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萬蕊新,中國鐵路文聯作家分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供職于廣州局集團公司惠州電務段。作品散見于《中國鐵路文藝》《人民鐵道》《精短小說》《青年文學家》《中國婦女報》等報刊。作品曾多次在全國、省、市各類征文比賽中獲獎。
群山環繞的梅花鹿嶺,其自然風景聞名遐邇,甚是迷人。很多人都喜歡到這里打卡,游覽秀麗風光。更令人驚喜的是,梅花鹿嶺難覓蹤跡的梅花鹿,竟然出現在森林深處。這是游客親眼所見。
梅花鹿重返梅花鹿嶺這個事兒,一傳十,十傳百,也就傳到了普西寧鎮。
話說梅花鹿嶺相鄰的普西寧鎮,住著一位畫家,名叫周景文。周景文祖輩雖皆為獵戶,長大后的他,卻成了一名專注于畫動物的畫家。再說周景文畫筆下的動物,逼真神態,宛如能從畫中躍出。所以他畫的動物,獨樹一幟,頗有名氣。
周景文癡迷于繪畫,心中一直懷揣著畫一張梅花鹿圖的夢想。梅花鹿身姿敏捷,氣質優雅,常被人們稱為自然界的疾風舞步者,于是,他曾多次到動物園里觀看梅花鹿,構思了鹿圖,然而畫出來的鹿死板,不靈動且無神韻,亦不盡如人意。
梅花鹿嶺有梅花鹿出沒的消息,觸動了周景文的心,他覺得機會來了。周景文是這樣想的,梅花鹿的出現,肯定是國家保護大自然和動物的政策帶來的新景象。沒準自己去梅花鹿嶺,就能看到生活在大自然里的梅花鹿。
一天,周景文背著行囊,走進了梅花鹿嶺,整整轉悠了一整天,也沒有看到鹿的蹤影。他沒見到梅花鹿,心有不甘,下山后沒有打道回府,而是在景區附近找一家小旅店住了下來。
第二天早晨,周景文又進了梅花鹿嶺,沒停腳地轉了一上午,沒有見到梅花鹿的蹤影,他便坐在一塊石頭上歇歇腳,吃點帶來的面包,再喝點水,補充一下能量,好繼續尋找梅花鹿。這時,一陣野獸低沉的哀叫聲傳來,周景文站起來,豎起耳朵聽,分辨出哀叫聲的方向后,小心翼翼地走到半山腰處,循聲望去,果然發現一頭梅花鹿,卡在兩塊很大的石頭之間,周景文的心一下子揪緊了,想湊到跟前去查看梅花鹿的傷勢。
周景文小心翼翼地走到距梅花鹿很近的地方停了下來,他這才看清,梅花鹿肚子很大,看來已經懷著小鹿,怪不得不敢使勁掙扎,原來是在保護著它肚子里的小鹿崽。
梅花鹿看周景文的眼神不再驚恐了。周景文觀察了一下,卡住鹿的這兩塊石頭,左邊這塊石頭比較小一點,于是用手緊摳這塊石頭,嘗試用力去推,石頭紋絲不動。
梅花鹿靜靜地不動,似乎在等待周景文的救助。這無疑給了周景文非常大的鼓舞,可他圍著左邊這塊石頭仔細觀察后,覺得靠他一個人很難把梅花鹿救出來。
周景文拍拍身上的泥土,趕緊背起行囊,去山下找人救梅花鹿。周景文剛走出幾步遠,就聽到梅花鹿的叫聲,他回頭看過去,梅花鹿便不叫了,只是看著周景文。周景文救梅花鹿心急,又邁開大步,向山下走去。梅花鹿又叫起來,周景文沒再停下腳步,他想盡快趕到山下,找來人一起救梅花鹿。梅花鹿的叫聲,漸漸變成了凄慘的哀鳴。
周景文來到山下,很快找到梅花嶺景區的工作人員,幾個工作人員聞訊后,放下手中的活,跟隨著周景文上山救梅花鹿。這時,梅花鹿還在凄慘地哀鳴,可看到周景文他們時,梅花鹿立刻停止凄慘的哀鳴,那眼神有感激有期盼,周景文看得一清二楚。
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想著法子,終于將石頭外側底部一股腦兒挖空。周景文與景區的人一起用力推這塊已經懸空的石頭,過了一會兒,在“轟隆”的響聲中,石頭倒在外側的坑里。
梅花鹿的右側后腿受了傷,約莫過了半小時,顫顫巍巍地站了起來,一瘸一拐地往森林深處走去,走幾步還三回頭地望望周景文,一雙清澈的眼眸里充滿了感激。梅花鹿仰起頭,向天空發出一聲鳴叫,它繼續往前走著,漸漸地消失在森林深處。
周景文回到了家,不想再畫梅花鹿了。因為他覺得這次與梅花鹿相遇,足以填補他沒有畫鹿這個遺憾。可是每每想起梅花鹿與他無聲交流的友善眼神,又難以放下。于是,他又拿起了畫筆,畫起那個已印在心里的梅花鹿與他交流的友善眼神。
這一年,世界美術學會舉辦繪畫比賽,向全球征集作品。周景文那幅以“梅花鹿與人說話”為題的《鹿之韻》獲得了大獎。頒獎詞說,《鹿之韻》是全球描繪梅花鹿最令人感動的畫作,梅花鹿那友善的眼神,讓人們看到梅花鹿與人類共生存的美好未來 ……
后來,周景文在梅花鹿嶺風景區自費舉辦了“人類與動物共存”為主題的個人畫展。周景文給前來的游客講保護動物的故事,游客們更喜歡聽畫家講本人在畫里的故事。
畫展結束后,周景文又背起行囊,向梅花鹿嶺深處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