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兒童本位理念日益成為學前教育的重要價值導向。幼兒園游戲課程化作為一種以游戲為載體、以兒童發展為核心的教學形式,不僅回應了兒童身心發展的真實需求,更在實踐中探索出多樣化的教學路徑。
幼兒園游戲課程化到底是什么
游戲課程化作為當前幼兒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強調從兒童的游戲經驗出發,以游戲情境為媒介,將游戲與五大教學內容有機融合,使課程在游戲中自然生發,并在更高層次的游戲中重新建構,呈現為“游戲—課程—再游戲”的螺旋式上升路徑,突破了傳統“先有課程再有游戲”的設計模式。游戲不再是課程的附屬,而是課程的源點與動力。游戲內容由兒童自發生成,教師則在其中捕捉教育契機,植入適度的知識,使課程具有兒童生成性、過程開放性與目標整合性等特征,真正體現“游戲即課程”的理念。
“以兒童為中心”是游戲課程化實踐的理論基石。兒童本位理念認為,教學活動應立足兒童的興趣與發展需要,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單向傳遞者,而是兒童學習的合作者和促進者。在實施過程中,這一理念體現在課程內容來源于兒童的生活經驗與內在動機,課程進程根據兒童的發展節奏與表達方式進行動態調適。通過兒童主導、教師支持的方式,建構起基于“兒童邏輯”而非“成人邏輯”的學習體系。兒童的每一次興趣萌發、每一次行為嘗試,都是游戲課程推進的動力,尊重兒童的選擇、表達與探索,已成為課程設計的基本前提。
在游戲課程化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多維且復雜,既是資源的提供者,又是觀察者和記錄者,更是游戲走向課程的引導者。首先,教師應提供開放、富有挑戰性與探索性的游戲環境,激發兒童的探索熱情;其次,通過持續的游戲觀察,教師能夠識別兒童游戲中的發展“生長點”,如興趣高峰、困難卡點、社交互動等,進而精準嵌入教學內容。策略上,教師可運用“情境激發-提問引導-任務設定-評價反饋”的鏈條式方法,在不干擾兒童自主活動的基礎上,實現對認知、語言、社會性等領域目標的引導。只有在充分理解并尊重兒童主體性的前提下,教師的教學支持才會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幼兒園游戲課程化應該如何設計
幼兒園游戲課程化的關鍵,是教師能夠從兒童生活經驗與興趣中發現課程生長點。以國慶節期間幼兒觀看軍事題材影片為例,孩子們返園后頻頻討論影片中的“飛機”“坦克”“作戰”等,表現出高度關注與持久興趣。教師敏銳捕捉到這一興趣點,設計“野戰營”主題游戲區,復原軍事場景,設置涼亭、沙袋等道具,同時嵌入空間方位認知等教育內容,既能滿足幼兒的表達欲與游戲需求,又能達成教學目標。這種從“兒童經驗”中生發課程內容的方式,可以實現課程與兒童發展的同頻共振。
游戲不是無目的的自由活動,而是課程化的支點。在“野戰營”活動中,教師應循序漸進地引導,將原本無意識的空間行為轉化為有認知目標的學習過程。例如,教師借助涼亭等地標,引導幼兒識別空間關系,提出“涼亭在中間,沙袋在哪一側”“你能用手勢表示方向嗎”等問題,引發幼兒主動觀察與表達。進一步,教師可引導幼兒在以身體為中心的方位表達基礎上,嘗試將其轉化為符號箭頭并繪制作戰圖,實現空間方位概念的視覺符號化表達。
如何依托游戲課程化提升和拓展幼兒能力
以變促學:引導幼兒從單一視角走向多維度視角
游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兒童不斷參與、反思和嘗試中動態發展的。以“野戰營”游戲為例,在幼兒初步繪制紅方的進攻部署圖后,教師及時介入,引導幼兒從單一視角走向多維度視角,思考“藍方反攻”的策略。這一轉變,不僅是對原有游戲情節的反向推進,更是認知路徑的倒推訓練。
在該活動中,三個幼兒分別提出了不同的反攻策略:小耀提出在地道口埋炸藥包,小治主張從四面八方包抄敵人,小華則提出炸掉紅方指揮所。他們的想法雖略顯稚拙,卻各有思維亮點:小耀的策略體現了利用環境與設伏意識,小治的策略展示了多點包圍的思維,小華的策略更顯逆向突破的創新能力。多樣的戰術思維,體現了游戲中方位知識的反向運用,空間認知從被動感知逐步轉向主動分析,兒童的空間思維、邏輯建構及想象能力可以得到深度拓展。
以評促轉:將知識目標內化為實際能力
游戲課程化的價值不僅體現在過程中“玩得精彩”,更重要的是如何將知識內化為能力。在“野戰營”游戲中,方位詞的掌握、路線的設計、圖示的表達,三者缺一不可。教師可以在游戲后組織集體復盤,讓幼兒回顧“我們是如何設計路線圖的”“你是怎樣判斷方位的”“你畫圖時想到了哪些細節”等問題,促進幼兒對空間方位認知知識進行回顧、歸納與遷移。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方位認知知識進一步遷移至幼兒園實際空間。以“尋寶任務”游戲為例,教師提前在校園各處藏匿“寶物”,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標志物、判斷相對位置、依據圖示尋寶。通過任務式學習,原本抽象的方位知識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
基于兒童視角,動態調整游戲目標與路徑
游戲的持續性不意味著簡單重復,而是借助兒童已有經驗進行遞進式再設計。例如,將已有游戲場景轉化為“故事創編”“劇場演出”或“任務挑戰”,激發幼兒將空間概念、策略思維和團隊合作運用于更復雜的游戲中,形成知識、能力與情感的多維交匯。
游戲課程化不僅是教學形式的改變,更是教育理念的回歸。以幼兒本位為核心,以興趣為驅動,以能力發展為目標,教師應成為激發幼兒潛能的設計者與引路人。在真實游戲情境中,幼兒獲得了學習、體驗與成長的綜合發展,游戲也由此成為連接童心與課程的橋梁。未來的幼兒園教育,應繼續深化“游戲即課程”的實踐探索,為幼兒創造一個既富有挑戰性又充滿快樂的成長空間。
(作者單位:山東省巨野縣人民路第一幼兒園)
【編輯:陳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