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王省吾1953年演奏的24首河南板頭曲錄音為研究對象,通過聽音校對樂譜、記譜及音樂學定量、定性分析,探究其曲式結構、核心音調與音樂發展手法。研究發現:23首板頭曲為68板,22首屬八板體結構,其中 87.5% 為abc型并列三段式,體現并列、呼應、起承轉合等結構原則;核心音調以“solmi re”為主(占 83% ),也有“solredo”(占4%,表現悲怨情緒),兩種音調的結合占 13% :音樂發展手法有重復、展開、對比及變奏。這些分析為河南板頭曲的風格解讀與傳承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關鍵詞]王省吾;河南板頭曲;器樂獨奏;曲式結構;核心音調;音樂發展手法
[項目名稱]2023年度科研資助項目。
王省吾(1904一1968),人,河南著名曲子藝人,出身大調曲子世家。“世界的記憶一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平臺上有王省吾琵琶獨奏作品17首,包括《征西》(一)、《征西》(二),以及《八景》《奪箏》《慢開舟》《緊中慢》《開頭板》《閨怨》《寒鵲爭梅》《小飛舞》《孔子哭顏回》《下樓》《思情》《鑾鈴》《賞秋》《書韻》《正義調》;泌胡獨奏6首,包括《丹西調》《單八板》《花八板》《雙八板》《唧唧咕》《凱旋曲》;三弦曲獨奏1首,即《風云會》[1]。以上共24首,由姚榮之為其打板。
根據錄音,筆者做了現有樂譜校對[2,3和聽音記譜工作,并對這些曲目的曲式結構、核心音調和音樂發展手法做了音樂學分析,如下。
一、曲式結構及原則
王省吾演奏的板頭曲中有23首是68板。其中,22首是八板體結構,一般遵循全曲8個樂句,每句8板,第五樂句12板的曲式框架。一般以2/4拍記譜。有的長68小節,一小節擊一板,共68板。有的長34小節,每拍擊一板,亦68板,通常再奏一遍。經分析,有21首為ABC型的并列三段式,占比 87.5% ,如《單八板》,《閨怨》為再現三段式,《孔子哭顏回》為并列二段式,《開頭板》為一段式。并列三段式板頭曲使用了并列、呼應和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原則,分析如下。
從整體來看,它們用了并列原則。A段有2個樂句,aa1 型有18個,aa型有1個,ab型有2個;a呈示主題,a1 (a、b)加固主題。上下句落音有resol(10個)、dosol(7個)、dosol(2個)、refa(2個),為呈示段。B段展開主題,有3個樂句,bcd型有17個,b ba1 c型有3個, bb1b2 型有1個;該段通常由核心音調通過模進、倒影、逆行、重復、頂真等手法發展而成。落音以resoldo(7個)、resoldo(4個)居多,為展開段。第五樂句最后2小節或4小節以終止式作結,既是展開段的終止,又預示即將進入結束段。C段結束全曲,有3個樂句,efe型有10個,e e1e 型有6個,efg型有3個,eff型有2個。落音為dodo do的最典型(16個),redo do有2個,soldodo、doredo、domido各有1個。3個樂句一般皆以終止式落在主音do上,強調收束和終止,為結束段。綜上,A段呈示、加固主題,B段引申展開主題,C段回顧和結束主題。三個樂段在旋律、調式、句逗、功能、音區、節奏等方面作對比,是并列原則。
從局部來看,A段用了呼應原則。16首板頭曲的第一樂句至第四樂句采用了起承轉合的原則,八板頭為起、承句,第三樂句為轉句,第四樂句與第二樂句合尾作為合句,如《慢開舟》。
另外,《閨怨》使用了三部性原則,其第三樂段變化再現第一樂段,為 ABA1 型;《孔子哭顏回》采用了并列、呼應和起承轉合原則;《開頭板》使用了呼應原則。
二、核心音調
分析發現,王省吾演奏板頭曲的核心音調一般出現在主題頭。一大核心音調是solmire(有的曲目向下延伸至do,或向上延伸到la),是由小三度加大二度構成的三音組。變異情況有三種:第一,出于曲情需要,《八景》以dolasol為核心,向上五度模進到solmire;第二,《慢開舟》以mirédo為核心,向下模進至solmire;第三,《唧唧咕》《賞秋》以redo為核心,前者向上模進到solmire,后者向上模進到mire。另一核心音調是solredo,有的向下延伸至si,它是由純四度加大二度構成的三音組,常表現悲嘆、哀怨的情緒,如《孔子哭顏回》。
復雜的是,《閨怨》《思情》以solredo為核心音調,但兼用核心音調solmiredo。《征西》(一)的主題頭25132|11兼容solredo和solmiredo,前者在展開段中向上方四度模進,后者及其模進則貫穿在呈示段和結束段中。
