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著各種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等。每次在華南國家植物園散步的時候,總是遇到各種熱愛花木的游客以及捧著長焦鏡頭的拍攝飛鳥愛好者。這種向往“自然”的性情,可引用“親生物假說”來解釋。人類是在大自然中進化而來的,對自然具有天然的親近感,尋求與自然及其他生命形式的聯系。
約20萬年前,在物種豐富、資源富足的非洲大陸上,出現了現代人類的祖先——智人。此后,受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智人逐漸從非洲向外遷徙,最終擴散至全球各地。然而,隨著人類的繁衍和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地球上其他生物種類減少,即生物多樣性降低。
在人類的農業社會時期,已經有一些地區建立和維護野生動物或植物的保護區域,其目的是保護生物物種的繁衍以利于食物收獲或狩獵活動的持續開展,其管理方式也延伸出相應的宗教或習俗的文化意義。進入了工業社會后,人類大規模遷移到大城市以及對自然生境的劇烈破壞,導致了自然風景的喪失以及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的銳減,這才促使各個地區系統性地建立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體系,其目的是以最小的土地面積保護珍稀的動植物種類或群落及其生境。
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是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在占地約1 133 hm2。它于1979年成為我國首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于1982年成為我國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的片區,于1998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完好保存著近400年記錄歷史的地帶性原始森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和其他多種森林類型,被譽為北回歸沙漠帶上綠洲中的“明珠”。
自然保護區或保護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熱點地區”,具有很高的物種豐富度或特定的地方性物種;熱點程度由該地區物種受到威脅的程度決定。這樣的做法具有戰略性和主動性,在目標地區的生態系統與物種的質量完全退化之前進行全面保育。政府部門或民間組織可以集中資源保護這些地區,確定保育的目標,產生最大的效益,避免物種的滅絕。
另一方面,世界自然基金會采用全面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式,即根據動植物的歷史和進化分布,對地球表面進行最大范圍的生態區劃分。它們又被稱為生物地理區,是地理上獨特的自然群落的聚集,包含了許多存在于類似的環境條件下,并依賴于生態交互作用來長期生存的相同的生態過程和物種。每個生態區可能包括若干不同的生物群落。采用生態區的方法,可以在區域尺度和更廣泛的時間周期上對相應的地區進行主動的保育。
因此,關于自然土地的保護既存在集中保護,也存在全面覆蓋的方式,其目的和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是,這些措施共同組成了人類對地球表層土地的生態系統的保護。例如,華南國家植物園擁有3個園區,除了科學研究園區,還包括位于肇慶市的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暨樹木園,以及位于廣州市的植物遷地保護園區。自然保護區專用于科研觀測,植物園區是普通市民游憩和自然科普的場所。
正是這些多維度的保護措施,讓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方便接觸到自然界的生物。相對于那些設置在遠離城市城區的自然保護區,大城市的居民更需要毗鄰社區的自然的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