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霧氣還未散盡,木杵捶打老茶白的“咚咚”聲已撞破小院的寂靜。石白里,茶葉與姜末、蒜泥糾纏,進出的辛香飄過窗臺,灌進我蜷縮的被窩,那是奶奶用六十年光陰制出的“鬧鐘”。
油茶的魂,須得捶打才能出來。奶奶捶茶時揚起的白發,在晨光中與霧氣交融?!鞍⒁^來幫奶奶添把火?!蹦棠痰穆曇艄柘泔h過來。茶白里的茶葉混著黃姜、老蔥、花生,在茶杵的起落間滲出墨綠色的汁液,像把東蘭大山間的蒼翠揉碎了。油茶鍋中騰起熱氣,奶奶的藍布衫漸漸被汗水濡濕。那年我才十歲,而這一味油茶,已浸潤了奶奶大半生的歲月。

今年的雨像是委屈憋久了,沒日沒夜地下,天氣預報的預警也從橙色變成紅色,奶奶的風濕痛從膝蓋爬上了指關節。某個清晨,捶茶聲變得斷斷續續。我沖進廚房時,正看見奶奶左手死死驀著右手手腕,脊背彎成了梯田上那棵被壓倒的老茶樹,茶葉渣零星濺落在地板上?!叭死狭?,連茶杵都拿不穩了?!彼驼Z著?!澳棠?,”我心疼地說,“捶油茶太費時費力了,現在的人誰還慢慢捶打這油茶…”奶奶沉默著,只留下一聲嘆息,落寞地走出廚房。那之后,小院的清晨常常只余下令人心慌的寂靜
“五一”回老家,熟悉的捶打聲又此起彼伏地在大山間回蕩,老茶臼旁赫然多了臺自動捶茶機——是表哥帶回來的“省力神器”。奶奶圍著機器,正轉三圈,又反繞三圈,好奇地打量著。忽然,她把機器塞回箱子里?!拌F疙瘩捶不出油茶的魂!”她眼神倔強,語氣堅定,“油茶非要經過捶茶、煎茶、煮茶三個步驟不可!”她執意要我拍攝她的捶茶動作,那雙布滿歲月痕跡、微微顫抖的手,穩穩地拿起茶杵,不疾不徐地砸向石臼。視頻發布后,評論區竟有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留言:“太想念這口油茶了!有鏈接嗎?”我心頭一震:在快節奏的當下,依然有人珍視這份耗時耗力的古早滋味嗎?
日子在茶香與牽掛中悄然滑過。上周我給奶奶打視頻電話,好奇地問她給我寄了什么寶貝東西,包裝得那么嚴實。奶奶皺巴巴的臉擠在小小的屏幕中,堆滿笑容:“打開看看不就知道了?”我小心翼翼地撕開包裝一—是一個真空的鋁箔包裝的油茶濃縮漿和一袋未炸的米花脆果包?!斑@個呀,是鄰鄉的一個小伙子幫我做的,將油茶裝在真空包裝袋里,這樣你們在外地也能喝到家鄉的油茶啦?!蔽倚闹械哪掣冶恢刂負軇?,奶奶這雙握了一輩子茶杵的手,竟也穩穩地接住了時代的饋贈!
油茶,唯有經過千錘萬擊,方能散發如此凜冽的清香。奶奶也正是在茶香氤氳的歷史長河里,穿越千難萬苦,才尋得傳承的真諦,那最初的苦澀終被她用巧思和堅持沖刷、轉化,化作喉間久久縈繞的清甜。
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國清中學指導老師 王建富
推薦語
習作開篇以清晨的捶茶聲引出奶奶與油茶的故事,畫面感強。奶奶因風濕痛再難捶茶的落寞,與拒絕自動捶茶機、堅持傳統技法的倔強形成對比,凸顯其對傳承的執著。當奶奶借助真空包裝袋將油茶寄給“我”,又展現出她的與時俱進。奶奶最終尋得傳承的真諦,將油茶制作與傳承精神完美融合,讓讀者在茶香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