統計表明,以solmire及其變異形式為核心音調的板頭曲有20首( 83% ),單純以solredo為核心的有1首( 4% ),兼用兩種核心音調的有3首(占 12% )。
三、音樂發展手法
(一)重復
王省吾演奏的板頭曲中有整個曲調、樂句和樂節樂匯3個不同層次的重復。整曲重復的有9首,它們只有34小節,結構短小,通常加速重復演奏一遍,“用過去老藝人的說法是‘再來一摹’”,如《單八板》等。此類作品重奏時速度一般會加快,如《賞秋》和《征西》(二),第一遍演奏」 =107 ,第二遍增快至」 =117 。
樂句重復體現在八板頭方面。第二樂句通過變化重復第一樂句來鞏固主題,加深聽眾的記憶。此類重復有22例,占 92% 。結束段的3個樂句采用變化重復的有6例,如《征西》(二);2個樂句采用變化重復的有2例,如《正義調》。這兩種重復共占并列三段式的 38% 。展開段的樂句采用重復的僅3例,占 14% 。
樂節、樂匯重復的類型多樣:有原樣重復,如《下樓》第六、八樂句包含同一音型的多次重復;有合尾式重復,如《風云會》的第四、五樂句有3個樂節結尾都是音調domisol;有同頭式重復,如《寒鵲爭梅》第三樂句開頭的兩個樂匯;有倒置式重復,如《慢開舟》第五樂句第一樂節的兩個樂匯音調倒置;有節奏變化式重復,如《小飛舞》的第三樂句的第 5~6 是 1~4 小節的節奏壓縮;有裁截式重復,即只重復前一樂匯的片段,如《閨怨》第一樂句的第一樂節。可見,以變化重復為主,既統一又對比。
樂節、樂匯的重復在34小節板頭曲中一般出現在展開段;在68小節樂曲中,出現部位不拘。以展開段中的重復為典型:其多數是某一樂節變化重復1次或2次,如《征西》(一)第四樂句第2樂節在第五樂句中又變化重復了2次;少數是某一樂匯重復多次,如《閨怨》第四、五樂句中的一個樂匯合尾式重復了7次,而《孔子哭顏回》第三樂句第一小節的樂匯變化重復了4次,配合節奏遞增,多重加強音樂力度。通過樂節、樂匯的多次重復,形成了音樂的力度,在展開段中把音樂推向高潮。
(二)展開
展開以核心音調為內核,借助模進、倒影等手法貫穿全曲,以簡馭繁。
核心音調solmire會進行上行四度dolasol、五度resila、二度lasolmi模進,下行進行四度re sila、五度do la sol、八度 solmire模進和倒影la do re。
solmire向下拓展至do,即solmiredo,向 上四度、五度模進為dola solfa、résila sol,向下 二度、四度、五度、八度模進為fa re dosi、re si la sol、do la sol fa、sol mi re do。sol mi re 向上拓展 到la,即lasolmire,向上四度、向下五度模進為 ré do la sol,re do la sol。
核心音調solredo有上行二度lamire、四度do solfa、五度rélasol模進,下行四度relasol,倒影la do re mi。
需要注意的是,solmire的各種模進不會全部出現于一首樂曲中,上述也沒有窮盡它的所有模進,solredo同樣如此。
以下以《小飛舞》為例說明核心音調及其展開。
《小飛舞》主題句第 1~4 小節呈現其核心音調sol mi re do,第 5~6 小節向下方四度模進至silasol;第二樂句以lasol換尾結束,為核心的上方四度模進。展開段核心音調充分展開,第三樂句用了4次核心。第四樂句第 1~4 小節用了2次核心,第 5~8 小節為核心的上行四度模進,至dolasol;第五樂句第1~2 小節為核心的上方四度模進,第 3~4 小節為其倒影,第 5~10 小節與該句第 1~4 小節相同。結束段第六樂句第 3~6 小節為核心的下行五度模進,至dolasol;第七樂句第1小節為核心的下方四度模進,至re si la,第 3~4 小節為核心,第 5~6 小節為核心的下方八度模進,至solmi;第八樂句第 5~8 小節以核心音調作結。因此,此曲是由solmiredo通過同度,上行四度及其倒影,下行四度、五度、八度模進展開的。
倒影手法以re為對稱軸的solmire和ladore的倒影進行最多也最典型,多出現在第三樂句,《單八板》等10首樂曲都是如此,如《凱旋曲》第三樂句5·3553|55325|55355|616122。《閨怨》第三樂句以resolredo和dolaremi為倒影。以re為對稱軸的倒影還用在《花八板》第一、二、六、七、八樂句,《雙八板》的第一、二、六、八樂句,《凱旋曲》的第一、六樂句,《慢開舟》《閨怨》《賞秋》三曲的第六樂句,《風云會》的第六、八樂句。
