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門徑之學與通達之境

2025-09-26 00:00:00劉媛
南方文壇 2025年5期

引言

沈從文是20世紀中國富有影響力的作家、學者:他前半生以新文學創作成就美譽,其文學創作在當代文壇的回響,綿延至今①;后半生以學術研究立身,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較早從事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研究的專家之一,其篳路藍縷之功毋庸贅言。如將眼光進一步偏離,不難發現,導演侯孝賢②、建筑藝術家王澍③也曾不同程度地論及沈從文的影響,凸顯著沈從文傳統的跨界性質和“泛文”內涵④。沈從文也是20世紀中國為數不多主要通過自學成就大家地位的知識分子之一。如果說他前半生的文學創作直接受益于新文化運動后開放的文化氛圍,且與個人的藝術稟賦、生命經驗密切相關;后半生的工藝美術研究——乃至書法實踐、敘寫文化史的舊體詩創作——則與整個20世紀后半葉的文化主潮趨異,其學問之偏殊,無疑指向一條獨特的學術養成路徑。

盡管沈從文鮮少談論個人的學問根底,但從他的自傳、書信、日記乃至流轉至他人手中的藏書、手稿等不同側面尋繹⑤,其治學路徑的顯隱曲折、通達變異,可謂別開生面。其中,晚輩李霖燦對沈從文1939年推薦么些族古文字專著的往事憶敘、古典文學專家鄭文收藏的“從文用書”《甲骨文商史編》、助手楊璐收藏的“文化史詩”《文字書法發展》手稿等“物證”,都指向同一條鮮為人知的線索——沈從文對古文字的持久興趣。

在整體趨新的時代氛圍中,沈從文緣何對古文字產生興趣?古文字學作為通往中國古典世界的門徑之學,又是如何融會于他的書法實踐、工藝美術研究、舊體詩創作,乃至通達“聯接歷史溝通人我”的“泛文”理想?本文試解答上述問題。

一、三則史料與沈從文的古文字學視野

1939年,沈從文任教于西南聯大,曾向青年畫家李霖燦推薦洛克博士(Dr. Joseph Rock)翻譯的么些象形文字經典。這部冷僻的少數民族古文字專著觸發了李霖燦的學術興趣。此后數年,李霖燦在云南邊地從事古文字調查;1949年,他又隨中央博物院遷至臺灣,由“玉龍看雪”的畫家轉型為“故宮觀畫”的學者,直至1984年從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職位上退休。曾受業于沈從文的往事,被李霖燦記錄在憶舊散文《沈從文老師與我》⑥中。1950年,沈從文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參加政治學習,與古典文獻學專家鄭文⑦編入同一小組。同年12月底,兩人從“革大”畢業。臨別時,沈從文將古文字學家朱芳圃編著的《甲骨文商史編》贈予鄭文。兩冊書都有沈從文標志性的章草題識“從文用書”,其中一冊還附有鄭文的題簽,“此沈從文先生一九五零年十二月臨別送我。‘從文用書’為其親筆”。1970年,沈從文開始創作“文化史詩”《文字書法發展》。這首2000多字的舊體詩是目前所見的沈從文篇幅最長的詩作。詩歌以史實的連綴、知識的鋪排呈現了上古至現代的文字、書法發展脈絡,堪稱一部簡明的中國文字書法通史。近年,曾擔任沈從文助手的學者楊璐公開了沈從文贈予他的兩份《文字書法發展》手稿⑧。這兩份手稿經與沈從文家人所存手稿相校讎,發現約180處修改。沈從文對這部“史詩”的用心可見一斑。

上述三則史料雖是沈從文八十六載生涯中的插曲,卻也堪稱“人證”“物證”俱全,實證了他對古文字學的長久興趣。通觀沈從文一生,他在古文字方面的積累大致以1923年、1949年為界:1923年以前,沈從文尚在故鄉湘西,因種種機緣萌生對古文字的興趣,摸索出一套基本的學習方法;1923年,他在“五四”余波影響下前往北京,與現代學人的交流日益密切,學術視野不斷深化、拓展,甚至在有意無意間呼應了歷史、地理、考古、民俗等不同領域的現代學術思潮;1949年之后,他正式“轉業”,古文字學的專門知識融匯于他的工藝美術研究、書法實踐、舊體詩創作中。

