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秋冬季節植物群落結構對口袋公園微氣候的影響

2025-09-18 00:00:00文秀魏雯
廣東園林 2025年2期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公園建設背景下亞洲象生境網絡識別與優化研究”(編號:52468010)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熱島效應嚴重威脅城市生態環境,而公園綠地可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存量型”發展背景下,口袋公園將成為城市公園建設的新趨勢。以昆明市住宅型口袋公園六和園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4個不同植物配置類型的測點與1個對照點進行實測,以溫濕指數評估人體舒適度,利用SPSS分析微氣候因子與溫濕指數的相關性。結果表明:秋冬兩季植物群落的降溫增濕效應在下午時間段較為明顯;復合型植物群落的降溫增濕效果優于單層型植物群落;喬-灌-草復合型植物群落對太陽輻射的削減作用最強;秋冬季節植物群落反而降低了人體舒適度。基于研究結果,建議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在口袋公園綠色空間營造時適當配置單層型植物群落與落葉喬木。

關鍵詞"植物群落結構;口袋公園;微氣候;降溫增濕;人體舒適度;熱島效應

Abstract With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the urban heat island efect increasingly threatens ecological well-being. Green spaces such as pocket parks play a vital role in mitigating these effec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ock Type' development,pocket parks are becoming akey strategy for enhancingurban livability.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different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s influence microclimate regulation in autumn and winter,using Liuhe Gardenin Kunming as a case study.Field measurementswere conducted at four types of plant configurations and one control site.The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rmal comfort,and correlations with microclimatevariabl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oling and humidifying effects are more pronounced in the afternoon,especially undermulti-layered plantscommunities.Tree-shrub-herbcomposite communities were most effective in reducing solar radiation. However, in autumn and winter,dense vegetation may reduce human comfort. Based on these findings,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space in pocket parks, plan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oc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tailoring interventions to local conditions.Specifically,theappropriate configurationof single-layer plant communitiesand deciduous trees should beconsidered.

Keywords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Pocket parks,Microclimate; Coolingand humidifying,Human comfort;Heat islandeffect

文章亮點

1)通過對昆明市口袋公園秋冬季節進行實測,探究了植物群落在生理活性受抑制時對微氣候的調節作用;2)對比了植物群落不同垂直層級對微氣候調節作用的差異。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綠地空間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已逐漸成為全球重大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惡劣的城市熱環境與人們對舒適宜人戶外活動空間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2。公園綠地作為城市重要戶外活動空間,對改善城市熱環境起著重要作用。現有研究表明,公園綠地對微氣候的改善作用主要受植物群落調控,植物群落通過枝葉遮擋與攔截、蒸騰以及光合作用,起到降溫增濕、降低風速及凈化空氣的作用[3]。

2023年提出的“十四五”綱要標志著我國城市發展趨勢將由“增量型”轉變為“存量型”,口袋公園將成為今后城市公園建設的新趨勢[4。口袋公園又稱袖珍公園,是一種面積為 0.04~1hm2 的小型城市公共空間[5,面向并服務廣大公眾,為人們提供休閑游憩的便利場所。現有研究表明,口袋公園的微氣候主要受內部綠化配置、綠化面積、建筑物尺寸、天空可視因子等能夠有效改變公園內部陰影面積的因素影響[]。L.Shashua-Bar等[研究發現,影響公園降溫效果的最主要指標是陰影面積,公園內約 80% 的降溫效果都是由樹木遮蔭產生的。R.Giridharan等[8]通過對比實驗發現,在面積為 0.1hm2 的口袋公園中,當樹木覆蓋率較低( 10%~15% )時, SVF (天空視野因子,SkyViewFactor)較低( .0.10~0.25 )的植物群落的降溫效果優于SVF 較高(不低于0.40)的植物群落。

