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從個人角度回顧一下自己對文學批評的理解。
應試時期我對語文科目下面的“閱讀理解”很打怵。偽裝自己,去貼近那因為權威而顯得扭曲的答案,委曲求全還則罷了,現實往往是跪錯廟哭錯墳,尊嚴和分數全丟。這種無關真理也無關藝術的服從性考驗讓人痛苦,且十分荒誕。
應試時期末尾,我得知豆瓣網的存在。網站上的書評影評突然讓我意識到,原來“閱讀理解”真的可以幫別人更深入地“理解”一部作品。用自己的感觸與學識給別人帶來情緒價值和文化價值,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本科階段讀到專業的文學批評,我突然發現一流的批評不僅談論創作,它本身就是創作。而且批評家應該是“作家中的作家”,不只為讀者寫作,也為作家寫作,幫作家看清自己的倒影,獲得知識和靈感。頂級的批評家是能影響一代文學面目的人。
走上文學批評的路不只是因此,還有一點別的原因。
不只是我,很多前輩批評家都認為近一二十年文學批評在隨著文學一起式微,縹緲的名頭、違心的贊美、拙劣的文字充斥其中。曾經激動人心的東西,有逐漸“閱讀理解”化的趨勢。而我固執地認為自己作為一個90后,似乎可以做些什么,哪怕蚍蜉撼樹,也讓這個世界因為有我的存在而變得有些許不同。
感謝《南方文壇》給我表達自己的機會,索性“大言不慚”一回,我的文學批評今后將主要從三個方向著手:
一、文本細讀。此看似老生常談,實則蘊含巨大困難。古典文學的細讀與評點傳統在今天的期刊論文中幾乎無法實現,受限于篇幅和發表要求,評論文章在文本細讀這件事上相比B站的長解讀視頻或彈幕文化有天然劣勢。但我還是希望找到一種理想的文本細讀狀態,尤其是面對篇幅遠長于文章的長篇小說,彈奏出批評對象幽微的心曲,既是面對讀者,也是面對作家。
二、廣義敘事藝術與文化史框架。當一部動畫電影或一個大語言模型火了,文學批評界無論了解還是不了解都要勉力發言時,我們就應該心平氣和地承認,文學永遠有獨立的藝術品格,但就文學言文學的時代已經“逝去”。我希望自己的批評能在廣義敘事藝術與文化史的認知框架中,給讀者和作家帶來一點意義。
三、階層趣味。互聯網還不存在的年代,我們可以假裝精英趣味就是藝術上的“真理”;而今天脫離對階層趣味差異的理解,文學批評在社會的層面上將寸步難行。我希望今后能對不同階層的趣味有生命體驗層面的理解,至少也要打破自己身處階層的認知局限。
說了這么多,我已經在想象20年后回看這段文字的感覺了。謬誤、幼稚、可笑?這都沒關系,只要不是愧疚就好。哪怕想象未來,我也忍不住回望的沖動,就像上面這些話其實不是對未來說的,而是對著20年前的自己,對著開頭那個厭惡“閱讀理解”的少年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