湘西時期,少年沈從文與田名瑜、黃巨川、鄧其鑒等舊式文人的交往,讓他得以浸潤于邊地的古雅文脈。1921年春,年僅19歲的他受命為芷江縣警備隊長段治賢書丹立碑,碑銘標題的古雅篆書呈現了他對古文字結體、運筆的精妙體悟;同年夏天,他又在芷江縣熊希齡的公館中鑒賞了“十來本白棉紙印譜”,“認識了許多漢印古璽的款識”⑨。1922年,沈從文因書法特長被拔擢為陳渠珍部隊中的書記官,負責保管“百來軸自宋及明清的舊畫,與幾十件銅器及古瓷,還有十來箱書籍,一大批碑帖”⑩,在編纂目錄的過程中,他全憑悟性,摸索出一套閱讀古籍圖錄、鉤稽文獻的基本方法:一方面翻看《四部叢刊》《四庫提要》等入門工具書,擴展文獻版本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翻開《西清古鑒》《薛氏彝器鐘鼎款識》這一類書,努力去從文字與形體上認識房中銅器的名稱價值”11。

1923年起,沈從文受新文化運動余波感召,前往北京。初到北京,他曾整日地流連于琉璃廠、前門大街,見過不少古物,并將“北平圖書館的美術考古圖錄和故宮三殿所有陳列品”當作“教科書”反復“讀誦”12。到了1930年,他已成為知名新文學作家,受聘在大學里講授新文學,仍不忘致信胡適匯報自己在古文字方面的積累,“看得是關于金文一類書籍,因為在這方面我認得許多古文”,并談及寫作古文字書法史的計劃,“想在將來做一本草字如何從篆箍變化的書”;他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學問根底單薄,“對于治古文字形象學問必不可少的上古中古史,知道不多,且具常識而缺少正確知識”,因此還進一步向胡適請教,“關于古地理、古史,近人同往人有些什么書可看”,最后還特意補充“王國維的是看過的”13。顯然,這一階段,沈從文作為新文學作家的聲名漸隆,但私下仍舊持續地拓展舊學視野。古文字學之于他,不僅是直抵中國傳統文化根脈的門徑之學,還匯通書法、古代歷史、古代地理等中國古典世界的方方面面。

1923年至1949年間,與現代學人的密切交往和開放活躍的知識界氛圍,讓沈從文不再一味埋首自學。一方面,他開始轉益多師,請益的對象既有胡適、陳夢家等新文學作家兼古典學專家,也有唐蘭、董作賓、容庚、徐中舒等專治古文字學的專家。另一方面,他持續深化的古文字學視野也或直接或曲折地呼應著現代中國的學術思潮:他對出土文物上甲骨文、鐘鼎文的興趣,融會了王國維以“地下之材料”“補正紙上之材料”的“二重證據法”14;對古文字學的研習,承接“整理國故”運動的余緒;由古文字旁及古歷史、古地理、民俗學的興味則與顧頡剛等“古史辨派”學者的學術觀念不無關聯;1928年起,董作賓、李濟等人主持的現代考古工作——殷墟甲骨文發掘——更觸發了他對古代文化史的興趣,他在給友人的信中甚至明確提及研究巫文化史的雄心15;中外學者對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研究,也讓來自邊地、有著少數民族血脈的沈從文開始關注少數民族古文字。盡管沈從文在1949年之前從未以學者身份公開回應現代學術思潮、參與學術論爭,但他在1949年前后的“轉業”,無疑與早先對現代學術潮流的敏銳感知、對現代學術觀點的兼收博采密切相關。

二、沈從文的古文字學視野與書法

沈從文在世時,他的書法家身份被作家、學者身份遮蔽。去世后,隨著書法作品陸續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等重要作品集,他的書法家聲名才逐漸為人所知16;近年,隨著一件件蒙塵書作的公開和相關史料的披露,他苦心構筑的現代書法“邊城”為學界關注17。