近年來,國外對微氣候的研究多集中在口袋公園或社區公園的微氣候調節作用、公園與街道改善微氣候的差異性及協同作用等方面[9,研究方法側重于實測與數值模擬相結合。由于地質構造及地表過程的復雜性,國內外氣候環境差異較大;同時由于氣候類型與耕作方式等差異,國內外土壤在肥力、酸堿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國外微氣候研究存在跨地域適用性不足的問題。近20年來,國內微氣候研究側重在大型城市公園、街道、廣場等地開展[10]。2019年陶影[11]以重慶市渝中區微綠空間(即口袋公園)為研究對象,將微氣候研究范圍從大型城市公園進一步拓展至口袋公園;之后劉文靜[12]、楊佳明[13]、楊暢[14、陳子瑜[15]等分別對不同地區口袋公園微氣候進行研究,推動了口袋公園微氣候研究進一步發展。盡管如此,我國口袋公園微氣候研究仍較為匱乏,存在著長期監測與動態數據缺乏、量化模型普適性不足、研究區域與季節集中化等問題,即研究多基于短期內的定點觀測,針對極端天氣或夜晚的實測不足。多數研究采用基于西方氣候條件研發的人體舒適度模型,該模型在國內的普適性有限。用于微氣候模擬的軟件如ENVI-met等也缺乏中國本土化植被數據。多數研究集中于夏季和冬季,研究城市主要集中在嚴寒地區與濕熱地區,對具有特殊季節特征與地貌特征的高原山地城市少有涉獵。本研究選取典型高原山地城市一昆明市的口袋公園為研究對象,以期拓寬我國微氣候研究地域范圍,進一步彌補我國在口袋公園微氣候研究的不足,進而為高原山地城市口袋公園規劃設計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此外,徐小雙等[16]研究發現昆明市近年來熱島效應顯著,尤其在冬季,表現出降雨量過低,溫度短時驟變,居民舒適感降低等問題。同時,秋冬季節較低的氣溫和光照強度等因素也導致植物群落的生理活動減弱,其微氣候效應相較于其他季節明顯減弱。因此,本研究通過在秋冬季節對昆明市口袋公園的微氣候進行實測,探究熱島效應影響最為顯著的時段,和植物群落結構對微氣候因子的影響,以及人體舒適度與微氣候因子相關性,并基于實測結果提出口袋公園綠色空間優化策略,以期為昆明市城市綠化建設提供參考,促進城市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概況

昆明市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區,海拔高,地勢起伏大,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城市。昆明市屬北緯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17],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區分不明顯,常年紫外線指數偏高,干濕季雨量區別大,雨季集中在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 85% ,干季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僅占全年的 15% 左右[18]。

2022年,云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了《云南省綠美城市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 (2022-2024) 年)》,并在全省全面積極推進口袋公園建設[19]。截至2023年9月,昆明市共建成196個口袋公園。通過對昆明市30余個口袋公園開展走訪調研,發現昆明市口袋公園在氣候適應性方面存在如下問題:1)為提升有限面積內綠色空間的多樣性,公園設置陽光草坪、低矮灌木群等單層型植物群落以提高其綠色空間的觀賞性,這導致喬木覆蓋率偏低,場地內遮蔭效果較差;2)維護投入不足等原因導致后期植物維護效果不佳,公園植被退化程度較高,場地整體綠化效果較差,景觀效果與遮蔭效果也欠佳;3)昆明雨季降雨量大且集中,而多數口袋公園透水鋪裝率不足 40% ,耐澇植物運用也不足;4)根據《關于推進“口袋公園”建設提升昆明城市品質的建議》,昆明市口袋公園普遍存在宣傳度低、空間可達性差、同質化現象突出、功能缺失等一系列問題,這導致昆明市口袋公園使用頻率較低,游客停留時間較短。

住宅型口袋公園指位于開放型社區周圍,可為居民提供休閑游憩、兒童嬉戲等多種功能的公共空間[20],其使用頻率相對較高,且輻射范圍較廣,故選定昆明市呈貢區最新建設的住宅型口袋公園一一六和園為研究對象。六和園 (圖1)位于昆明市呈貢區洛龍社區民族文化體育廣場前,緊鄰彩云中路,總面積為 5530.83m2 ,能夠滿足休閑娛樂、兒童游憩等多種功能,集中體現了住宅型口袋公園的特點。深入研究六和園,旨在為優化住宅型口袋公園的綠色空間、改善口袋公園微氣候提供參考。

