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國際借用申請結果,6個國家的7家機構通過申請。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國國家航天局收到1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24份借用申請。經嚴格評審,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國科隆大學等7家機構成功“入圍”。現場,中國國家航天局與其中5個國家的5家機構簽署了《月球樣品借用協議》。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單忠德表示,中國探月工程始終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的原則,與國際社會共享發展成果。這些月球樣品承載著宇宙奧秘,此次借出讓全球科研人員攜手探索,有望帶來更多科學突破,拓展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主題詞
大國風范 合作共贏 科學無國界
微運用
大國風范在于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國際借用申請結果的公布,正是對這一風范的生動詮釋。面對對未知宇宙的探索,中國沒有將科研成果獨藏,而是秉持開放精神,主動搭建國際合作平臺。這種打破技術壁壘,讓世界共享航天成果的胸襟,不僅能推動人類對宇宙認知的進步,更展現了中國作為航天大國的責任與擔當,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強勁動力。

B 2025年北京大運河龍舟嘉年華端午節啟幕
2025年5月31日(端午節),中國輝煌足跡大運河龍舟系列活動全國主會場(北京)暨2025年北京大運河龍舟嘉年華在通州大運河畔啟幕。這場嘉年華,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巔峰對話——端午節作為中國首個世界非遺節日,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廊道,賽龍舟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三大遺產要素在粼粼波光中形成時空交響。傳統并非凝固的“標本”,而是流動的生命力。通州大運河上,嶺南龍舟隊的漂移技術展演與北方傳統龍舟競渡同場競技,棕櫚葉編織的龍舟香插與現代皮劃艇賽事相映成趣這種文化碰撞,讓古老運河成為當代體育精神的現代表達場。
主題詞
文化傳承 非遺保護文化名片 傳統與現代
微運用
文化傳承不是對歷史的簡單復刻,而是以創新為舟,在傳統與現代的激蕩中,讓文明根脈煥發新生。當然,文化傳承需要扎根傳統的土壤,守護精神內核。比如,北京大運河龍舟嘉年華就將端午節、大運河、賽龍舟三大世界文化遺產要素融為一體,而這正是對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站在文明傳承的長河畔,我們既要做歷史的守望者,守護文化基因的純粹;更要做時代的弄潮兒,以創新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與活力。龍舟競渡的浪花告訴人們:唯有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才能讓中華文明的巨輪在時代浪潮中乘風破浪,駛向更加壯闊的未來。

2025年5月16日,第七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于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大會表彰了200名“全國自強模范”、200個“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集體”及60名“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獨臂鄉村醫生陳桂平單手行醫,服務偏遠山鄉的群眾,守護鄉民身體健康;腦癱博士王甦菁在計算機與心理學交叉領域研究多年。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以腦機接口技術助肢殘人士重獲肢體功能,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殘聯為移民安置區殘疾人提供上門服務與就業支持。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從受助者轉變為助人者的殘疾先進個人,彰顯了殘疾人的社會擔當。
主題詞
自強不息 愛心助殘 追求夢想
微運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第七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上,一個個閃耀的名字與事跡,生動詮釋了“自強不息”的深刻內涵。“生命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身處逆境的他們從不言棄,以頑強的意志與命運抗爭,將人生的“不可能”變為“可能”。這份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僅成就了個人的生命價值,更激勵著無數人直面挑戰、奮勇向前。“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們唯有秉持自強之志,方能在人生道路上書寫出壯麗的篇章。
(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學 孟曉東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