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出生于遼寧,工作在新疆。對我來說新疆是未知之地,當走過這里廣袤的土地時,我倍感渺小,也常常因為地域性而感到自己似乎并不屬于這里,于是我拍攝了大量的影像素材來尋找那個“未被看見的自我”。
因為從事舞臺美術工作,在創作過程中我使用3D建模技術,把素材影像合成一個我想要的空間;再使用AI數字影像技術,而后又使用原始文件后期制作;之后再用傳統攝影“物影印像”做一個顯影后的“版”,這些技術都是為了最后的作品呈現。

當我用3D建模雕刻那些象征“隱秘心境”的形態時,刻意保留了數字建模所特有的棱角與曲線,再將其轉化為實體。那些算法生成的弧度,有了獨特的語言,像極了我們與“未被呈現的自我”的關系:我們用理性搭建框架,卻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被感性的光影戳破了偽裝。顯影時看著影像慢慢浮現,像在剝離層層鎧甲,最終露出的不是清晰的輪廓,而是介于存在與消逝之間的狀態一一那才是最真實的,未曾被定義的模樣。
在作品中,我又加人了早年創作的《52赫茲》系列的部分作品,那個時期的我處于創作迷茫期,52赫茲代表的是一種沒有同伴能接收的頻率,因為獨一無二,所以是世界上最孤獨的聲音。與現在我因為陌生感而疏離于這片王地相類,它們是孤獨的兩種聲部:一個在廣闊天地間吶喊,回聲里只有自己的震蕩;一個在方寸靈魂里沉默,連呼吸都怕驚擾了不存在的聽眾。《52赫茲》的孤獨是被世界遺落的坐標,而《未曾出現的我》的孤獨,是自己與自己走失在時間的岔路。當深海的低頻與心尖的留白共振,才懂得,最徹底的疏離從來不是相隔萬里,而是原來“我”就在這里。
傳統工藝的不可復制性,與數字技術的可控性,傳統與現代攝影之間的關系,也是我一直在研究的一一在數字科技化進步的今天,作為一個創作者應該怎樣立足于這個未知的時代。
最后,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個“未曾出現的我”,它不需要被完全看清,只需在光與影的交錯里,被溫柔地觸碰過。



作者簡介:

王帆,出生于遼寧,工作、生活于新疆。民盟青年委員會委員,被中國文聯評為“新疆中青年文藝領軍人才”。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美術館、畫廊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