1.2研究方法

1.2.1測點的選擇與分布

本研究基于實地調研,結合植物配置形式,按照典型選樣原則與方法,即從個人主觀需求出發,在口袋公園的不同區域任意、不規則地取樣[21]。最終選擇測點共4個,同時在研究區外選取無植被覆蓋的硬質鋪裝作為空白對照(圖1,表1)。

1.2.2微氣候測定方法

測量在晴朗無風或微風的天氣條件下進行,秋季和冬季各選3天,采用DJL-18溫濕度光照度三參數記錄儀(表2),在距地面 1.5m 高度測定空氣溫度、相對濕度、光照強度3類氣象因子指標。實測時段為8:30-17:30,每隔1h對5個測點依次進行測量,每個測點重復測量3次,單次測量間隔 30s ,全部測點需在 15min 內完成測量。最后指標取3天測試數據的算術平均值,以消除個別數據造成的誤差。

1.2.3評價指標選取

溫濕指數(Temperature-Humidityindex,THI)作為評價人體熱舒適度的主要指標[22],在植物群落微氣候效應評估中被廣泛應用。林瑩[23]、胡海輝[24]、王麗雯[25]等利用溫濕指數評估了植物群落對人體舒適度的調節作用,為相關研究提供了豐富理論與數據支撐。運用溫濕指數來評估人體舒適度(表3),可為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植物群落設計策略提供依據,提升研究的實踐價值。溫濕指數 I 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Tm 為第 m 時刻測點的平均溫度, RHm 為第 m 時刻測點平均相對濕度。

1.2.4數據處理

研究采用Excel、Origin、SPS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及相關性分析。由于各個測量日天氣狀況不同,為便于對比分析,將空氣溫度、相對濕度、光照強度及溫濕指數進行標準化處理,用降溫率 (dTΩ )、增濕率 (dRH )和遮光率 (dL )3個指標量化植物群落降溫增濕效果及遮光效果,用溫濕指數降低率 (dI )量化植物群落對溫濕指數的調節作用,計算公式如下[26~27]:

dTm=(Tm1-Tm2)/Tm1

圖1六和園區位及測點分布 Fig.1 Locationand samplinglayoutofLiuheGarden

表1各測點植物配置形式 Tab.l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structural types of sampling sites

式中, dTm 為第 m 時刻降溫率, Tm1 為第 m1 時刻對照點平均溫度, Tm2 為第 m2 時刻測點平均溫度。 dRHm 為第 m 時刻增濕率, RHm2 為第 m2 時刻測點平均濕度,RHm1 為第 m1 時刻對照點平均濕度。 dLm 為第 m2 時刻遮光率, Lm1 為第 m1 時刻對照點平均光照強度, Lm2 為第m2 時刻測點平均光照強度。 dIm 為第 m 時刻溫濕指數降低率, Im1 為第 m1 時刻對照點溫濕指數, Im2 為第 m2 時刻測點溫濕指數。

2結果與分析

2.1植物群落結構對空氣溫度的影響

秋季各測點降溫率整體呈“W”型變化(圖2),數值在 -18%~7.5% 波動;9:30—10:30這一時間段內,各測點降溫率均為負值,11:30各測點的降溫率達到最大值,降溫效應最強,其中測點4降溫效應優于其他3個測點;11:30-17:30各測點均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但降溫效果逐漸減弱。冬季各測點降溫率整體呈“W”型變化(圖3),數值在 -22%~27% 波動;8:30各測點降溫率達到最大值,其中測點4降溫效應優于其他3個測點;隨著時間推移,各測點降溫率逐漸減小,降溫效果逐漸減弱,9:30-12:30各測點降溫率為負值,13:00-17:30各測點降溫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緩慢上升的趨勢,這說明各測點降溫效果不穩定。對比秋冬兩季降溫率可知,冬季植物群落降溫效果優于秋季。綜上,植物群落在秋冬兩季均能起到降溫作用,多在下午時段發揮作用,秋季植物群落在中午時段降溫效果最強,冬季則在早晨時段降溫效果最強。

