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聚焦老舍經典話劇《茶館》中的反諷語言現象,并從人物塑造與情節敘述兩個維度展開分析。
老舍是中國現代文學大師,創作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作品。《茶館》是老舍1957年創作的一部戲劇,展現了近代中國的歷史變遷。《茶館》在中國戲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學界已從多個視角對其展開研究,但過往研究多集中于文學思想層面。本文運用奧斯汀和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對《茶館》中的反諷現象進行分析,從而驗證言語行為理論在文學研究中的適用性,也為反諷藝術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一、人物塑造的反諷特色
王利發是該劇的主角,他從父親那里繼承了裕泰茶館,同時也繼承了祖傳的生存哲學:“我按著我父親遺留下來的老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王利發聰明伶俐,善于見風使舵,下面將舉例分析。
當巡警“幫助”王利發趕走了大兵之后,王利發說:“我永遠忘不了您這點好處。”在封建舊社會,巡警經常壓迫剝削老百姓,王利發深知其本性,所以不得不小心應對。奧斯汀的“言語行為三分說”指出,一個完整的言語行為可分為“話語行為”“話語施事行為”和“話語施效行為”。
王利發說出“我永遠忘不了您這點好處”這句話后,他就完成了話語行為(言內行為),即說出了一個完整的句子;并實現了話語施事行為(言外行為),即表達感謝;最終引發了話語施效行為(言后行為)—巡警當即進行勒索。
根據上下文可知,王利發這句話并非真心實意地對巡警表達感謝,而是刻意為之的違心之言,這違反了塞爾言語行為理論中的“真誠規則”。王利發言語的字面意義與真實意圖不一致,便產生了特殊的言外之力。王利發這種不真誠的言語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生存策略一一通過刻意討好巡警來保全茶館,也展現了其油腔滑調的性格。“處處不得罪,事事都圓滑,人人皆歡喜”,這是裕泰茶館得以經營下去的“生意經”,也是刻在王掌柜骨子里的生存哲學。對茶館里發生的種種,他只能像鏡子一樣去接受。一個精明圓滑又充滿無奈的小人物形象,就這樣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茶館》中的八旗子弟常四爺是一個自立自強、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人物。老舍基于自身的理解塑造了常四爺的形象,希望將其塑造成一個善良、淳樸、正直的形象。在熙熙攘攘的茶館里,常四爺初次出場時,便與普通旗人不同。他不喜歡閑聊,只想著國家大事,想著為國盡忠。在第一幕中,常四爺因講話過于直率,被宋恩子和吳祥子抓進了監獄。在第二幕中,常四爺再次見到他們時,吸取了過去的教訓,說話便加了小心。
吳祥子:這不是常四爺嗎?
常四爺:是呀,您的眼力不錯!戊戌年我就在這兒說了句“大清國要完”,叫您二位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宋恩子:您的記性可也不錯!混得還好吧?
常四爺:托福!…
常四爺回答的“托福”是一種表態類反諷,其反諷效果通過表面陳述與內在心理狀態之間的反差而實現。面對宋恩子的詢問,常四爺將自己在監獄中的生活以及之后參加義和團的經歷道出,言下之意,正是他們將自己送進了監獄,才會發生后面的事情。讀者完全可以想見,常四爺在表達這番“謝意”時的語調和表情。從上下文可以看出,常四爺對宋恩子二人懷有強烈的怨恨情緒,他們之間算得上是仇人。常四爺的“托福”應答同樣違背了塞爾的“真誠規則”,實質上是一種隱晦的控訴與遣責。然而,迫于宋恩子、吳祥子的權勢地位以及過往的慘痛教訓,常四爺不得不壓抑真實情感,轉而以反諷式的“感謝”來宣泄內心復雜的情緒。
通過這種刻意為之的不真誠言語,劇作成功塑造了兩個截然對立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是被迫隱忍、仍懷愛國熱忱的常四爺,另一方面則是橫行霸道、心狠手辣的宋恩子與吳祥子。人物形象由此顯得生動飽滿,也展現了人物性格在時代洪流中的動態變化。
二、情節敘事中的反諷
(一)人物言語行為與社會背景不匹配
戲劇反諷可以通過制造角色與觀眾之間的信息差來產生藝術效果。《茶館》中,當觀眾知道一些劇中人物不自知的信息時,戲劇性的反諷言語行為就出現了。以滿族旗人松二爺為例,他本性善良卻懦弱無能,他的言語行為既暴露了自身性格的荒謬性,又暗示了他對自己的悲劇結局一無所知。