回溯沈從文的書法生涯,不難發現,沈從文早年對書法的興趣正是在辨識古文字的過程中得以拓展。1922年,沈從文在陳渠珍的部隊里擔任書記官時,負責保管大量古董古籍,閑暇時或鑒賞,或翻閱,對于“這個民族在一段長長的年份中,用一片顏色,一把線,一塊青銅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種種藝術,皆得了一個初步普遍的認識”18——這里的“種種藝術”便包括書法。

沈從文的古文字學視野也深刻影響著他的書法觀念。

其一,沈從文曾結合古文字、書法的演進論證中國書法的審美傳統,指出中國書法自誕生之始便具備超越世俗功用的審美價值。實際上,近代以來,簡化漢字、改造漢字乃至徹底“革”漢字“命”的呼聲不斷;新文化運動之后,書法能否視為一門獨立的現代藝術不僅引發了藝術界的討論,也引起了包括沈從文在內一批活躍于京津地區的新文學作家、學者的“爭鳴”。例如,鄭振鐸19、馮友蘭持“書法非藝術”論,朱自清是中間派,宗白華對于書法的藝術價值則有從否定到肯定的轉變,沈從文、朱光潛20在內的學者則堅定地認為書法具有藝術價值。1937年,沈從文在《大公報·文藝》發表評論《談寫字(一)》21,不僅提及作家、學者圈的書法論爭,還基于古文字、書法的演進論證了書法在現代的藝術價值:

寫字算不算得是藝術,本來是一個問題……就現存最古的甲骨文字看來,可知道當時文字制作者,在點線明朗悅目便于記憶外,已經注重到它個別與群體的裝飾美或圖案美。到銅器文字,這種努力尤其顯然(商器文字如畫,周器文字極重組織)。此后大小篆的雄秀,秦權量文字的整肅,漢碑碣的繁復變化,從而節省為章草,整齊成今隸,它那變革原因,雖重在講求便利,切合實用,然而也就始終有一種造型美的意識存在,因為這種超實用的意識,浸潤流注,方促進其發展。22

在沈從文看來,中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章草、今隸的發展演進,始終貫穿了“一種造型美的意識”;鄭振鐸等現代學者否定書法在現代的藝術價值,不過是一種機械的工具論,將漢字簡單地視作發揮政治功能、教化作用的工具。

其二,沈從文主張現代書法應向傳統學習,并基于古文字、書法的演進歷程,將歷史悠久、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章草視為現代書法的重要發展方向。實際上,沈從文不僅是20世紀中國為數不多專精章草的書家之一,也是主張以章草為藍本提供漢字簡化方案的學者之一。沈從文傾心堪稱“冷門”的章草,原因格外復雜:有個人的審美趣味,有前輩學者、書法家林志鈞的直接影響23,更與文字改革的時代議題密切相關。20世紀初,“隨著政治的高壓與科舉制度的廢除,對與科舉相關的事物如館閣楷書的反對、擯棄態度也隨之而生”24,一批文人知識分子力圖尋找比楷書更古老的資源,作為替代館閣楷書的書寫方案;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更引發漢字存廢的爭議。在沈從文看來,比楷書歷史更悠久、書寫便捷且富于美感的章草無疑是滿足改革文字與維護傳統文化雙重訴求的選擇。

論及章草相關話題,沈從文更是睿見迭出。1971年前后,沈從文曾與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馬國權書信往來,暢言章草。他在1971年3月23日復馬國權的信中,就列舉了十種章草研究材料,其中包括他在“卅年前”收集的“古文與章草相近字”25。正是在比照“古字”的過程中,他對古文字、書法的發展史有了獨特洞見。同期寫作的《敘章草進展》一文中,沈從文更基于東吳彭盧鉛地券、北齊韓裔墓志等新近出土文物實物上的“古字”反駁學界“章出于隸”的主流觀點,指出章草的演進早于篆書、隸書,“章草大部分結體簡化,出于‘古文’,比秦篆似還源遠流長”,“分隸成熟于東漢末,比章草晚得多”26。