在秋季,測點2的日均溫度最高,其次為對照點和測點3、4、1;對照點的溫度最大值最高,其次為測點3、2、1、4;測點3的溫度日變幅最大,其次為對照點和測點1、4、2;以對照點與測點的逐時溫差最大值來衡量各測點降溫作用,測點4的降溫效果最強,其次為測點1、3、2。在冬季,對照點的日均溫度最高,其次為測點2、3、1、4;對照點的溫度最大值最高,其次為測點1、2、3、4;對照點的溫度日變幅最大,其次為測點2、1、3、4;測點4的降溫效果最強,其次為測點3、2、1(表4)。綜上,喬-灌-草復合型植物群落在秋冬季節的降溫效果最佳,且復合型群落在秋季的降溫效果優于單層型群落。綜合考慮游客在秋冬季節的實際需求,由于秋冬季節過度降溫可能影響戶外活動的舒適度,可適當降低復合型植物群落的比例。

2.2植物群落結構對相對濕度的影響

秋季各測點增濕率上午整體呈“U”型變化,下午整體呈“W”型變化,數值在 -15%~12.5% 波動(圖4); 9:30- 10:30除測點1外其余測點增濕率均為負值,11:30各測點的增濕率達到最大值,增濕效應最強;11:30-14:30各測點均起到一定的增濕作用,但增濕效果逐漸減弱;14:30-17:30各測點增濕率有所回升,增濕效果逐漸增強。冬季各測點增濕率上午呈“V”型變化,下午呈“幾”字型變化,數值在 -15%~20% 波動(圖5);8:30-10:30各測點增濕效果逐漸減弱,10:30除測點2外其余測點增濕率達到最小值且為負值,10:30-14:30各測點增濕率呈波動上升的趨勢,13:30測點1、2增濕率達到最大值,14:30測點3、4增濕率達到最大值;14:30-17:30各測點增濕率呈先下降再緩慢上升的趨勢,這說明各測點增濕效果不穩定。對比植物群落秋冬增濕率可知,冬季植物群落增濕效果優于秋季。綜上,植物群落在秋冬兩季均能起到增濕作用,并多在下午時段發揮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增濕效果逐漸減弱。

在秋季,測點1的日均濕度最高,其次為測點2、4、對照點和測點3;測點3的相對濕度最大值最高,其次為測點2、4、1和對照點,這說明植物群落在秋季能很好地起到增濕作用;測點3的相對濕度日變幅最大,其次為測點2、1、4和對照點;測點4的增濕效果最佳,其次為測點3、1、2。在冬季,測點4的相對濕度日均值最高,其次為測點1、2、3和對照點;測點4的相對濕度最大值最高,其次為測點3、2,對照點和測點1;對照點的相對濕度日變幅最大,其次為測點3、4、2、1;以測點與對照點的逐時濕度差最大值來衡量各測點增濕作用,其中測點4的增濕效果最強,其次為測點3、1、2(表5)。綜上,喬-灌-草復合型植物群落在秋冬季節增濕效果最佳,其次為草本單層型植物群落。

圖2秋季降溫率日變化 Fig.2Diurnalcoolingrateofdifferentvegetationstypesin autumn

圖3冬季降溫率日變化 Fig.3Diurnal cooling rate of different vegetations types in winter

表4各測點秋冬兩季空氣溫度統計 Tab.4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air temperature in autumn andwinterat each measuringpoint

圖4秋季增濕率日變化 Fig.4Diurnal variationinrelativehumidityinautumn

圖5冬季增濕率日變化 Fig.5Diurnal variationinrelativehumidityinwinter

表5各測點秋冬兩季相對濕度統計

Tab.5Descriptivestatisticsofrelativehumidityinautumn and winter at each measuring point

