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要求
1.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條理、有重點地把事情寫清楚。2.寫親身經歷,表達真切感受。3.抓住感人的細節,錘煉語言。
寫作指導
記事能力是基本的寫作能力,它要求我們能夠將生活中的點滴經歷轉化為文字。升入初中以后,同學們要想在小學簡單記事的基礎上提升記事能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把事情寫清楚
動筆之前要厘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再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寫下來,一般要寫出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以《詠雪》為例,文章通過簡短的對話,將謝家子弟詠雪一事敘述得清晰明了。起因是謝安在一個寒冷的雪天召集家庭聚會,經過是謝安與侄輩討論用何物比喻飛雪更好,結果是謝道韞的比喻得到了謝安的贊賞。整篇文章雖短,卻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得十分清楚。
記事要有重點,要連貫。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說:“記錄不是機械記錄,而是通過主觀意識流動重新組織經驗。”時間本是線性流逝的客觀存在,但寫作不能是流水賬,而是要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加工生活碎片,讓故事變得有溫度、有意義。首先,要找到故事的靈魂,就像給故事安一個“小燈塔”比如《陳太丘與友期行》講的是遲到和吵架,卻藏著“做人要誠信”這個重要道理。記事時,先想好要告訴讀者什么,再圍繞這個主題去寫典型情節和細節。這樣,故事就有了重點。其次,故事要像鏈條一樣連貫,在場景轉換時一定要有必要的交代和過渡。比如《陳太丘與友期行》里,朋友遲到是起因,小元方生氣反駁是結果,用“過中不至”“待君久不至”這些話進行必要的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很明白了,
二、表達真情實感
要避免寫作中的“無病呻吟”,就一定要回歸自己的真實體驗,寫“我所經歷的”而非“我所想象的”。比如《散步》一文中“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的沖突,就源自作者與家人散步時的真實經歷。這種“路線選擇”方面的小矛盾,比虛構的“重大犧牲”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讓讀者感受到親情中的包容與妥協,本就是寫作的一部分。
要想情感更動人,就要學會從“表達情緒”到“表達觀點”的轉變。這要求我們在面對經歷或現象時多問“為什么”“意味著什么”。例如,《秋天的懷念》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其中的情感不僅僅局限于個人悲傷,還通過“要好好兒活”的遺言,將母子深情延伸至對“殘缺生命如何自洽”的思考。讀者在感動之余,能從中汲取面對困境的力量,情感共鳴因此具備了持久的深度。
三、抓住感人細節,錘煉語言
細節能讓故事鮮活起來,直擊讀者的心靈;精準、生動的語言能增強藝術感染力,讓讀者在閱讀中產生共鳴。
如“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摸摸”這一動作細節,生動地展現了祖母對孫兒的疼愛和寵溺,也讓整個家庭散步的場景更加溫馨和真實。
又如“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比喻的運用,將“煩惱”“痛苦”等抽象情緒化作“心中的雨點”,用“蔭蔽”寫情感依賴,語言如月光般溫柔卻有穿透力,讓讀者在物象與情感的互通中理解母愛的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