三、沈從文的古文字學視野與工藝美術研究

沈從文工藝美術研究的特色在于打通文學、史學與考古學。1954年,他專門寫作題為《文史研究必須結合實物》的文章,強調“文史研究必須結合文物”的方法論意義。古文字學作為直抵中國傳統文化的門徑之學,無疑也是沈從文結合現代考古學成就、匯通“文”“史”的重要路徑。

例如,在龍鳳圖案專題研究中,沈從文不僅將甲骨文視為錨定上古物質文化史的年代標記,還將甲骨文作為考證龍鳳圖案的形象依據。在1958年9月發表的論文《龍鳳圖案的應用和發展》中,他特別強調“僅僅抄幾條孤立文獻”27無法窺探龍鳳圖案的演進,主張另辟蹊徑,分析甲骨文中“龍”“鳳”二字的象形特征。沈從文認為,古典文獻中的龍鳳典故、古代藝術品的龍鳳圖案與甲骨文“龍”“鳳”二字的形象可“相互結合”、相互印證——“甲骨文字上的龍鳳,還無固定形式,但是基本上卻已經可以看出龍是個因時屈伸的靈蟲,鳳是個華美長尾的靈禽”28。沈從文進而指出,甲骨文“鳳”、古代文獻《易》中“有鳳來儀”中的典故、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玉鳳那“如大鷲的鳳紋”、青銅觶上“如孔雀般的鳳紋”出自同一時代;這一時代的鳳的形象不僅在文字上“還無定形”,在工藝美術品上也尚未固定29。

又如,對典故“商山四皓”和古詩“悠然見南山”的考釋中,沈從文力圖基于新近出土文物上的古字,辨明兩千余年前的典故。據沈從文考證,“商山四皓”的說法可追溯至《史記·留侯世家》《漢書·王吉傳序》,相傳為秦朝末年隱居山野、漢惠帝時方才出山輔佐明君的四位名士。在“以書注書”的古典文獻學研究脈絡中,歷代學者對“商山四皓”的說法鮮有異議。但沈從文卻基于20世紀60年代新出土的文物實物,在文章《“商山四皓”和“悠然見南山”》中展開具體論證,得出“商山四皓”應為“南山四皓”這一初步結論后,沈從文對東晉陶淵明詩《歸園田居》中的“悠然見南山”提出新解——“原來淵明所說‘南山’,是想起隱居南山那四位輔政老人,并沒有真見什么南山!何以為證?那個畫像磚產生的年代,恰好正和淵明寫詩年代差不多。”30

四、沈從文的古文字學視野與文化史舊體詩

1961年,沈從文開啟了生涯中的“第三次改業”——創作舊體詩。盡管沈從文有“文體家”之譽,但既往的研究并不特別關注他在詩歌方面的探索,對其晚年舊體詩的釋讀多強調詩中的現實因素與作者人生境遇、精神困境之間的對應關系,鮮少將舊體詩創作納入“學術的花果”31。

實際上,沈從文在1961年后的舊體詩創作,既出于對文學事業的不舍,也蘊藏書寫中國物質文化史的雄心。1971年前后,身在湖北“五七干校”的沈從文創作了舊體詩《紅衛星上天》《文字書法發展》等一批“文化史詩”,實現了詩藝與學術的雙重探索。