2.3植物群落對光照強度的影響

秋季各測點遮光率波動較大,除測點4外,其余測點遮光率在10:30-11:30為負值,說明此時這些測點光照強度大于對照點。結合現場勘查,對照點緊鄰高大門樓建筑,清晨時段門樓處于背光位置,大面積遮擋了陽光,導致對照點在早晨的光照強度嚴重偏低。其中測點1的遮光率相對較高,可能是被周邊建筑物遮擋較多;測點3的遮光率波動最大,說明其位于部分遮蔭區域,受太陽高度角及云層變化影響較大;測點4遮光率最值最大,說明其遮光效果最佳(圖6)。冬季各測點遮光率波動較大,其中測點3的遮光率波動最大,說明其光照環境較不穩定;測點2遮光率最值最大,說明其遮光效果最佳,測點4遮光率最值次之(圖7)。綜上所述在秋冬兩季,測點4光照強度變化幅度最小,可能是因為樹冠的遮擋作用,使得測點內太陽輻射較穩定;測點3光照強度波動最大,可能是因為缺乏高大喬木的遮擋,測點受太陽高度角和云層變化的影響較大,光照環境不穩定。

2.4溫濕指數分析

各測點在秋冬季節9:30-10:30的溫濕指數降低率為負值(圖 8~9 ),說明各測點溫濕指數小于對照點,這可能是夜間植物的蒸騰、呼吸作用協同調節了群落內部微氣候,導致早晨時段的人體舒適度降低。測點2的溫濕指數降低率波動較小,說明其光照環境較為穩定,群落內部的溫度與濕度也較為穩定;測點3的溫濕指數降低率波動最大,說明其對溫濕指數的調節作用較弱,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大;測點4溫濕指數降低率最值最大,說明其降低溫濕指數的效果最強。綜上,植物群落能夠有效降低溫濕指數值,并使其保持在較為穩定的水平。

利用IBMSPSSStatistics26軟件對溫濕指數與微氣候因子進行相關性分析可知,溫濕指數與空氣溫度呈極顯著正相關( ?Plt;0.01) ,與相對濕度呈極顯著負相關( (Plt;0.01) ,與光照強度沒有顯著相關性(表6)。因此在營造口袋公園綠色空間時,要充分考慮空氣溫度與相對濕度對人體舒適度的影響,通過合理的植物群落配置來調節空氣溫度與相對濕度,進而優化口袋公園微氣候環境。

3討論

3.1植物群落在秋冬季節降溫增濕效應的差異

植物群落在秋冬季節的降溫增濕效應主要在下午時段發揮作用,并隨著時間推移,作用強度逐漸減弱。秋季植物群落在11:30的降溫增濕效應最強,冬季植物群落在14:30的降溫增濕效應最強。這與賈晨凱等[28]在夏季實測所得結果不一致,即夏季植物群落在上午和下午均能發揮良好的降溫增濕效果。這可能是由于秋冬季節光照強度及溫度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等生理活動減弱,加之葉片脫落,其整體降溫增濕效應減弱;而秋冬季節下午時段的溫度與光照強度較上午及傍晚有所升高,植物群落的生理活動增強,故降溫增濕效果在中午及下午時段較好。因此在進行口袋公園植物配置時,要注意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的合理配置,確保植物群落能夠長期發揮微氣候調節作用,同時可在春季適當補種速生喬木。速生喬木生長速度快,能較快形成一定冠幅,在落葉樹種無法發揮氣候調節作用時,增強植物群落降溫增濕效果。

圖6秋季遮光率日變化Fig.6Shadingperformancebyplantcommunityinautumn

圖8秋季溫濕指數降低率日變化 Fig.8Diurnal variation ofTHI reductionrateinautumn

圖7冬季遮光率日變化Fig.7Shadingperformancebyplant communityinwinter

圖9冬季溫濕指數降低率日變化 Fig.9Diurnal variation ofTHI reductionrate inwinter

表6各測點溫濕指數值與微氣候因子相關性分析

Tab.6Theanalysis of thecorrelationbetween THIand microclimate factors at each site