以do為對稱軸的redo和lado的倒影進行多出現在主題句中,如《下樓》等5首樂曲的主題句。《奪箏》第六、七樂句的第一小節則以soldo 和fado為倒影。以sol為對稱軸的lasol和misol的倒影進行,如《下樓》第五樂句、《風云會》第四樂句,而《下樓》第六樂句有soldo和solre的倒影。《小飛舞》第五樂句中的6·i65丨3636使用了以la為對稱軸的倒影。《賞秋》第三樂句中的solmi和remi是以mi為對稱軸的倒影進行。
綜上,可用doremisolla任何一音為對稱軸作倒影進行,以re為典型。
(三)對比
上述并列三段式、并列二段式、再現三段式(的前兩段)的樂段之間使用了對比手法。樂曲由核心音調展衍而成,說明樂段之間為引申型對比。分析可知,樂段之間有旋律、功能、音區、節奏、調性、音調、句逗、旋律音程大小、演奏技法等的對比,分述于下。
上述曲式中,各樂段因旋律不同而形成對比,但也有結束段引用呈示段或展開段旋律材料的情況,引用呈示段的如《征西》(一)、《征西》(二)兩曲第六、八樂句的第 1~2 小節引自第一樂句的第4小節,第七樂句的第 1~2 小節引自第二樂句的第4小節,《下樓》池是如此。引用展開段的如《閨怨》第六樂句第 1~4 小節引自第三樂句 5~8 小節,第七樂句引自第五樂句第 1~3 / 9~12 小節,《思情》《寒鵲爭梅》《正義調》也是如此。結束段對材料的引用減弱了樂段之間的對比性,對樂思做了回顧與總結。
關于呈示段的開放與展開段、結束段的收攏上的功能對比:呈示段一般結束在sol上,是開放性功能;展開段結束在主音do上,是收攏性功能;結束段三個樂句一般都采用終止式,且結束在主音do上,具有強烈的收攏性功能。
有20首板頭曲在樂段之間有音區的起伏。有13首是展開部音區逐節上揚,形成全曲的高潮,并有回落。《花八板》《凱旋曲》《丹西調》《開頭板》的音區從始至終位于中、低音區,沒有音區的起伏。
樂段之間通過節奏來對比有三種:第一種是在展開段、結束段采用切分節奏,如《征西》(一)等9首樂曲;第二種是在展開段或結束段使用新的節奏型,如《下樓》的結束段集中使用 x×xxx ;第三種是節奏的寬放與密集的對比,如《孔子哭顏回》的節奏逐句由寬放變得愈加密集。
調性上的對比有五種情況。一是音列不變,只變換主音,如呈示段一般為徵調式,結束段宮調式。二是以清角為宮,如《征西》(一)、《征西》(二)、《奪箏》的展開段,《孔子哭顏回》第二樂句,《賞秋》《寒鵲爭梅》《正義調》的展開段和結束段。三是變宮為角,如《奪箏》的展開段等。四是通過#F轉換到屬調,如《慢開舟》的展開段、《孔子哭顏回》。五是通過
轉換到下方二度調,如《寒鵲爭梅》《正義調》結束段的開頭兩小節7217丨22。
在音調上的對比形成音樂進行的新鮮感,如《八景》結束段第一樂句使用了5151|552且用泛音演奏,造成了一種空曠的勝景。利用樂段句逗的多寡造成連斷的對比,如《花八板》的呈示段句逗較少,展開段則句逗較多。有的樂段或樂句用了多次的音程大跳,用于刻畫特定的音樂形象,如《下樓》《奪箏》的展開段用了多次七度、八度大跳。在演奏技法方面的對比,如《八景》的結束段采用泛音,與前兩段形成對比。
(四)變奏
研究曲目中有22首是《八板》的變奏,它們保持著“八板體”的曲式框架和骨干音,變化其樂匯、音區、節奏、演奏技巧、調性等。其中,《單八板》與《八板》最為接近。《雙八板》《花八板》是《單八板》的放慢加花。變奏則在保持八板體框架的同時,通過細節變異豐富曲目的多樣性。
四、結語
在王省吾的24首獨奏板頭曲錄音中,23首為68板,22首屬于八板體結構,21首為并列三段式,整體遵循并列原則,局部體現呼應與起承轉合原則,結構邏輯嚴謹。核心音調以solmire為主( 83% ),也有sol re do( 4% ,表達悲怨情緒)的音調,3首曲目融合兩種音調( 13% ),可謂板頭曲的種子音調。音樂發展手法綜合運用重復、展開、對比及變奏。文章對上述曲目的核心音調、核心音調的各種模進、倒影手法的分析有一定的創新性。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研究院.世界的記憶: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EB/OL].(2022-04-23)[2022-12-12]. https://www.ctmsa-cnaa.com/resource/#/?page :=1
[2]王省吾,劉家貴.古箏獨奏曲集[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3]《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河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