在目前所見的“文化史詩”中,《文字書法發展》篇幅最長,手稿版本頗多,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恰如詩名所示,這首詩以古文字作為進入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的門徑,以出土文物實物為線索,勾勒了自上古至現代的古文字、書法的演進路徑,探究了古文字、書法與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互動,堪稱一部以古文字、書法為中心的物質文化史。詩中諸多關于出土文物的銳見,更與作者富于思辨的古文字學視野密切相關。例如,詩歌第二節“‘六魚一小龜’,黑陶出海濱,舉世相驚詫,實為少見聞。試作一比證,晚于商千年”三行,是對1931年龍山城子崖出土黑陶片的判定。按照學界主流觀點,黑陶器皿多為新石器時代的產物,沈從文卻依據黑陶片上的文字——“網獲六魚一小龜”——提出“就字體比較,則戰國時物也”32。又如,第十一節“尚方官工鏡,例證在眼前。事過猶不及,因簡反失真”兩行,是對尚方官工鏡上古文字的分析。沈從文認為,包括尚方官工鏡在內的中國早期工藝品出于工藝水平、視覺效果等多方面考量,“無不大量使用簡化藝術字”作為裝飾,但并不意味著這些簡化字就是當時的通用字體,他還在注釋中反復強調,“大致由于簡得不合實際,還是不流行”,“字過簡,反而行不通”33。顯然,沈從文格外警惕種種囿于有限的文物實物以偏概全、違背常識的推論。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文字書法發展》是沈從文在極端艱難情境中的創作,生前從未發表,但他預設的讀者卻并非自我,而是未來千千萬萬對中國文字、書法感興趣的讀者。在詩歌的跋文中,沈從文細敘亡友、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向達的遺志:“如能于歷史博物館作一說明員,對文物各部門歷史及彼此關系具有一定理解,實不容易。”34同期,給文字學專家馬國權的信中,沈從文甚至設想了這首詩被“年青說明員”所使用的情境35。顯然,無論是整體立意、學術價值還是內在精神氣象,《文字書法發展》堪稱沈從文晚年的集大成之作,蘊藏作者跨越古今、溝通人我的超越性對話。

五、余緒:“聯接歷史溝通人我”

1934年,沈從文在創作《邊城》時,曾致信妻子張兆和,預言自己的新文學事業“行將超越一切而上”36。類似的,1952年,沈從文也曾在給妻子的信中堅定地表達了對未來的決心與信心,預言自己的事業終將“超越”時空,成為“聯接歷史溝通人我的工具”——“因之歷史如相連續,為時空所阻隔的情感,千載之下百世之后還如相晤對。”37

這種“超越”的文化史觀,讓沈從文在后半生一次次克服了現實的困難,在工藝美術研究、舊體詩創作、書法等不同領域開拓自己的“邊城”:1949年,沈從文承受著精神重壓,身心幾欲崩潰,仍致信舊友丁玲,懇言預備將“頭腦用到工藝美術史的探索研究上”,“引出一些新路”,并預言自己的工藝美術研究將是流傳后世的“禮物”38;1969年末,沈從文被下放至湖北“五七干校”,其間身患重病,手邊無任何研究資料,卻也正是在極端的困境中對當代與歷史、自我與民眾的關系有了深刻體悟,寫下一首首面向后世讀者的文化史舊體詩。1973年,沈從文終于返回北京,面對協助謄抄書稿的年輕助手楊璐,卻不抱怨個人際遇,轉而鼓勵年輕人研習章草、精進書藝,他贈予楊璐的章草字片、書帖清單、面授的“草字訣”,更在40多年后成為楊璐等編纂《章草字匯》的依據39。

在沈從文的后半生,類似的“超越性”時刻并不罕見。在這個意義上,承載先民古老經驗、情感、智慧的古文字學之于沈從文,不僅是通往中國古典世界的知識路徑,還意味著一種超越的文化史觀,指引他以超越一時一地時代潮流和世俗功利的視野觀照中國文化。借由古文字專門知識與超越性視野,沈從文得以融會書法實踐、傳統工藝美術、舊體詩創作等中國本土文化的不同面向,抵達“聯接歷史溝通人我”的通達之境。

【注釋】

①參見張新穎:《中國當代文學中沈從文傳統的回響——〈活著〉、〈秦腔〉、〈天香〉和這個傳統的不同部分的對話》,《南方文壇》2011年第6期。

②參見翟業軍:《退后,遠一點,再遠一點!——從沈從文的“天眼”到侯孝賢的長鏡頭》,《文學評論》2020年第2期。

③參見劉媛:《沈從文與王澍:始于1980年代的中國現代經驗跨界對話》,《揚子江文學評論》2025年第3期。

④陳雪在《論沈從文20世紀40年代的歷史意識、泛文觀念與文學困境》(《文學評論》2024年第3期)中指出沈從文在20世紀40年代重新界定了文學、美術與自然三者的關系,發展出一種聯結書寫、器物與風景三者關系的“泛文”觀念。實際上,1949年后,沈從文的學術研究又以歷史替代自然,發展出一種跨越文學、美術與歷史的“泛文”觀念。