注:**表示在0.01級別(雙尾)的相關性顯著, 表示在0.05級別(雙尾)的相關性顯著。

3.2不同結構的植物群落降溫增濕效應的差異

單層型植物群落的降溫增濕效果并不明顯,這與鄭鈺旦[29]實驗結論一致,這是因為單層型群落缺少豐富的垂直層級結構,對微氣候調節能力較弱。復合型植物群落的垂直層級更復雜,物種多樣性更高,因此其降溫增濕效果遠強于單層型植物群落。因此,在進行口袋公園配置時,應優先選用以喬-灌-草復合型與喬-草復合型為主的配置形式,適當降低單層型群落的比例。同時,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植物資源,多選用鄉土樹種,如喬木首選高盆櫻桃Prunuscerasoides、紅花木蓮Manglietiainsignis、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復羽葉欒Koelreuteriabipinnata、湖北紫荊Cercisglabra等,灌木首選云南含笑Micheliayunnanensis、野扇花Sarcococcaruscifolia、冬青衛矛Euonymus japonicus、云南杜鵑Rhododendronyunnanense等,草本植物首選云南鳶尾Irisforrestii、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野迎春Jasminummesnyi等。

3.3不同植物群落對太陽輻射削減作用的差異

復合型植物群落對太陽輻射的削減作用優于單層型植物群落,這與PerryJ.Hardin[3o 實驗結論一致。其中,喬-灌-草復合型植物群落的削弱作用最強,這可能是因其具有更豐富的垂直層級結構:喬木層提供了大面積的樹冠遮蔭,灌木層進一步提升了植被覆蓋度,多層結構能夠有效地阻擋太陽直射,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高原山地城市海拔高,大氣對于紫外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減弱,加之城市地勢起伏大、山峰陡峭,少云天氣多,導致紫外線強,熱島效應嚴峻。因此在進行高原山地城市口袋公園建設時,可以選用高大、冠蔭濃密的云南鄉土喬木,如頭狀四照花Cornuscapitata、山木蘭Lirianthedelavayi、云南樟Camphoraglandulifera等,削弱太陽輻射,減少地面對太陽輻射的吸收,緩解周圍環境熱島效應。

3.4不同季節植物群落對人體舒適度影響的差異

在秋季的9:30—10:30、13:30—14:30,以及冬季的9:00—12:30,無植被覆蓋的硬質鋪裝區域的人體舒適度優于有植物群落覆蓋的區域,說明在秋冬季節,植物群落在調節人體舒適度上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這與胡海輝等[31實測結果一致。在秋冬季節,無植被覆蓋的硬質區域可充分接收陽光,升溫快,會使人感到溫暖;在有植被覆蓋的區域,植物會遮擋陽光,導致地面吸收的熱量少,升溫慢,人便會感到冷,舒適度降低。因此,在進行口袋公園建設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季節游人的使用需求及舒適度需要,合理布置綠色空間,合理配置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使口袋公園在秋冬季節既能滿足遮蔭需求,又能提供日照,改善局部熱環境。

3.5其他要素對植物群落降溫增濕效應的影響

口袋公園面積小,其微氣候受周圍環境影響較大,以測點1為例,若以溫度日均值差值衡量植物群落降溫效應,則秋季喬-草復合型的降溫效果優于喬-灌-草復合型,這與紀鵬等[32]通過實驗得出的喬-灌-草復合型植物群落降溫效果優于喬-草復合型群落的結論存在差異。測點1一側有高大建筑的遮擋,早晨太陽輻射多被其遮擋,導致該測點升溫速度慢于測點4,故空氣溫度日均值低于測點4。由此可見,口袋公園周圍的建筑等環境因素對其內部微氣候影響較大,需合理配置公園內建筑物及園林構筑物的密度、面積、高度、空間朝向等,充分發揮其微氣候改善作用。同時,下墊面材質、水體、綠化空間大小及形狀等也會對植物群落降溫增濕效應產生一定的影響,如綠地面積越大,形狀越方正,降溫效果越好;線性綠地位于狹長街道時,其降溫效果最佳[33]。此外,水的比熱容遠高于大多數常見材料,可吸收大量輻射且升溫較慢,從而有效降低周圍環境溫度,加之水的蒸發作用,水體能夠增加空氣濕度,緩解環境干燥。因此,可在口袋公園內適當營造小體量水體,根據需要合理打造綠色空間。

