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回望80年前的1945年,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中國人民在抗戰中所表現出來的抵御外侮的堅強決心、守土衛國的英勇氣概、互幫互助的團結精神,在口傳、文字和影像等資料中得到保存,在文學、美術、音樂、電影、戲曲、攝影等文藝形式中得以傳揚。其中攝影以無可辯駁的歷史真實性,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中國人民的反抗,為歷史留下了十分可貴的文獻資料。
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本刊特別策劃“烽火中的影像”專題,邀請青年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抗戰影像資料進行整理、研究。樊航利《瞬間·永恒:抗日戰爭經典攝影作品的歷史回響》一文回顧方大曾、沙飛、王小亭、吳印咸、石少華等為代表的戰地攝影家,用鏡頭直擊正面戰場、聚焦軍民生活、見證國際援助的珍貴視覺檔案,采用“影像史學”的研究方法,對抗日戰爭經典攝影作品進行分析,探討它們在瞬間、永恒的辯證與流動中形成的歷史回響。黃亮《西方攝影記者視角下的抗日戰爭》一文選取羅伯特·卡帕(RobertCapa)記錄正面戰場實況、埃德加·斯諾(EdgarSnow)記錄敵后戰場動態、卡爾·邁丹斯(CarlMydans)記錄城市毀滅與難民生存、哈里森·福爾曼(HarrisonForman)記錄戰爭次生災害的抗戰影像,涵蓋了抗戰的核心維度,指出他們的鏡頭共同構建了國際社會理解中國抗戰的“視覺證據鏈”,建構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眼中的“東方戰場”形象。霍超《由個體身份走向社會屬性—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抗戰少年影像》一文聚焦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藏《新安旅行團教兒童唱抗戰歌曲》《孩子劇團離開上海之前的全團合影》等珍貴照片,分析少年參與抗戰的動人瞬間及其歷史意涵,指出抗日救亡兒童團體通過參與抗戰演出與社會宣傳活動,在實踐中完成了從個體身份向社會化角色的轉變。劉新宇《從造美到救亡—20世紀30年代〈良友gt;所刊兒童影像》一文,以《良友》畫報為中心,分析20世紀30年代中國兒童影像的風格及其轉變,指出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將兒童的形象浸潤于民眾的生活,意味著人們開始覺醒于戰爭的意義,于是懸置之前的“造美”實踐,努力將最后一口氣都用在救亡圖存上,賦予了兒童身體影像一種追求自由獨立、反抗民族壓迫的精神。此外,還以并置的形式刊發楊宗哲隨沙飛女兒王雁女士尋訪沙飛足跡的現場記錄和沙飛原作,以生動的現場感展現歷史瞬間的永恒和影像記錄的價值。
此前,本刊刊發了大量沙飛等戰地攝影家的經典作品,還刊發了大量《晉察冀畫報》、紅色影像等主題的研究文章,組織了“紅色影像的力量”等專題,編輯了《百姓·百年》等涉及抗戰影像的畫冊,對紅色影像進行了大量的展示和研究。此次專題正是沿著之前的路徑,進一步推動抗戰影像的研究。研究抗戰影像,其實是研究那段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歷史,研究中華民族在危急關頭所展現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隨著影像資料的不斷發掘和研究視角、方法的拓展,本刊將推出更多關于紅色影像的有意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