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為了能使名家書法作品得以流傳,人們按作品的原樣,勾勒出空心字,再填墨,使觀者得到近似真跡的作品,這種摹寫方式逐漸演變為雙鉤書法。
雙鉤書法作為書法寶庫中別具特色的品類,有著特有的魅力。宋代大詩人陸游曾以“妙墨雙鉤帖\"之佳句稱頌\"雙鉤”之神韻。
2017年,湖北省襄陽市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雙鉤書法作為傳統美術類項目申遺成功。
源自“雙鉤廓填”之法
雙鉤書法是指以筆單線直接寫出某種字體的空心字,最早的雙鉤是為了還原和復制原作。在印刷術和影印不發達的年代,古人為了模仿書法真跡和碑刻,讓名家書法作品得以流傳,常常把透明宣紙附在原作上,以墨線勾勒輪廓復制作品,然后填墨。上述手法,均以原作雙鉤輪廓為依據,故稱“雙鉤廓填”之法,作品也稱\"摹本\"或\"鉤摹本”。
從兩晉遺存的書法作品來看,不少名跡實為唐宋時期的“鉤摹本”,也就是“雙鉤”。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蘭亭序》,就是馮承素摹本,唐摹本《萬歲通天帖》亦是雙鉤填墨。后來也有些書法作品,只是白描雙鉤,中間未填墨,這種形式反而有特殊的審美趣味,逐漸形成一種以雙鉤書寫的書法樣式。
在古籍中常出現雙鉤書法,宋代書法家米芾也擅長此法。古人記載:宋人雙鉤最精,出米南宮(米芾)所臨,往往亂真。
雙鉤書法的起源可追溯至南朝梁時期,陶弘景在《真誥》中說到了“雙鉤摹拓”。現在,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一一武則天金簡上,也有雙鉤刻銘文。清代書法家王遠福(1898—1989)擅長雙鉤書法。他原籍江蘇,因避難舉家遷至湖北棗陽,并在此傳授雙鉤書法技藝。這一技藝在棗陽逐漸形成傳統,并成為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難點在于理解字體結構
雙鉤在表現漢字的點、橫、撇、捺、豎、彎、勾等,以及交叉、相連、枯筆、斷筆等所有筆畫時,無不是圍成一個或幾個完全封閉的不規則的曲線圈。無論是傳統書法中的單個筆畫,還是多筆相連的筆畫,其外部與內部的墨色邊緣線總能自行閉合。鑒于此,完成后的雙鉤線條不允許中斷,大至圍圈,小至圍點,都逃脫不了這個規律。
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稱:“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體。”因此,雙鉤書法在書寫時要做到“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后”。
雙鉤書法的學習難點,在于如何理解字體結構,尤其是寫到行草書時,很多字連綿不絕,中間的留白較多,交叉處須格外小心,要避讓,以免壅塞,否則氣韻不貫通。這就需要書寫者對整個章法和字體結構了然于胸。雙鉤書法要避免描摹,否則徒有其形,如孩童“描紅”,缺乏書法特有的審美趣味。正如古人所言:鉤填摹揭之法,北宋時,唯米南宮、薛紹彭能之。蓋深得筆意者,然后可以造此,否則用墨不精,如小兒學描朱耳。
對于初學者而言,建議先對照字帖細心觀察字體結構,從偏旁部首入手,慢慢適應之后,再組成一個字。掌握其書寫規律,一般先從左上寫到左下,然后到右下,再到右上,按逆時針方向運筆行走,從外到里,把規律掌握好了,直至寫成整篇。總之,要按照書法臨帖方式來進行練習,畢竟,書法規律是相通的。
讓書法藝術融入生活
雙鉤書法傳承人蘇鴻斌自幼隨父練習雙鉤書法技藝,后隨河北省書協副主席孫學東學習傳統書法,將雙鉤與傳統書法融合,讓雙鉤書法的線條更飽滿,更富神采。
全國各地的雙鉤書法家很多,每位書法家對這項技藝都有著自己的理解。蘇鴻斌曾經是一名武術散打運動員,從小練習內功,因此,他把練書法和練內功結合起來。練武術內功時需要“調息”,他就把這種“調息”之法運用于書法練習上。
雙鉤書法的書寫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以寫《蘭亭序》為例,要花五六天的時間。這種復制字帖的方式在傳拓和印刷術普及后便慢慢消失了,但在進行“雙鉤廓填”的過程中,研習者能更加深入地體會書法家豐富的使、轉、提、按等運筆動作及運筆線路,培養指、腕、臂的協調性。日積月累,研習者就能掌握復雜的運筆動作要領,從而書寫出與經典書法形神兼備的佳作。
要傳承書法藝術,最好的方式是在傳續中創新。蘇鴻斌每天堅持讀帖和臨帖,楷書以顏、歐為骨,隸書學《曹全碑》,行書學“二王”。對于古帖名碑,他常常將實體字與雙鉤字轉換練習,相互印證。正是在這樣日復一日地練習中,蘇鴻斌逐步加深了對傳統書法的理解,也精準把握了行筆節奏,在傳承的同時,對進一步創新也有了更多的想法。他認為,古人的“雙鉤”更多的是一種工具,一種影印方式。所以,在寫雙鉤書法時,應更加注重線條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只有寫出雙鉤書法的飄逸與古雅,才能賦予這項帶有工藝特征的傳統技藝以新的魅力。
練習雙鉤書法,不僅能使人迅速抓準字形,還可以培養空間想象力和藝術鑒賞力。雙鉤廓形寫法介于書法和繪畫之間,有著獨特的魅力。為了更好地傳承技藝,蘇鴻斌創立了蘭亭雙鉤書畫院,通過辦展覽、辦論壇、搞拍賣,搭建傳播雙鉤書法文化的平臺,讓更多人了解雙鉤書法。2023年,蘇鴻斌創作了長達29米的雙鉤書法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以非遺來普及國家安全方面的知識,并傳播傳統文化。現在,蘇鴻斌常往返于襄陽和廣州之間,積極推廣雙鉤書法。目前,已經研發出雙鉤字帖等產品,讓更多人接觸并了解這項技藝。
(源自“漢水襄陽”,標題有改動)責編:馬京京
·好書薦讀

《漢字書法之美》 走進漢字時光長廊
《漢字書法之美》是寫給每個中國人的書法美學,喚醒每個中國人的書寫記憶。作者蔣勛以其獨特的美學情懷,述說動人的漢字書法故事。文字編織成畫面,我們走進了那古老卻又現代的漢字時間光廊,東方書寫的敬意與喜悅,就在你我的指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