松二爺:嘛,還是黃鳥,我餓著,也不能叫鳥兒餓著,(有了點精神)你看看,你看看,(打開罩子)多么體面,一看見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
在言語行為分類中,松二爺的“我餓著,也不能叫鳥兒餓著”屬于承諾類反諷。說話人通過明確表態承擔了某種行為義務(必須照料鳥兒),但在民國動蕩的社會環境下,這種承諾本就難以實現,因此便產生了戲劇反諷言語行為,也反映了角色人物對自己處境的無知。
清朝滅亡之前,松二爺好逸惡勞,整日以喝茶逗鳥為樂。隨著清朝覆滅,他的旗人薪俸日益減少,但他仍不肯自食其力。松二爺對嚴峻的局面渾然不覺,堅守著“寧可自己挨餓,也不讓愛鳥受饑”的生存信條,執著地作出承諾性言語行為,而觀眾卻已預知其最終的悲慘結局。老舍通過這種認知差距的藝術處理,諷刺了舊社會的腐朽。
(二)人物期望與實際結果的差異
情境反諷的本質在于預期與現實的背離一當角色人物的期望與實際結果產生差異時,觀眾的心理預期也隨之打破,由此產生的戲劇效果即為情境反諷。《茶館》中大量運用了這種藝術手法,強化了作品的諷刺力度與悲劇色彩。王利發就是情境反諷的典型體現:他一生致力于裕泰茶館的延續與發展,不斷嘗試改革,但現實卻屢遭挫折,最終難逃毀滅的命運。
王利發:“改良,我老沒忘了改良,總不肯落在人家后頭。”
這句話屬于斷言類言語行為,這類言語行為的特征就是說話人確信所述命題是真實的,其話語功能在于陳述客觀事實。在當時,北京城里的大茶館都關了門,裕泰茶館是唯一的幸存者。王利發這句話是想告訴他人,自己一輩子致力于經營茶館,正是因為他積極改良,茶館才避免了倒閉。通過王利發的言語,觀眾能感受到他對茶館的期望。然而社會動蕩的陰影還是蔓延到了茶館:難民乞討、士兵劫掠、巡警勒索接踵而至,最終王利發對裕泰茶館的期望全部落空。老舍在此構建了深刻的反諷:動蕩的社會讓普通老百姓無所適從。舊社會的苦難由此顯露無余。
三、言語行為理論的價值意義
物對白,能夠有效揭示角色間復雜的人際關系,解碼話語背后的社會文化內涵,也為觀眾提供了思考空間。
(一)角色塑造方面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研究語言使用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言語行為及其背后的意圖,這為話劇角色塑造提供了獨特的分析視角。通過解析劇中人物的言語行為模式,可以揭示其個性特征、性格傾向和行為方式:慣用間接言語行為的角色往往委婉含蓄、處世圓滑;而偏好直接言語行為的角色則通常性情直率、行事果斷。例如,王利發在待客時,其言語行為呈現出顯著的間接性特征。
話劇以人物對話為主要表現手段,人物的交際互動完全依靠對話呈現。因此,角色在對話中的言語行為,既反映出個體的社會定位,又展現了角色間的動態關系。運用言語行為理論進行解析,能夠準確辨識對話中的權力位勢一—何者掌控話語主導權,何者處于被動接收地位,進而揭示角色間的社會階層差異、權力博弈及情感張力。這有助于讀者理解人物行為動機與情感脈絡。
(二)語言分析方面
話劇以對話為主要表現手段,但角色間的對話并不只是傳遞信息,更能夠推動情節發展。運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話劇對話,能揭示其中不真實或不合理之處,還能夠對戲劇語言進行更精細的分類與闡釋,從而深化對話劇語言風格、主題內涵的理解。此外,該理論還能幫助我們解讀劇本中的時代背景與社會規范。
四、結語
《茶館》作為中國現代戲劇的經典之作,通過生動的人物對話展現了舊社會的現實困境。劇中人物之間的言語交流蘊含著豐富的言外之意。運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茶館》的人
參考文獻
[1]許明.淺談老舍劇本《茶館》中的人物—王利法]中州大學學報,2001(1).
[2] 老舍.茶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3] 趙冬梅.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探析[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2.
[4] 李春苗.老舍《茶館》中的人物形象譜系探析[D].青島:青島大學,2020.
[5] 周云香.老舍《茶館》中的人物塑造研究J].新楚文化,2023(1).
[6] 孫淑芳.塞爾言語行為理論綜述Ⅲ].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1).
[7] 紀偉偉.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的中國話劇[J].戲劇叢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