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飛,原名司徒傳,1912年出生于廣東開平,因拍攝《魯迅與青年木刻家在一起》,以及魯迅的遺容、葬禮,在攝影界一鳴驚人。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后,沙飛從廣西桂林來到山西,采訪平型關大捷;后隨楊成武支隊到河北,參加八路軍,此后一直戰斗在晉察冀大地。1942年7月,他和羅光達等戰友們一起,在平山縣碾盤溝創辦了中國共產黨第一份新聞攝影畫報《晉察冀畫報》,組織攝影培訓班,培訓了大量攝影人才,保存了數以萬計的抗戰照片,締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攝影的偉大傳奇。
沙飛的女兒王雁女士,1946年出生于河北張家口,是父母分離8年在阜平重逢后的愛情結晶。她出生不久就寄養在懷安縣柴溝堡的老鄉家,不足4歲時父親去世,才被接到母親身邊。雖然對父親沒有直接的印象,但父親的人生和事業,卻成為她后半生的追尋對象。她對與父親有關的人物和歷史,充滿了好奇與激情,幾乎投入全部的精力與物力進行研究和傳播,并多有著述。正是在她和一大批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紅色攝影史變得更豐滿,沙飛和戰友們的形象也更鮮活。
2024年5月,王雁女士再次來到石家莊一一她父母親的長眠之地,并到河北、山西多地尋訪當年父親戰斗、生活的足跡。我有幸陪伴左右,用影像做了記錄,并將拍攝作品命名為《尋·歸》。王雁在不懈尋找父親過往的蹤跡,而沙飛也以這樣獨特的方式,回歸他曾經為之拼搏奮斗、揮灑熱血的土地,這些作品是王雁的尋找與沙飛的回歸這二者的交匯融合。我以此在時光的長河中,追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讓先輩的精神在影像中回歸。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八路軍東渡黃河參加抗戰。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在靈丘縣平型關伏擊戰中首戰告捷。沙飛馳奔到達時,戰斗已經結束,但他仍然在路上拍攝了一系列作品,在平型關拍攝的《長驅出擊》是其中一幅。



1937年秋天,沙飛隨楊成武支隊從山西來到河北省來源縣,在插箭嶺長城一帶拍攝了不少照片,《占領插箭嶺》是其中一幅。


1939年,平西挺進軍游擊隊在紫荊關城西、拒馬河北岸偷渡,襲擊紫荊關敵據點,開辟冀西抗日根據地。這幅作品以“楊迫堅”的筆名,發表在《晉察冀畫報》上。

1939年,沙飛在這里拍攝了日軍俘虜被遣返時感恩、激動、唱歌的照片。



在聶榮臻將軍的鼎力支持下,中國共產黨第一份新聞攝影畫報《晉察冀畫報》創刊號,于1942年7月7日,在太行山深處的小山村平山縣碾盤溝出版。沙飛是其構想者和創建者,從畫報的采編、印制,到人才培養、資料保管整理,他都居功至偉。1942年,沙飛在晉察冀畫報社的食堂外,拍攝了作品《學習討論會》。

1945年2月,由7名美國人組成、被稱為“迪克西”使團的美軍觀察組,在耿飚的護送下由延安來到晉察冀軍區,了解八路軍的抗日力量、獲取情報。美軍觀察組在軍區駐地阜平廟臺村西溝窯洞前考察交流。



1945年6月,抗戰勝利前夕,在周恩來等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王輝從延安來到阜平,沙飛、王輝夫婦分別8年后在坊里村重逢,開啟夫妻團聚后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