4結論

本研究對高原山地城市昆明市住宅型口袋公園六和園的空氣溫度、相對濕度和光照強度進行實測,通過數據分析發現:1)秋冬兩季植物群落的降溫增濕效應在下午時間段較為明顯,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弱。2)不同配置類型的植物群落的降溫增濕效果存在顯著差異,在秋冬兩季,復合型植物群落的降溫增濕效果遠優于單層型植物群落。3)喬-灌-草復合型植物群落對太陽輻射的削減作用最強,有利于緩解高原山地城市中高強度紫外線對于人體的傷害。4)植物群落能夠有效降低溫濕指數,但在秋冬季節,反而降低人體舒適度。

綜上,口袋公園設計應充分考慮植物群落的季節性調節作用,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可適當引入單層型植物群落,以減緩秋冬季節植物群落對于人體舒適度的消極作用。在構建喬-灌-草復合型植物群落時,可選用落葉喬木作為優勢樹種,在春夏季節發揮降溫增濕作用;在秋冬季節落葉喬木的生理活性受抑制,降溫增濕效應大幅減弱,有助于減少植物群落對于人體舒適度的負面作用;同時落葉喬木可增加植物群落的季相變化,提升景觀的時序性,滿足了游客在不同季節的審美和游憩需求。

本研究通過對高原山地城市昆明市住宅型口袋公園的實測,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我國微氣候研究的地理范圍,補充了微氣候效應的季節性研究,為昆明市口袋公園植物群落配置提供參考。然而,由于實測未能完全排除園林構筑物、下墊面材質等其他因素對局部微氣候的潛在干擾,當前結論僅對秋冬季節植物群落的微氣候效應進行定性評價。同時,受時間限制,本研究僅在秋冬季節進行實測,后續將繼續對春夏季節進行實測,并運用數值模擬軟件定量分析植物群落結構對微氣候的影響。

注:圖片均由作者自攝自繪。

參考文獻:

[1]謝啟姣.武漢城市熱島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6,25(3):462-469.

[2]常猛,崔莉娜,葛波,等.長三角地區麻櫟林生長季小氣候調節效應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20,35(5):16-22.

[3]周燁.植物營造微氣候效應研究綜述[J].低溫建筑技術,2022,44(12):51-54,60.

[4]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J].人民日報,2021:03-13.

[5]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推動“口袋公園”建設的通知[EB/OL].(2022-07-29) [2025-01-22].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09/content_5704766.htm.

[6]LAU S S,LIN P,QIN H.A preliminary study on environmentalperformances of pocket parks in high-rise and high-density urbancontext in Hong Ko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w-CarbonTechnologies,2012,7(3):215-225.

[7]SHASHUA-BAR L,HOFFMAN M E.Vegetation as a climaticcomponent in the design of an urban street:An empirical modelfor predicting the cooling effect of urban green areas with trees[J].Energy and Buildings,2000,31 (3):221-235.

[8]GIRIDHARAN R, LAU S S Y,GANESAN S,et al. LoWeringthe outdoor temperature in high-rise high-density residentialdevelopments of coastal Hong Kong:The vegetation influence[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8,43 (10):1583-1595.

[9]季坡.基于ENVI-met的鄭州市城市公園冬季微氣候優化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23.

[10]侯欣欣,張巧明,陳茜,等.基于CiteSpace的城市微氣候研究熱點與展望[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4,37(3):12-17.

