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清毓,古跡橫生;物華天寶,文物之邦。紹興,一座擁有2500多年歷史文脈沉淀的古城,歷史人文“一步干年”,人間煙火“一攬全城”。
自然之息,人聲之沸。在氣候潮濕的江南水鄉,越地人民的智慧與勤勞造就了諸多物質文化遺產,古宅、古橋鱗次櫛比,人文景致星羅棋布。與其相輝映的是更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州百姓的日常,從舌尖上的美味到出行的步履,再到身上的衣裳,無不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非遺技藝,讓人驚嘆民間藝術之精、傳統手工之妙。
越繡
越繡,中國傳統刺繡工藝之一,是越國(公元前2032年一公元前222年)的王室刺繡,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其風骨神韻在隋唐時期就已奠定基礎。迨至宋元,其基本技法與特色已漸趨形成。明清以后,越繡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越繡憑借其精湛的技法、典雅的紋飾、極高的藝術性,以及對服飾刺繡的完美詮釋聞名于世,也帶著越地悠久的歷史和人文情懷,經久不衰。2020年3月,越繡人選紹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紹興烏篷船制作技藝
紹興素有“水鄉澤國”之稱,境內河湖密布,水道成網,鄉間村落,河水環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舊時,人們在紹興隨處可見一條條穿梭在古橋下、古纖道旁和社戲臺前的水上“的士” 烏篷船。
據《越絕書》記載,越人“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銳兵任死,越之常性也”。這表明烏篷船的歷史源頭或許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烏篷船的制作是一項地方性傳統工藝,一般分為船體、船篷和槳擼三個部分,船體雖然不天,但其制作工藝卻并不簡單,一般由木質結構制作而成,船身嬌小玲瓏,船底則取用結實的木板加固,所以很少出現滲漏。如果在船板上鋪上草席,可坐可臥,十分便捷。
烏篷船制作技藝和腳劃船俗于2009年6月人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紹興花雕
“其壇常以彩繪,名曰花雕。
在酒鄉紹興,花雕酒擁有獨特的精美外表,生動的五彩雕塑裝點著酒壇,使酒壇忽然間有了生命力,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著名女兒酒,相傳富家養女,初彌月,開釀數壇,直至此女出門,即以此酒陪嫁。其壇常以彩繪,名曰花雕。”
關于“雕花器皿”之說,上自晉朝嵇含《南方草木狀》,下至清代梁章鉅《浪跡續談》都有記載,有文史資料為證,自然可信。



紹興花雕制作工藝是歷代花雕藝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一壇花雕酒從粉刷、打磨、上漆、粉本打樣、瀝粉、油泥制作、堆塑、上漆、彩繪到包裝前后數十道工序,多個關鍵工藝點。制作1000mL 的工藝花雕酒壇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不僅需要制作人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和審美趣味,同時也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毅力。
紹興石雕
紹興石雕,亦稱“石刻”。民間石雕工藝歷史悠久,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格與地理特色。它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日趨成熟,秦漢至唐代是石雕藝術的高峰階段,精品層出不窮,遍布全國各地。

其題材包羅萬象,宗教、民俗、花鳥、倫理等都可以在石雕上得到反映。有些石雕作品甚至承載了大量的歷史信息,猶如一幅社會風景畫。
石雕產品的制作工藝流程大致可分為尋巖采石、破石取料、鋸石刨石、繪制圖樣、雕鑿、擦磨等工序。
紹興石雕于2006年6月入選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紹興剪紙
紹興剪紙具有悠久的歷史,據《武林梵志》記載,五代時“吳越踐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之”,這描繪了吳越故地上曾經出現的一個宏大的剪紙景觀。魯迅先生也在小說《祝福》里描述過看民間藝人剪紙的場景。
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紹興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或者新婚喜慶,人們將艷麗的剪紙貼于窗、墻、門、燈籠上,使節日氣氛更濃。
一把小小的剪刀,一張薄薄的紙片,手指間看似不經意地舞動,紙屑隨著飛舞的剪刀繽紛灑落,一幅精美的圖案便躍然紙上。



