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綠蘿,澆了油似的瘋長。
隨手掐了兩根枝條,插進灌滿清水的玻璃瓶里,
沒幾天,在水里浸泡的部分生出了鼓鼓的苞,繼而,慢慢伸展,竟變成了白白的根。于是,這兩根從母體上剝離的綠蘿莖,靠著頑強的生命力,出脫成兩個獨立的生命。
這不由得讓人心生感嘆!
一粒種子,有意無意中落人了大地的懷抱。大地母親的胸懷是溫暖的、濕潤的,最適宜種子安家。大地母親豐沛的乳汁讓這粒種子不安分地翻了個身,渾身熱熱的、脹脹的,有一種亟須炸裂的欲望。這粒種子率先伸出了腿,腿使勁地往下押,于是變成了根。
根吸足了大地母親的乳汁,芽尖頂開了皮殼的禁錮,把稚嫩的頭探出來,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世界。
一個生命就這樣誕生了。
也許,它是一棵莊稼。對,就是一棵麥子吧。莊稼人常說,麥子是落到晚娘手里的孩子。可不,別的植物都是在春天里發芽、生長,一路順風順水的。可麥子呢?種子播進土地的時候,已經到了深秋時節。一露頭,蕭瑟的秋風就率先襲擊了它。也許,這秋風跟所有綠色的生命有仇,平生就見不得綠色吧。麥子這個時候長得還非常羸弱,就要跟肆虐的秋風進行艱難的抗爭。它表面上不顯山不露水,而地下的根卻無時無刻不在用功。它知道,只有把根扎得深些,再深些,才能抵御即將到來的嚴冬,才能迎來萬物復蘇的春天,才能贏得豐收的夏天。
那么,小麥的根到底能有多長呢?
老一輩的莊稼人經常說:“麥子的根能扎到黃泉。”黃泉有多深?天知道。這個說法顯然是有些夸張了。但是,據科學研究,一棵麥子的根能達2米長。你肯定會說,哪有這么長,騙三歲小孩兒呢。事實是,我們一般看到的小麥的根,大約10厘米長,那只是冰山的一角。在良好的土壤條件下,小麥根系的深度可達2米甚至更長。
難怪麥子能抵御凜冽的西北風,能在 -20°C 的數九寒冬中應對自如。這么龐大的根系,盡情地吮吸著大地的營養,盤根、分蘗、抽穗、揚花、灌槳,最終化作金黃的麥粒,再化作雪白的面粉。
未經一番寒徹骨,哪得糧米撲鼻香?
登過峰山的人都感嘆它的嶙峋奇石、鐘靈毓秀,感嘆郁郁蒼翠的山林和數不過來的名勝古跡。可是,有多少人注意到那生長在石縫里、懸崖邊上的青松呢?
這些青松,我們無從考究它們是什么時候從石縫中、懸崖邊上生長出來的。見到的時候,它們已經有對掐粗了,有的甚至更粗些。它們的根無一例外都深深地扎在石縫中,抑或干脆伸進了石頭里。遒勁粗壯的樹根牢牢地抓住了石頭,堅硬的石頭被根的執著和頑強感動,化作繞指柔,甚至化作粉末狀,和這些盤根錯節的樹根卿卿我我,不分彼此。
這些青松沒有埋怨命運的不公,沒有頹廢于惡劣的環境。既然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那就隨遇而安,努力適應吧!或許,正是這樣的逆境成就了它們。它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化不利為有利。石縫中僅有的一層塵土,都能讓它們興奮好長時間。根往下扎,樹朝上長。慢慢地,樹長大了、長高了。當人們贊嘆樹的挺拔俊秀的時候,樹根依然默默地堅守著,堅守著一份寂寞,飲盡一份孤獨
這就是偉大的根!
參天的大樹離不開深埋泥土之中的根,盛開的鮮花、豐碩的果實都離不開默默奉獻的根。所以說,根是勤勞的。在植物漫長的生長過程中,根無時無刻不在努力為植物的軀干輸送養分,哺育著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根又是無私的,深扎在泥土之下,得不到陽光的照射,看不到枝頭的鮮花,嗅不到醉人的果香,甘愿待在暗無天日的地下,無怨無悔
俗話說“根深葉茂”,根在地下向四周伸展得越遠,地上的枝葉向外延伸得越寬闊,樹木也就生長得越茁壯。正如這樹木一樣,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歷經數千年歷史的沉淀,才使得現代的人們在精神上不斷得到滋養,越來越有文化自信。
根,生命之根!
賞析:本文借物抒情,借綠蘿、麥子、青松等植物之根,展現根頑強、勤勞、無私的特質,表達對根的崇敬。綠蘿斷枝生根,麥子深扎根以御寒冬,青松于石縫中扎根成長。它們不埋怨環境,默默堅守。由此升華,將根的特質與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相聯系,凸顯“根”對生命延續、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全文語言質樸卻富有感染力,運用擬人、對比等手法,生動形象。
,作者簡介:張呈明,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在多家報刊發表小小說、散文400余篇,出版有《張呈明小小說自選集》《母親屬蛇》《醉秋》《一抹鄉愁》等個人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