作再合適不過。
管鮑之交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管仲腹有良謀,鮑叔牙慧眼識才,二人共同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二人作為曠世知音而名垂青史。
2020年的高考作文曾以此為題讓學生們寫文章談感想。
既是眾人皆知的故事,又是被炒過的“剩飯”,還有什么好說好看的?
且慢,哲人曾云:看似尋常最奇崛。仔細研究,這個故事背后不為人知的東西還真不少。
讓我們先看一段古人對話: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p>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p>
這段對話出自《論語·憲問》。大意是,子貢問老師孔子:管仲算不上仁義之人吧?他本來是輔佐公子糾的少傅,結果在齊桓公殺死公子糾的時候,他沒有殉死,反而背主求榮,當了齊桓公的相,為其處理國政。結果孔子回復:管仲為相之后,為國家、民族做了許多好事,我們至今都在享受他帶來的福蔭。如果不是他提出的“尊王攘夷”策略得到有效實施,我們中原諸國恐怕早被蠻夷之族侵占了??鬃拥囊馑际遣荒軝C械地教條地理解“仁”,應該從實際效果或用更開闊的視野去看待它。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段對話,對話的還是子貢和孔子:
子貢問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為賢?”
子日:“吾未識也。往者齊有鮑叔,鄭有子皮,則賢者矣?!?/p>
子貢曰:“齊無管仲?鄭無子產?”
子曰:“賜,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聞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
子貢日:“進賢賢哉!”
子曰:“然。吾聞鮑叔達管仲,子皮達子產,未聞二子之達賢己之才者也。”
這段對話出自《孔子家語·賢君第十三》。大意是,子貢問老師:當今臣子誰是最賢能的?孔子說:現在是誰我說不好,但我知道以前齊國的鮑叔和鄭國的子皮,都是賢臣。子貢愣了:齊國的管仲,鄭國的子產,都是執政大臣,政績卓著,他倆不才是真正的賢者嗎?孔子說:子貢你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說是用力做事的人賢能,還是舉薦賢能的人賢能呢?子貢回答:那肯定是舉薦賢能的人賢能??鬃诱f:這就對了嘛。我聽說鮑叔舉薦了管仲,子皮舉薦了子產,卻沒聽說這二人舉薦過比自己更為賢能的人才。
透過上述兩段對話,能得到什么結論?簡單一句話:管仲很能干,對國家、民族貢獻很大,但不如鮑叔牙賢能。
無獨有偶。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第二》中,也用“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的陳述,間接表達了鮑叔牙勝過管仲之賢的觀點。
事實勝于雄辯。仔細梳理二人相交相知的歷程,他們能作為華夏歷史上最早的知音好友載于史冊,單從友誼的角度看,鮑叔牙的貢獻要遠遠高于管仲。第一,他知人識賢。二人合伙做生意時不因管仲多取多占而以為其貪,因為他知道管仲家里窮;戰場打仗時不因管仲畏蒽避戰而以為其膽怯,因為他知道管仲家里有老母親要養;朝中進諫時不因管仲受呵斥而歧視之,因為他知道管仲未遇其時。第二,他全力薦賢。因與管仲有一箭之仇,齊桓公一心要殺了管仲,鮑叔牙力勸齊桓公為了國家和霸業放下個人仇恨,非但不能殺管仲,且要重用之。第三,他大度讓賢。鮑叔牙是為齊桓公繼位立下汗馬功勞的勛臣,也是幫齊桓公解除外來威脅和心腹之患的頭號功臣,齊桓公本來想讓他擔任統領百官的齊相,可他卻堅辭不受,認為管仲更勝任。第四,他謙遜尊賢。在管仲為相之后,他與之密切配合,共同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相比之下,管仲對二人友誼的貢獻只能說他證實了鮑叔牙的眼光不錯。
由此,很早便有了改“管鮑之交”為“鮑管之交”以正視聽的念頭。
再慮及當下因交友不慎而失足甚至殞命者大有人在,以史為鑒,用藝術的形式讓“鮑管之交”這一千古佳話走進千家萬戶,挖掘其中所蘊含的互敬互愛、坦誠相待、忠心為國、不計個人榮辱得失等中華傳統友誼價值觀,為現代人際交往提供有益借鑒。
只是沒想到,付諸行動后會如此艱難,歷時四年才寫成電影文學劇本《鮑管之交》。
首先是兩人的資料搜集難。鮑叔牙和管仲生活在春秋時期,都活了七十多歲,相交至少五十多年,但史書典籍上關于兩人的生平文字材料很難查找。例如,兩人出生之年至今無法明確。兩人的家庭、身世也很模糊。關于兩人日常交往的史料也不多,且很不完整。春秋時期的編年史《春秋》文字極簡,只記大事不記人。其他后世編撰的相關史書如《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國語》《晏子春秋》等,鮮少提及兩人交往?!妒酚洝贰豆茏印贰稏|周列國志》中有些這方面的記載,但不完整,且相互矛盾處不少。
其次是歷史背景還原難。寫電影文學劇本,不同于日常講故事,不熟悉的地方可以一掠而過,其特別講究細節的真實和準確。譬如,春秋時期住什么樣的房子,穿什么樣的衣服,宮中相處禮儀如何,君臣之間如何稱呼,軍隊編制如何,作戰方式如何,會盟禮儀如何,等等,都需要一一查清弄實,符合歷史原貌。為此,筆者專門購置了顧頡剛、童書業撰寫的《春秋》和顧德融、朱順龍撰寫的《春秋史》,同時還上網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
再次是故事情節的構思難。這方面的難主要體現在兩處:一是如何處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系,讓故事既真實可信,又飽滿動人;二是如何設計故事情節的起承轉合,讓故事既環環相扣,又跌宕起伏,富有吸引力。關于前者,筆者是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根據劇情需要,進行了適當的藝術加工,譬如,虛構了鮑叔牙在上卿高奚家里開會時慷慨陳詞的場景,想象了管仲臨終前和鮑叔牙的對話內容,添加了文姜夫人給公子糾送行的細節等。關于后者,筆者將鮑叔牙和管仲的交往歷程,放在血雨腥風的宮廷內斗和列國紛爭的大背景下,以成功輔佐齊桓公繼位并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歷史事件為主線,精心設計了“外出避亂”“爭先回國”“箭射小白”“乾時設伏”“計除子糾”“智救管仲”“徹夜長談”“管仲拜相”“齊魯會盟”“尊王攘夷”“沉溺享樂”“臨終遺言”“怒斥奸臣”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不僅反映了鮑、管二人的傳奇人生,也繪就了齊桓公、魯莊公、文姜、曹沫等多個春秋人物群像。
事雖難做則必成。幾經挫折,幾經磨礪,《鮑管之交》電影文學劇本終于問世了。很有意義的是,這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齊國的至交佳話,得以在兩千多年后齊國故土上的純文學刊物《膠東文學》上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