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呈現
閱讀下面材料,任選一題作文。
滿頭銀發的老人,也曾是意氣風發的少年;嚴肅認真的老師,也曾是活潑好奇的學生;溫柔體貼的媽媽,也可能在工作中雷厲風行;堅強能干的爸爸,也可能有脆弱孤獨的時候;看似不起眼的同學,也可能自有其過人之處…每個人都有多重身份、多重責任,有他們的性情愛好、喜怒哀樂,會變化,會成長。關注他人,用心體察,人與人之間就可能多一份理解、包容、尊重和欣賞。
(1)請以“我看到了你(他/她)的 ”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 ① 將題目補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 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 ③ 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④ 600字左右; ⑤ 文中回避與你有關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述材料引發了你怎樣 的聯想和思考?請聯系現實,自 擬題目,寫一篇簡單的議論文。
要求: ① 觀點明確,有理有據; ② 不要套作,不得抄襲;③ 600字左右; ④ 文中回避與你有關的人名、校名、地名。(2025年河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
2025年河南省中考作文 命題剖析與佳作展示魏得強
命題剖析
一、命題特點
從命題形式來看,今年的河南省中考作文題注重考生的個性發展,兩道試題,一道要求寫記敘文,一道要求寫議論文,而且是一則材料統領兩個題目,兩篇作文都要圍繞這則材料的內涵來展開。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積累進行選擇。
自2021年以來,河南省中考作文都需要考生緊緊圍繞個人的成長和內心感受來寫,這樣易于
打開寫作思路。
二、寫作思路
(一)半命題作文:結合材料確定文章的中心
寫作文不能只看題目,要結合材料分析題目,理解出題人的真正意圖。材料中列舉不同人物的不同方面是在提示我們選材的內容,最后的“理解、包容、尊重和欣賞”才是文章要表達的中心。“看到”有雙重含義,表層含義指“我”觀察到的具體場景或細節,深層含義則指“我”在心靈層面的理解或感悟。結合“以小見大”的寫法,可以先寫“我”看到的一個場景,然后寫心靈受到觸動,懂得了理解和包容,或者明白了尊重和欣賞,完成從表層到深層的升華
1.寫家庭情感類。很多時候,父母在孩子背后默默付出,我們可以寫看到父母不為人知的一面,從而理解了他們的愛。比如以《我看到了她的美妙舞姿》為題,寫看到了媽媽的舞姿。媽媽在“我”的眼中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愛嘮叨,愛生氣,但是在一次春節社區活動中,媽媽展示了一段舞蹈,那一刻,“我”被媽媽美妙的舞姿震撼了。原來,為了這個家,媽媽主動放棄了自己對藝術的追求。
2.寫人物品質類。通過“我”的觀察和發現,寫平凡人物的閃光品質,突出“我學會了尊重或欣賞他人。如寫撿廢品的老爺爺在烈日下認真地扶起一輛輛倒下的共享單車;寫菜市場一個賣肉的黑臉大叔給一位打掃衛生的爺爺多加了一個豬蹄,讓這位爺爺回家給孫子過生日等。我們可以通過前后對比,寫出“我”對人物的不同觀感。
(二)自命題作文:結合材料寫思考和感受
材料作文的寫作突破點是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或關鍵詞,然后總結出自己的觀點。在這則材料中,“關注他人,用心體察,人與人之間就可能多一份理解、包容、尊重和欣賞”就是中心句,議論文的論點可以圍繞這個句子進行提煉
明確觀點后,要從不同方面選擇論據,然后結合論據進行分析,可以結合現實生活舉例,也可以列舉名人事例。
1.論述與人相處要學會理解、包容。比如可以舉廉頗與葡相如的例子,葡相如看到了廉頗的驕橫,也看到了他對趙國的貢獻,權衡之后選擇忍讓和包容,成就了一段佳話。然后結合自身經歷,從反面進行論證,做到論證全面,使文章具有現實意義。


2.論述用尊重和欣賞的眼光看別人,會看到不一樣的天地。論述的角度可以從一個人到一個企業,再到一個國家。比如,齊白石成名前,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想邀請齊白石到學校講學,遭到了幾名教授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齊白石不過是山村木匠。但是蔡元培以尊重和欣賞的眼光,看到了齊白石的繪畫才能,為藝術界發掘了一位巨匠。
三、寫作誤區
在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選擇中,選擇寫記敘文的考生比較多,但是得高分的不多,原因是作文內容不夠充實、具體,缺乏生動性。甚至還有考生沒有掌握記敘文的寫法,寫成片段組合式的小作文。寫議論文時,一些同學平時積累少,寫成自己的成長經歷,缺少有力的論證,不符合文體特征。還有同學沒有結合文題要求中的“聯系現實”來寫,一味列舉名人事例,變成了堆砌材料。
佳作展示
我看到了他的“虛偽
河南一考生
爸爸是工廠里的一名技術工,他有一個癖好,那就是穿工裝
爸爸穿工裝上癮,在廠里穿,在家里也穿。工裝是淺藍色的,前面胸口處印著工廠的名字,后背上還有幾個大大的字,像是工廠的廣告一樣。媽媽說,爸爸就是行走的廣告牌。有同學見了他后,小聲對我說:“你爸這是炫耀呢,炫耀他有一個好工作。”我聽后,臉立刻紅了,打個工還炫耀,我都替他害臊。
爸爸的工裝一年換三次,春秋天是長袖,夏天是短袖,冬天變成棉祅。從小到大,我幾乎沒有看到他穿其他衣服的樣子。唉,爸爸有這個癖好,就由著他吧
直到有一天,哥哥要結婚了,婚禮當天爸爸要上場,爸爸不得不買一套西裝。買衣服那天,媽媽要給他買一套高檔西裝,爸爸堅決不肯,但是最終沒拗過家人。婚禮那天,爸爸光彩照人,染過的頭發加上板正的西裝,好像年輕了十多歲。
婚禮一結束,爸爸就脫下西裝放了起來,看來爸爸還是喜歡工裝啊。一個周末,我偶然回家,看到了令我吃驚的一幕:房間內只有爸爸一人,他又一次穿上了西裝,一會兒系上扣子,一會兒又解開扣子,對著穿衣鏡上下打量自己;西裝脫下來又穿上,衣角抓起來又放下,好像在體驗衣服的質感。稍微停了一下,他又拿起手機,給自己來了一個自拍。
我忍不住想笑,但還是悄悄退了出來。爸爸太虛偽了!我把這件事說給媽媽聽,本想讓媽媽樂呵樂呵。沒想到,媽媽的眼角一下子濕潤了,她把我攬在懷里,邊抹眼淚邊說:“傻孩子,你還嘲笑你爸爸,他哪里是虛偽,他是為了咱們這個不寬裕的家,不得已啊!”在媽媽的訴說下,我才知道自己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原來爸爸收入微薄,每個月除了給年邁的爺爺奶奶的生活費,剩下的勉強夠我們一家人生活,他哪還敢買衣服?

想到對爸爸的誤解和嘲笑,我的眼淚一下子掉了下來。爸爸用他瘦弱的肩膀撐起了這,個家,而他自己低到了塵埃中,用喜歡穿工裝這個理由撐起了自尊和臉面。
點 評
文章先抑后揚,情節生動。作者一開始并沒有直接夸獎爸爸,而是先寫爸爸“虛偽”:表面上喜歡穿工裝,暗地里卻對好衣服戀戀不舍。最后媽媽的一番話揭開了謎底,寫出了爸爸的節儉和對家庭的守護。語言樸實,如敘家常般娓娓道來,讓讀者品出了爸爸的艱辛、尊嚴和父愛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