會稽磚硯拓印
紹興古為會稽,制作的磚硯也稱為會稽磚硯,會稽磚硯是使用紹興地區的優質泥土作為原材料,經過柴燒制成磚壞,后經過多道工序制作完成,其特點是質地非常致密,美觀雅致,堅實如鐵,不易破裂,細膩光潔,不滲水,發墨好。
會稽磚硯“傳萬古而不朽,歷劫難而如常,流干年而永存”。它集文學、歷史、書法、繪畫、雕刻與金石于一體,濃縮了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地域風情、民風習俗、審美情趣等信息,具有歷史、藝術、使用、欣賞、研究、收藏等諸多方面的價值。
會稽磚硯制作技藝歷史悠久,有史料可查的至少可追溯至宋代。《渭南文集》卷二十二《桑澤卿磚硯銘》自注:“放翁銘桑甥澤卿硯磚。紹熙二年六月九日,老學庵書。”另有文獻記載,清金石大家趙之謙曾為一枚在越中藏家間流轉的黃龍硯刻制磚銘。
歷史上,會稽磚硯多在文人雅士之間自制自用,到魯迅先生的年代,據記載,他曾擁有一塊模印有“天同十一年”的磚硯,1918年7月14日在他日記的目錄中注“已制成硯,商契衡持有,蓋剡中物”。

直到20世紀上葉,才有匠人重視磚硯制作的記載,到20世紀80年代,汪國平、張笑榮等從事磚硯制作的藝匠之人才被社會認知,有著千年傳承的會稽磚硯制作技藝也由此為紹興書法圣地的美譽增色添光。

2020年3月,會稽磚硯被列入第七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紹興黃酒釀制技藝
紹興黃酒,風味獨特,歷史悠久,為中國黃酒的杰出代表。
其特色風味得益于紹興的地域環境,如水源、原料、濕度、氣溫等客觀因素,但決定性因素是獨特的釀制技藝。紹興黃酒的釀制一般在農歷七月制酒藥,九月制麥曲,十月制淋飯(俗稱“酒娘”)。大雪前后正式開始釀酒,到次年立春結束,發酵期在80天以上。
紹興黃酒釀制技藝于2006年5月人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烏干菜制作技藝
紹興一直有制作烏干菜的傳統,歷史悠久,據《越游便覽》一書記載,“干菜紹興民間十九自制”。
以前,紹興人無論是農村的還是城里的,都有制作烏干菜的習慣,烏干菜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是家中必備的常用菜。
每到春天,是腌制烏干菜的大好季節,把一株株芥菜分攤到地頭地角的空地上曬上一兩天,當成堆芥菜的顏色由碧綠轉為微黃色時,切成小段,即可腌制。腌到芥菜出汁,顏色又轉綠,然后擠出鹵汁,曬干,便成了黃里透紅的干菜。經過一段時間的密封儲藏,干菜吃起來的味道純正鮮美,曬成的干菜越蒸越軟、越蒸越黑,即成紹興烏干菜。
紹興醬油傳統釀造技藝
紹興的制醬業起于民間,據考證,魏普時期就開始生產,至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時期,醬已進入古代盛產時期,清代晚期達到鼎盛,有“天下醬業無人不說紹,九州之內司廚鮮有不知紹”一說。


據記載,紹興最早的醬園叫俞合興,它開業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其后,僅紹興市區就有咸亨、謙豫、沈通美等醬園,紹興縣區有宋文盛、仁昌等醬園。民國初期,紹興的醬園作坊多達四五百家,當時就有“紹酒行天下,醬園遍全國”的風采。
紹興腐乳制作技藝于2016年12月30日人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紹興,在古城
越地人民的勞動智慧、生活經驗
城市獨有的溫度和故事
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隱匿在“吃”“穿”“行”當中
從醇香黃酒,到松酥腐乳
從越繡紋飾,到精美花雕
紹興古城的韻味
在新時代里更加悠長
注:本文由紹興古城整理發布,內容來源于紹興市人民政府網、紹興文旅發布、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文章轉載自紹興古城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