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兒歌和兒童詩有諸多審美差異,體現在審美功能與目的、審美形式與結構、審美情感與表達、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讀者互動方式等方面。這些審美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審美體驗,不同的審美體驗又體現出了不同的審美特征。兩種體裁都引領兒童通向“美的圣殿”。
兒歌和兒童詩作為兒童文學寶庫中的兩顆明珠,深受孩子們歡迎。兩種體裁在文學功能、語言特點、結構形式、兒童情趣、傳播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點。也正因為這些相似點,兒歌和兒童詩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于我們讀者來說,有時很難區分界定。
《尚書》有言“詩言志,歌詠言”,為我們區分兒童詩和兒歌的審美差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兒童詩更擅長表達孩子內在的思想、情感和志向,兒歌則通過吟唱讓我們感受到外在的形式美、節奏美和旋律美。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兩者的審美差異。
一、審美功能與目的
兒歌的實用性更強。它往往與兒童的日常生活場景緊密相連,有明確的功能性。如《搖籃曲》:“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的雙手輕輕搖著你。”溫柔的歌詞,舒緩的旋律,為孩子營造出溫馨靜謐的氛圍,幫助他們安然入睡。《數數歌》:“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頭。”簡單重復的三個數字,活潑自由的句尾韻律,讓兒童輕松愉快地認識數字。它們的審美價值常常服務于實際用途。
兒童詩更注重審美感受,其主要目的是激發兒童的情感共鳴、想象力和審美能力,而不是直接服務于某種實用功能。如圣野的《夏弟弟》:“樹伯伯搖著樹葉,沙沙沙;花姑姑羞紅了臉,低下頭;荷葉姐姐撐著綠傘,遮遮掩掩。”兒童詩常運用擬人、比喻手法賦予自然景象鮮活的人類情感,構建出充滿奇幻色彩的想象空間。《夏弟弟》這首詩讓孩子們感受到夏天別樣的魅力,激發他們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探索欲望以及對美的感受和憧憬。
兒歌寓教于樂,將教育巧妙融人娛樂。如《洗手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縫里也搓搓”,節奏歡快,讓兒童一邊歌唱一邊學會正確洗手方法,將衛生習慣融入有趣的娛樂活動。在娛樂中幫助兒童習得語言、懂得道理、掌握生活常識。
兒童詩注重情感與思想的啟蒙。兒童詩常常通過描繪意象、創造意境,引導兒童感悟自然、熱愛生命、體會大愛。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中寫道:“飄到小河里,變成一滴水,和小魚小蝦游戲?我飄落在媽媽的臉上,親親她,然后就快樂地融化。”該詩借雪花這一意象,引導孩子思考自己與外界的關系,感受親情的溫暖,體悟奉獻的快樂,在閱讀中得到情感與思想的升華。
二、審美形式與結構
兒歌結構簡單,重復性強,便于兒童記憶和傳唱。比如《小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掛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萬小眼睛”,短小精悍的句式循環往復,符合兒童的認知和記憶規律,可在傳唱中被輕松記住。又如《兩只老虎》,“一只沒有耳朵,一只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簡單重復的歌詞,朗朗上口的節奏,極大增強了韻律感,可吸引兒童注意力,激發跟唱的興趣。
兒童詩結構靈活,形式豐富。如冰心的《雨后》,“小哥哥使勁地踩著水,把水花兒濺起多高。他喊:‘妹,小心,滑!‘說著自己就滑了一跤!”描繪了雨后孩子玩耍的歡樂場景,多樣化的句式,極為寬松的格律,為情感抒發提供了廣闊空間。又如高洪波的抒情短詩《我喜歡你,狐貍》,“我喜歡你,狐貍,你的狡猾是機智,你的欺騙是有趣。不管大人怎么說,我,喜歡你”,形式靈動,沒有固定節奏與韻律,有著獨特視角和活潑語言,打破傳統形式束縛,給兒童帶來嶄新的審美體驗。
兒歌語言直白、口語化,更像兒童生活中的口語表達。《拔蘿卜》:“拔蘿卜,拔蘿卜,嘿呦嘿喲拔蘿卜…快快來,快來幫我們拔蘿卜。”歌曲通俗易懂,生動描繪出眾人齊心協力拔蘿卜的熱鬧場景,口語化的語言契合兒童的認知水平與生活經驗,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一些方言兒歌,如四川兒歌《胖娃胖嘟嘟》:“胖娃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騎白馬。”歌詞中的方言詞匯不僅體現了地方文化特色,還能增強兒童對家鄉的熱愛和認同。
兒童詩語言凝練精致,文學性和藝術性更高,常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創造豐富意象。如林煥彰的《春天》:“風跑得直喘氣,向大家報告好消息,春天來了,春天來了!花朵站在枝頭上,看不見春天,就踞起腳尖,急著找,春天在哪里。”風就像一個考了滿分的小孩子,帶著滿滿的傲嬌,一路飛奔回家,想要和家人分享喜悅,而花朵就像一個稚氣未脫的傻孩子,在“騎驢找驢”,充滿童趣與美感。又如劉饒民的《大海睡了》:“深夜里,大海睡覺了。她抱著明月,她背著星星,那輕輕的潮聲啊,是她睡熟的鼾聲。”詩歌將大海比擬成溫柔的母親,“軍港的夜靜悄悄”,夜晚的大海展現出寧靜、祥和的一面,營造出溫馨和諧的意境。
三、審美情感與表達
