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站在小河邊不遠的青草地上,我看見了一幅磅礴的夕照圖:遠處白云漸漸蒼茫,眼前河水緩緩流淌,有泛舟的漁翁面帶安靜的笑容,用無比優雅的姿勢撒下手中的漁網,然后坐在船頭,手持煙桿凝視江面,開始他的等待。是靜默的時光。
直到一種用木槌敲打衣物的聲音穿透了眼前的默然,隨夏的晚風飄搖而來,我才收回目光。在夕陽的斜照里,我看見了不遠處搗衣石上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很長,那一刻我才明白了,這個7月,浣衣的情景好動人。
忍不住走到河邊。水流很舒緩,夕陽正好,只柔柔一徜徉,便染紅了整個河面。我一直以為這里只是散步和休閑的地方,不曾去想這里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女人們洗著衣服,偶爾累了,便坐在那塊潔凈的大石上,看河水里揮手游弋的男人的身姿,露出滿足的微笑。這時,我忽然想起了映泉的中篇小說《桃花灣的娘兒們》。
一大群洗衣的女子,與其說她們是來這里洗衣服的,不如說她們是各自攜伴而來,一邊洗著衣服,一邊嬉戲。河水漫過她們的膝蓋,全身幾乎都濕透了,卻渾然不知,熟識的說著生活的瑣事,不熟識的安靜微笑,手一直未曾停歇。
我把這樣的樂趣交給洗衣機或者洗衣店了嗎?現代都市的喧囂流逝了多少一直在身邊的生動的趣味。當我這樣坐在這個黃昏的河邊,看眼前這幅生活的畫面,有些衣裳,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就著河水斜陽,好好地洗一洗?
水瘦了吧?瘦得露出了這些嶙峋的石頭,石上有歡笑,石上有斜陽。
某些記憶便逆水而來了,它就是浣衣和與浣衣有關的情景。
2
一直奇怪外祖母的洗衣方式:一個很大的木盆,一個木槌,幾塊皂角,一個小木凳。無論冬夏,外祖母總喜歡到離屋子不遠的塘堰邊洗衣服。當漸漸年邁的她開始找那個木盆的時候,我便去拿那個小木凳,剛上一年級的我總會惹起她呵呵笑,那個小木凳很輕,我拿起來還不覺得重。
我遠遠地坐在塘堰邊,看外祖母翅趄著腳步,來到塘堰邊的一塊大石頭上站住,然后放下小木凳,坐下來開始洗衣,開始和我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話。
外祖母的話題里始終有豺狼虎豹,還有那離奇的故事。當寒冷的冬天,那冰塊破裂涌到岸邊的時候,我會訝異得說不出話,只直直地盯著塘堰,默默地望著遠方田野里的莊稼。外祖母一邊搓洗衣服,一邊看著我,微笑。
慢慢長大,明白了那豺狼虎豹只是先人的杜撰,我們這里沒有。于是會走近塘堰,看那清澈的水和水底的魚兒草兒,無端想象外祖母講的一個個美麗的傳說。
塘堰邊都是各家各戶的菜地,每逢春夏,菜地里便開出了各種各樣的花兒,入秋后,原本蔥綠的葉子變枯萎了,結出各種各樣的果兒。兒時我便開始沉溺于塘堰邊這道美麗的風景,看外祖母在塘堰邊洗衣,看她臉上安然的微笑,看菜地里紅了綠、綠了紅的風景…
直到有一天,知道了那道風景是我們的命根子,和生命有關,和念想有關。
3
清澈的溪水從校園一角流了過來,在這個角落稍作停留后,又拐了個彎,流了出去。
這是張臺小學,后來改成了張臺學校,設初中班。我們喜歡在課間十分鐘跑到這里,脫下涼鞋,將腳伸進清澈見底的溪水里,小心走著,生怕踩上那嬉戲的小魚和小蝦。溪水的另一邊是蔥綠的冬青,伙伴們也會繞著冬青和溪水來一次肆無忌憚的水仗,上課鈴響的時候,已成了一群濕漉漉的家伙。
一直喜歡這里,溪水與小魚,青石板與老師洗衣的樣子,冬青與冬青樹上嬉鬧的小鳥,便成了童年時候不能抹去的印記。
我在小學一直當班長,讀初中,就是連長了。初中的日子,老師們都忙著鬧革命去了,我和建榮、水年、臘梅、文蓉、金華、金標一邊讀書,一邊教小學的語文算術。晚上,就在學校過夜,改作業到深夜,肚子餓了,就到學校伙房里拿一只菜籃,跑到附近的瓜田里去摘香瓜油瓜回來吃。那日子,還真有趣的。
這樣的眼光,在那些懵懂的日子竟如此溫暖。我小心拾起,然后珍藏。
我們那時穿著補丁衣服。有一次,同學無意中將墨水灑在我的衣服上,我脫下來,怎么洗也洗不凈。
老師就是在這時來到我的身邊的,他蹲了下來,看著又急又慌的我,不說話,只笑著伸開手,我看見那是一小團已經被搗爛的米飯。他將它均勻地涂抹在沾染墨水的地方,然后小心地搓著,竟那么神奇地,墨水便不見了。
我抬起頭看老師,他也看我,眼光里有鼓勵,也有希望。
4
外祖母去世后,就是母親洗衣裳。
記得外祖母那天走,是我最先發現的。
當時,家里只有外祖母和我,父母和姐姐們都上工去了,那時還沒吃中午飯。我看見外祖母倒在床上,喊她老人家不回應了,我哭著跑出去,找到了在田里干活的父母,他們趕回來料理的后事。
塘堰邊長了幾棵大柳樹,蔭涼涼的。我們完全不用像外祖母在世時,擔憂夏季的太陽有多猛烈。在這幾棵樹下,我們大可以盡情地洗衣、玩耍。
母親清早起床,就去洗衣服,做好早飯,然后才上工。我看她很累的,可我從未聽她說過累。于是,我一直記得母親洗衣的模樣。
真希望我還能夠坐在那幾棵柳樹下,看母親洗衣服,看塘堰里的水一直如那年般清澈,風依然輕,天依舊藍。可惜,后來平整土地時,將這塘堰整成了農田。
或許我們都是生命的旅人,我們一直走在路上,想念和惦記。在轉身的時候,在彈落身上風塵的時候,我的眼眸里有不易被人察覺的淚光。
某些習慣,自此沿襲不改。
5
歲月在墻上從容地剝落,許許多多的片段早已經隨風飄遠。或許我們還記得遠古的西施在苧蘿浣沙溪畔美麗的身姿,總有一日,她不再風華絕代,但是,我們記得的,永遠是她浣衣時候沉魚的模樣。
關于浣衣的想象,總是在木槌的搗衣聲中緩緩而來。不去理會戰國時候的戰袍和盔甲如何洗刷,秦時漢時寬襟敞袖飄飄裙袂如何搓洗,只無端想象宋時服飾是不是多了一些婉約和古時風韻,晾曬的時候,會不會多了一些仙風道骨?
我們每日穿著的衣物,必是每日或隔日刷洗,無論何種方式,都會用我們這雙與時光一起蒼老的手,洗去衣裳上經意和不經意染上的歲月的塵埃。
7月,那些與浣衣有關的情景,是多么動人,多么令人懷念!
責任編輯 韋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