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來說,盔頭就是傳統戲曲舞臺表演中演員頭上戴的帽子,是舞臺道具的一種。它來源于古代生活中的實用性帽冠,但與實用帽冠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盔頭是藝術實踐的結果,演員佩戴盔頭的自的主要是增強戲曲表演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盔頭的種類有很多。從質地上來說,盔頭通常分 為硬胎盔頭、軟胎盔頭和軟硬結合胎盔頭。以大家廣 為熟悉的京劇和昆曲為例:京劇中武戲較多,硬胎盔 頭用得比較多,種類也很豐富;昆曲以文戲為主,軟 胎盔頭用得較多,種類相對單一。
圖1永樂宮壁畫中的盔頭

圖2清宮戲畫中的盔頭

在硬胎盔頭中,大家最熟悉的是王帽和鳳冠。
王帽即戲中扮演皇帝的角色所用。其主要特征是帽胎刷黑、貼金、點藍綢,龍首飾珠須。腦額有兩個大絨球,腦后有兩根豎立的龍形帽翅,俗稱“朝天翅”。
鳳冠通常指的是天鳳冠,是戲中扮演的王后、妃嬪、命婦、公主或官家小姐婚聘時所用的大禮冠。其基本造型為正面帽胎呈扇狀,滿綴珠飾,腦額正中有一只大鳳,口銜珠穗。正鳳兩邊和左右掛耳分別飾以偏鳳和立體鳳。掛耳底端掛大排穗,腦后抱驀掛后排穗。
圖3王帽

常見的硬胎盔頭還有九龍冠、平頂冠、相紗、相貂、金雕、侯帽、帥盔、太子盔、扎巾盔、夫子盔、荷葉盔、八角冠、八面威、太監帽等。
圖4九龍冠

九龍冠和平頂冠也都是扮演帝王的角色所戴的。與王帽不同,九龍冠為便帽,即帝王在朝堂之下的燕居場景所戴。九龍冠有硬胎體制,也有用軟巾制作的,即軟胎。硬胎九龍冠以紗胎為主,故也稱“紗胎九龍冠”,其主要特征是一體式帽胎,滿貼金,點藍綢,飾珠須,腦額正中飾一只大絨球。
平頂冠也叫“平天冠”,是古代帝王在重大祭典場合所戴的,在戲曲表演中一般用于扮演漢代或漢代以前的帝王、仙界玉皇大帝及冥界閻王。其基本特征是冠頂有冕板,前后垂旒珠,飾絨球珠須。
圖5平頂冠

相紗和相貂均為戲中扮演宰相者所戴。相紗通體黑色,輓胎,即表面輓黑色約緞。腦后插一對又細又長的帽翅,分別向左右伸展開來。
圖6相紗

相貂,也叫“相雕”或“改良相紗”,形制與相紗相仿,但裝飾較多,比相紗分量重。相貂為身居相位或位高權重者所戴。相貂有紗胎和輓胎兩種。常見的相貂為紗胎,其重要特征是貼金、點藍綢,腦額上飾火焰。后扇正面飾對面龍,兩側飾行龍。腦后插一對草龍紋朝天翅和一對長帽翅。長帽翅向左右伸展開來,翅上飾立體龍。
圖7相雕

金雕又叫“文陽帽”“汾陽帽”或“天官帽”,戲中扮演皇族的地位尊貴者或其他位高權重的官員所戴,如《打嚴嵩》里的嚴嵩、《御碑亭》里的申嵩、《連環套》里的彭彭等。其形制與王帽有些相似,但前后扇帽胎為方形,貼金,點藍綢,腦額上飾兩只絨球,腦后插一對立翅和一對如意頭形帽翅,俗稱“鏜翅”。鏜翅向左右伸展,翅上飾行龍和珠須。金雕屬于兩用盔頭,去掉鏜翅還可當大鐙使用,天鐙也是盔頭的一種。
侯帽,顧名思義,為戲中居侯位、扮王爺者所用,如《二進宮》里的定國公徐延昭、《打金枝》里的汾陽王郭子儀等。其帽頂有一平蓋,四邊垂檐,檐為雙層。左右帽翅寬大下垂,戴在頭上時恰好遮在耳朵上方,由此得名“耳不聞”,寓意戴此帽的元勛忠臣忠心報國,不聽逸言。

圖8文陽

圖9侯帽

圖10夫子盔
其他如帥盔、太子盔等不一一贅述。此前所提到的硬胎盔頭,除鳳冠外,其他旦角盔頭還有蝴蝶盔、七星額子、女帥盔、老旦帥盔、昭君盔、過橋、梅妃大過橋、額子、青白蛇額子、魚婆罩等。
圖11蝴蝶盔

圖12七星額子

昭君盔和梅妃大過橋為專用盔頭,即戲中扮演王昭君和梅妃者所用。戲中類似的專用盔頭有很多,如木蘭盔、青白蛇額子、馬超盔、蕭何盔、夜奔盔、夫子巾等,都是專人專用盔頭。
蝴蝶盔因帽頂有一只大蝴蝶而得名, 為年輕女將所用。七星額子絨球較多,額 上有三層絨球,每層有七只絨球,故名“七 星額子”。
女帥盔為戲曲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提出的改良盔,形如七星額子,頭頂裝帥盔。老旦帥盔與鳳冠有些相似,頭頂安裝盔叉。
圖13老旦帥盔

過橋有大過橋和小過橋之分。大過橋又叫“女套翅”,偏妃、公主等戴之。《回荊州》里孫夫人在郴子戲中即戴大過橋。宮女一般戴小過橋。
圖15大過橋

圖14梅妃大過橋

圖16 白蛇額子

額子有男用、女用之分。男用額子通常配合軟硬盔頭而戴,主要有大額子和小額子兩種。女用額子是一種戴在額頭上方的裝飾物,其形制與過橋相仿,但比過橋更為簡單。常見的女用額子大致有女額子、女兵額子、青蛇額子和白蛇額子幾種。女額子為一般女將所戴,女兵額子為女兵所戴,青白蛇額子則專為《白蛇傳》中的青白蛇所戴。
注: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相關權益歸權利者所有。
(文章轉載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