⑤31參見李青果:《讀書,收藏,“日知錄”和學人影響——論沈從文先生的學術養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⑥參見李霖燦散文《沈從文老師與我》,該文收入李霖燦文集《西湖雪山故人情》,繁體版由臺灣雄獅美術于1991年出版,簡體版由浙江大學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

⑦鄭文生平參見尹占華《于國學園地中辛勤耕耘的學者——西北師范大學鄭文教授學術事跡》,《甘肅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

⑧參見楊璐:《沈從文先生修改〈文字書法發展史〉》,載《沈從文研究》第1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

⑨沈從文:《芷江縣的熊公館》,載《沈從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292頁。

⑩1118沈從文:《學歷史的地方》,載《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355、355、356頁。

12沈從文:《關于西南漆器及其他》,載《沈從文全集》第27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23-24頁。

13沈從文:《致胡適》,載《沈從文全集》第18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107頁。

14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后的講義》,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第2頁。

15參見沈從文:《致王際真》,載《沈從文全集》第18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151頁。

16關于沈從文在20世紀書壇的地位參見周鴻鵬《二十世紀章草圖景略觀》,《中國書法》2023年第4期。

17參見劉媛:《構筑現代書法“邊城”:從沈從文書法實踐說起》,《美術觀察》2025年第7期。

19鄭振鐸在《哭佩弦》中提及1933年12位學者曾在梁宗岱家中討論“書法是否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的情形,參見鄭振鐸:《哭佩弦》,載《鄭振鐸全集》第2卷,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第600頁。

20參見朱光潛:《“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載《朱光潛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第23頁。

21沈從文于1937年、1948年先后發表兩篇題為《談寫字》的書法專論。兩篇文章在話題上具有延續性,分別以《談寫字(一)》《談寫字(二)》為題收入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沈從文全集》第31卷。

22沈從文:《談寫字(一)》,載《沈從文全集》第31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124頁。

23參見吳小如:《沈從文先生的章草》,《世紀》2003年第4期。

24方波:《二十世紀上半葉章草觀念之流變》,《中國書法》2023年第3期。

2535沈從文:《復馬國權》,載《沈從文全集》第22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459、425頁。

26沈從文:《敘章草進展》,載《沈從文全集》第31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136頁。

272829沈從文:《龍鳳藝術——龍鳳圖案的應用和發展》,載《沈從文全集》第31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5、6、6頁。

30沈從文:《“商山四皓”和“悠然見南山”》,載《沈從文全集》第30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328頁。

323334沈從文:《文字書法發展——社會影響和工藝、藝術相互關系試探》,載《沈從文全集》第15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373、390、393頁。

36沈從文:《橫石和九溪》,載《沈從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181-182頁。

37沈從文:《致張兆和》,載《沈從文全集》第19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312頁。

38沈從文:《致丁玲》,載《沈從文全集》第19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第52頁。

39參見楊璐、楊敔主編《章草字匯》,中國書店,2017,前言。

(劉媛,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沈從文的美術實踐與文學創作”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1FZWB0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日本a级免费| 男女男精品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乱子|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日韩av在线直播|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日韩国产 在线| 久久超级碰|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午夜三级在线|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91一级片|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区| 极品国产在线| 欧美色视频日本| 欧美精品xx|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一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日韩高清欧美|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狠狠综合久久|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婷婷六月色| 国产自在线拍| 91福利免费|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资源| 亚洲αv毛片| 91系列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亚洲手机在线|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亚洲无线观看|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在线国产毛片| 九九九国产|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色视频| 91亚洲视频下载|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丁香六月综合网|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伊人激情综合|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日本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