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動的民間傳說到熱鬧的節慶儀式,從精湛的手工技藝到令人回味的鄉間美食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續和情感的寄托。春華秋實,我國的非遺熠熠生輝,許多非遺項目具有季節性特色。
瀘州分水油紙傘:從詩意雨巷走向世界舞臺
夏日的雨絲總是不期而至,當雨絲成幕,萬千色彩的傘面瞬間撐起現代都市獨特的風景。在長江之畔的,歷經漫長時光淬煉的分水油紙傘正以古樸雅致的姿態,在煙雨朦朧中續寫著千年非遺傳承的篇章,讓人不禁想起戴望舒筆下的詩意畫面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油紙傘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是承載東方美學與文化記憶的藝術符號。在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鎮,這項技藝已傳承400余年,完整保留了桐油涂刷、石印彩繪等傳統工藝。2008年,瀘州分水油紙傘制作技藝被列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響當當的“四川老字號”,畢氏家族世代以制傘為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已是該技藝的第六代傳人。走進分水油紙傘作坊,68歲的畢六福俯身于工作臺前,專注地進行傘骨打磨。“選料是第一道關,傘骨必須用海拔800米以上陽坡生長3年的楠竹”,他一邊演示著削竹工序一邊介紹。從選材、制骨到裱紙、上油,一把油紙傘需歷經96道手工工序,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匠人,也需耗時一周方能完成。這些凝結著匠人心血的油紙傘,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器具,更是行走的文化記憶。

在悠悠歲月長河中,油紙傘是古人情感與期許的寄托。古時候學子們進京趕考,行李中一定會帶上一把油紙傘,它為學子一路遮風擋雨,也寄托著家鄉故人最深刻的思念和祝福。當女子披上嫁衣、開啟人生新篇章時,娘家會贈予一把油紙傘。“油紙”與“有子”諧音,飽含對新人的美好祝愿。
隨著時代的變遷,油紙傘一度遭遇生存危機。畢家父子在傳承中創新,令古老技藝煥發新生。2009年,畢六福之子畢原紳大學畢業后毅然歸鄉,成為家族制傘第七代傳承人。他敏銳捕捉到市場需求的轉變,將油紙傘從傳統雨具升級為兼具裝飾、收藏與文化傳播功能的工藝品。在保留山水花鳥等傳統紋樣的基礎上,設計團隊大膽融入京劇臉譜、憨態熊貓等元素,推出“醉紅顏”“青山遠黛”等國潮系列作品,同時突破單一石印工藝,引入彩印、手繪等技術,讓傘面呈現出更加絢麗的視覺效果。思路一換,油紙傘大受市場歡迎。畢原紳說,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熱播期間,定制款桃花傘在電商平臺單日銷量突破1萬把,帶來這一改變的正是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結合。
如今,畢六福油紙傘年產量穩定在15萬把,不僅帶動100余名工人在作坊就業,更通過“居家制
”模式為周邊鄉村婦女開辟了靈活就業途徑。在畢原紳的帶領下,電商團隊構建起覆蓋直播帶貨、跨境電商的線上銷售矩陣,線上銷售額占比超過 80% 。畢六福父子還成立了油紙傘技藝傳習所,與瀘州多所中小學校、職業院校共建研學基地,推出制傘體驗課程。
如今,瀘州分水油紙傘正憑借絢麗多彩的傘面和精湛的制作技藝,跨越地域界限,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近年來,在杭州手工藝活態館內,分水油紙傘體驗點年均接待游客8萬人次。畢氏父子還攜油紙傘亮相國內外30余個展會。承載著400年匠心的油紙傘從長江之濱走向世界舞臺,成為講述中國故事、傳播東方美學的文化使者。
金陵折扇:輕搖處 創新風
初夏時節,江蘇南京夫子廟的古街巷里飄著一縷縷竹香。輕輕推開雕花木門,老匠人手中的金陵折扇緩緩展開,扇面白如玉、素如絹,竹骨打磨得光如鏡、薄如蟬翼。承載著600年匠心的金陵折扇不僅是江南風雅的象征,更是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熠熠生輝的明珠。