[11]陶影.高溫下微綠空間的熱舒適性測評與優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9.

[12]劉文靜.廣州地區口袋公園環境熱舒適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2.

[13]楊佳明.廈門口袋公園微氣候及使用狀況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22.

[14]楊暢.哈爾濱市口袋公園冬季舒適度評價及優化策略[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23.

[15]陳子瑜.高密度城區口袋公園熱舒適性優化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23.

[16]徐小雙,王志浩,鄧詩涵,等.城市熱島與昆明市氣候特征變化的關系[J].科技通報,2021,37(12):101-108.

[17]向峰,楊良,李愛軍,等.昆明市主城區三種溫室氣體的月份和干、濕季的小時變化規律及原因分析[J].環境科學導刊,2013,32 (2): 16-19.

[18]常爽.昆明氣候特點與云南省圖書館古籍保護[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23,39(5):35-41.

[19]云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云南省綠美城市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4年)政策解讀[EB/OL]. (2022-09-01)[2025-01-22]. htps://www.yn.gov.cn/ztgg/ynghgkzl/mtgz/202303/t20230324_256858.html.

[20]張爽爽.住宅型口袋公園聲景質量及優化策略研究[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24.

[21]楊持.生態學實驗與實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人居環境氣候舒適度評價:GB/T27963—2011[S].北京:氣象出版社,2011.

[23]林瑩.居住區綠地主要植物群落類型人體舒適度評價初探[D].重慶:西南大學,2010.

[24]胡海輝,張思琪,杜佳月.校園綠地春季小氣候及人體舒適度效應分析[J].科學技術與工程,2021,21(4):1536-1542.[25]王麗雯.植物群落空間特征對微氣候的影響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2.

[26]高仰馳,余坤勇,劉艷芬,等.冠頂式步道秋季微氣候效應研究一 —以福州“福道”為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21,36(1):266-272.

[27]楊岑,彭盡暉,胡茜雅.植物群落調節微氣候舒適度能力及其影響因子一以湖南省懷化市公園綠地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22,42(12):183-191.

[28]賈晨凱,王小德.城市公園不同綠地植物群落結構對夏季小氣候的影響[J].浙江林業科技,2021,41(4):39-44.

[29]鄭鈺旦,朱思媛,方夢靜,等.城市公園不同植物配植類型與溫濕效應的關系[J].西北林學院學報,2020,35(3):243-249.[30]HARDINPJ,JENSENRR.Theeffectofurbanleafareaonsummertime urban surface kinetic temperatures:A Terre Hautecase study[J]. Urban forestryamp;urban greening,2007,6(2):63-72.

[31]胡海輝,劉帥,張思琪.城市公園植物群落小氣候效應及人體熱舒適度—以哈爾濱三座公園為例[J].科學技術與工程,2021,21(23):10021-10028.

[32]紀鵬,朱春陽,李樹華.河流廊道綠帶結構的溫濕效應[J].林業科學,2012,48(3):58-65.

[33]ZHOU W,YU WD,ZHANG ZY,etal.How can urban greenspacesbe plannedto mitigateurban heat island effectunderdif-ferentclimaticbackgrounds?Athreshold-based perspective[J].Scienceof theTotalEnvironment,2023,890:164422.

作者簡介:

文秀/2000年生/女/湖南益陽人/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昆明650500)/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為園林技術與植物應用

魏雯(*通信作者)/1982年生/女/甘肅蘭州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昆明650500)/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地景規劃與生態修復/E-mail:35331892@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久久夜夜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欧类av怡春院| 亚洲天堂自拍|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高清日韩|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97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一级爆乳无码av| 欧美亚洲第一页|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一区|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色综合天天操|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无码专区第一页|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久久五月视频| 第一页亚洲|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亚洲男女在线| 不卡网亚洲无码|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欧美成一级|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青草视频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天堂视频网| 欧美成人区|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视频大全|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综合五月天网| 免费在线成人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