兒歌情感直白外露。如《世上只有媽媽好》直接抒發對媽媽的熱愛與依賴,“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這種簡單明確的情感體現出兒童文學的直感性,更符合兒童情感表達的特點。又如《我上幼兒園》,“爸爸媽媽去上班,我上幼兒園,我不哭也不鬧,叫聲老師好”,清晰地表現出孩子上幼兒園時積極樂觀的情緒,以及家長了解孩子入園狀態后的欣慰。
兒童詩情感含蓄內斂。如金波的《春芽》:“春天,陽光里,一棵小草,伸出兩片綠芽,悄悄地說:我,睡醒了。”春芽萌動傳遞出春天萬物復蘇的生機,小讀者們要運用聯想、想象去品味其中深意。又如田地的《我和小鳥和鈴鐺》,“我伸展雙臂,也不能在天空飛翔,會飛的小鳥卻不能像我,在地上快快地奔跑”,通過對比自身與小鳥、鈴鐺的不同,含蓄展現兒童對個體差異的思考,以及對自身獨特價值的自信。
兒歌情感單一,輕松愉快。如《幸福拍手歌》,“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拍拍手呀,看那大家都一起拍拍手”,通過外部動作表達情緒,并傳遞到身邊的每一個人。又如《健康歌》,“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們來做運動”,活力四射的歌詞,輕松歡快的旋律,表達了健康快樂的生活態度。
兒童詩情感豐富,層次分明。如柯巖《帽子的秘密》充滿懸念與趣味性,“可是這頂帽子有點奇怪,它的帽檐老是掉下來”“不知道為什么它總是壞”“可是哥哥只要一見我,馬上就把我趕開”,讀者能感受到“我”的好奇心理、“哥哥”的自豪情緒以及兄妹間純真的孩子氣。又如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他無法親近別的小伙伴,只能靜靜地坐在一旁,聽他們說笑嬉戲。他還喜歡聽黎明時鳥兒的叫聲,春風從耳邊吹過的聲音”,深刻傳達出盲孩子對愛與溫暖的渴望,以及作者對他孤獨處境的同情。兒童詩可以表達更復雜的情感,比如孤獨、思念等。
四、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
兒歌文化傳承性強。中國傳統兒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吃完餅兒還有糕”,生動描繪江南水鄉生活場景,表達了祖孫深厚情誼,承載著豐富的民俗和民間文化傳統。歐洲兒歌《倫敦橋要倒了》,“倫敦橋要倒了,要倒了,要倒了”,反映特定歷史時期倫敦橋的建造與維護,具有濃厚的西方文化特色。
兒童詩的文化內涵更為深厚。如金波的《烏丟丟的奇遇》講述烏丟丟尋找珍兒的故事,融入了作者對生命和友情的深度思考,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又如米爾恩的《小熊寶寶》,“他爬上大樹,摔了下來,哎呀呀,蜂蜜沒找到,摔了個大跟頭。可是小熊寶寶,不灰心,再去找”,詩中體現出勇敢嘗試、堅持不懈的精神,有利于兒童價值觀的形成。
兒歌的象征意義通常簡單直觀。如《小兔子乖乖》里,“小兔子”象征乖巧聽話的兒童,“大灰狼”象征心懷不軌的壞人,這種標簽化的象征關系直觀明確,符合兒童對世界的認知模式,便于兒童理解象征含義。又如兒歌《黑貓警長》,“黑貓警長”象征正義、勇敢、守護和平的力量,形象鮮明突出,易于被兒童接受,給兒童樹立了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
兒童詩的象征意義豐富深刻。如北島的《童話》,從“冰霜麻醉的夜晚”“顫抖的燈光”“鳥的影子”等意象中,我們感受到灰暗、壓抑、迷惘,但又暗含希望。看似矛盾的意象加大了詩歌的張力,讀者在閱讀中不斷思考,填補了詩歌的空白,拓展了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五、讀者互動方式
兒歌互動性強。如《拍手歌》,兒童吟唱時要邊唱邊按歌詞內容拍手,既增強了兒童的節奏感與身體協調性,又能促進兒童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其團隊協作意識逐漸形成。如兒歌《丟手絹》,“丟,丟,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兒童在游戲過程中邊唱邊玩,丟手絹和被放手絹的角色不斷發生變化,這種不可預知的偶然性增加了游戲的新鮮感。兒歌時間性強,場景通常較為具體,所以非常適合在特定時間或者地點表演。
兒童詩互動性相對較弱,但通過閱讀、朗誦激發兒童想象與思考,能產生更深層次的互動。如金波《我們去看海》,“海風已吹進我們的心中,耳邊已響起潮聲澎湃。我們在海的懷抱里跳躍,歌聲笑聲濺起鮮亮的花朵。海在我們的懷抱里歡笑,潮起潮落都有動聽的歌”,孩子們結合自身經歷展開聯想,在腦海中再現海邊游玩的種種場景,進而深入理解詩歌內涵,與作者產生共鳴。
六、結語
兒歌的審美體驗主要集中在語言的聲音美、節奏美和游戲性上,這種體驗更多的是即時的、表層的。兒童詩的審美體驗則更加深入,需要通過想象和思考去營造意象和意境,體悟內在的情感、思想和哲理,這種體驗是延時的、深層的。
也正因為審美體驗的不同,兒歌和兒童詩體現出不同的審美特征:兒歌具有荒誕美、質樸美、游戲美、韻律美;兒童詩具有含蓄美、韻味美、想象美、詩情畫意美。兒歌和兒童詩有不同的“風骨”,它們吸引著一代代小讀者來“采風”,也引領著孩子們通向兒童文學“美的圣殿”。
參考文獻
[1] 方衛平,王昆建.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 金波.七色花童書坊[EB/OL].(1900-01-01).http://baike.baidu.com/view/15442457.html
[3] 佚名.拿出畫筆畫出你心中的成都模樣[N].成都日報,2015-07-28.
[4] 黃云生.人之初文學解析[M].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
[5] 佚名.聽爸爸講那出游的故事[N].湖北日報,201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