金陵折扇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彼時,南京作為全國制扇中心,所產折扇以“制作精巧、選材精良”聞名遐邇。后來一度因為價高,又是季節性商品,金陵折扇生產地逐漸轉移到城郊的農村,后又集中在南京城東棲霞山下石埠橋一帶。匠人們農時種田、閑時制扇,所謂“吃了重陽酒,做扇不離手”。“新中國成立后,南京在棲霞成立金陵制扇廠。可惜的是,隨著電風扇、空調的普及,金陵折扇逐漸失去市場而停產。2009年,棲霞區在原南京金陵制扇廠的基礎上成立了南京金陵折扇工藝研究所。同年,金陵折扇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南京市棲霞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金陵折扇的特點可以用6個字形容:白如玉、光如鏡。“整個生產工藝流程大致分為選料、制骨、打磨、制面等步驟,每個步驟都得精益求精”,金陵折扇制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克禮介紹。2009年以來,在政策的扶持引領下,金陵折扇技藝得到了振興,初步形成了金陵折扇研究、設計、制造、傳承的格局。
把金陵折扇和金陵竹刻結合起來,更是金陵折扇的一絕。只見扇上所鐫花草玲瓏有致,所雕山水蔚然鮮明,所刻行草楷書氣韻貫通。無論陰刻陽刻,皆窮工極巧、渾然天成。在此基礎上,還有鑲嵌工藝,獸骨、紅木、玉石等皆可用于鑲嵌。還有鏤空、拉花等造型工藝,形成山水花鳥等不同圖案。金陵折扇的扇面不用綾絹,而用花紋清晰的棉料宣紙上膠礬裱制而成,或貼云母,或加金箔。
夏日的南京街頭,折扇的身影從未缺席。在夫子廟的茶館里,老茶客手持折扇,邊品雨花茶邊聽白局,扇面開合間,婉轉曲調與茶香一同飄散;在玄武湖畔的納涼晚會上,孩子們舉著繪有金陵十二景的折扇追逐嬉戲,扇骨碰撞聲清脆如童謠;在現代寫字樓里,年輕白領也會將小巧的折扇擺在辦公桌前,既是消暑器物,更是彰顯文化品位的桌面裝飾。
據《金陵歲時記》記載,每逢夏至,南京百姓便有“贈扇祈福”的傳統:長輩贈予晚輩繪有石榴、蓮花的折扇,寓意驅邪納吉;文人墨客則以扇面題詩互贈,傳遞雅趣。如今,這一習俗在非遺傳承中煥發新生每年盛夏,南京文化場館都會舉辦扇面文化展及相關體驗活動,邀請市民現場體驗扇面繪畫、扇骨雕刻,讓千年風俗在歡聲笑語中延續。
當傳統技藝遭遇現代浪潮,金陵折扇在堅守中探索創新之路。南京高校的設計團隊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合作,將六朝石刻紋樣、金陵四季風景等元素融入扇面設計,推出系列折扇,一經上市便成為游客追捧的“爆款”。在材質上,嘗試使用新型材料與竹材復合制作扇骨,既保留傳統質感,又增強耐用性。此外,還推出“私人定制”服務,顧客可在線選擇扇骨材質、扇面圖案,甚至上傳個人照片定制專屬折扇,讓傳統工藝與個性化需求完美融合。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遺產管理處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富有文化內涵的工藝品折扇需求越來越旺盛,金陵折扇在傳承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通過材料選擇、工藝技術、設計等的創新,金陵折扇更好地適應了現代社會的需求,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同時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中國二十四節氣·立夏
在2025年5月5日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二十四節氣·人類非遺半山立夏”民俗活動上,開展了“尋味立夏·萬物并秀”杭州市非遺民俗巡游展演活動,包括立夏稱人、立夏斗蛋、立夏嘗新等,讓市民游客了解立夏的文化內涵。那吉古法涼粉制作技藝
那吉古法涼粉制作技藝為廣東省江門市級非遺項目,技藝流程包括養草、曬草、煲草、調漿、濾漿、融漿、烹型、浸鮮等,使用的原料是燒仙草,制作而成的涼粉切面光澤鮮亮,口感爽滑有彈性,天然草本植物芳香氣味濃郁,清熱利濕,是民間傳統解暑佳品。

榮昌夏布織造技藝
榮昌夏布是重慶市榮昌區的傳統紡織品,因輕柔勝絲、避暑爽身,為暑天衣料佳品。夏布工藝是利用苧麻纖維進行績紗織布的傳統工藝,在生產過程中主要經過打麻、挽麻團、挽麻芋子、牽線等工序。榮昌夏布織造技藝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章轉載自2025年5月6日《中國文化報》第4版刊發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