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時,家長的說話方式和內(nèi)容恰似孩子思維發(fā)展的土壤。孩子將來認知層次的高低、學習成績的好壞,很多時候并非由天賦或智商決定,而是取決于日常親子對話的質(zhì)量
家長回應孩子時使用的詞匯、提問方式、評價態(tài)度,都會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腳手架
小松從小喜歡畫畫,家里的墻壁、窗簾、餐桌、雜志封面都被他涂得五顏六色。我從不限制,還大大方方地供應他顏料、畫筆和紙張。我和丈夫一致認為,家里隨處可見的幼童涂鴉很有趣,一點都不難看。
一天,我剛下班到家,4歲的小松就跑過來,興致勃勃地拉我去陽臺,看他畫在窗戶上的一幅杰作:歪歪扭扭的太陽散發(fā)著藍色光芒,綠色的云朵下,長著三個翅膀的小狗正在追逐彩虹。此時,如果我脫口而出“太陽的光芒怎么會是藍色的”“小狗哪能有三個翅膀”,或許就會扼殺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我定定神,蹲下來,急不可待地說:“這畫里一定有故事,快說給媽媽聽。”
小松被我鼓勵,興奮起來,手舞足蹈地講述他幻想出的故事。我不停地點頭,不時張大嘴巴驚呼,最后,我用贊賞的語氣柔聲重復:“原來這是外星世界的魔法小狗啊,難怪跟地球上的小狗不一樣!外星世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很好,所以連云朵也是綠色的!”
我這樣回應小松或許在別的家長看來是不負責任,畢竟他畫得亂七八糟,一點邏輯性都沒有,但這樣回應無疑是正確的,用成年人的邏輯限制孩子的思維才是不負責任。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3~6歲是語言思維快速發(fā)展的關鍵期。家長回應孩子時使用的詞匯、提問方式、評價態(tài)度,都會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腳手架。
當我用“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趣的地方”“為什么會這樣呢”等開放式提問代替簡單的肯定或否定時,小松就學會主動觀察、積極思考。比如,他會指著夜空中的月亮問:“媽媽,為什么月亮有時候像小船,有時候變成圓盤子?”這種探索欲的培養(yǎng),正是建立在早期語言互動的良性循環(huán)之上。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從日常對話入手,用正確的方式、豐富的語言與孩子對話。比如,要多用描述性語言,不要說“你畫得真棒”,而要具體指出“你用了漸變色,海浪看起來特別有動感”;要盡可能地引入因果關系,尤其在解釋行為規(guī)則時要說明原因,“不能在馬路上奔跑,因為車輛行駛速度很快,奔跑容易發(fā)生危險”等;還要鼓勵假設思維,“如果小狗長出翅膀,它會做什么”,這類問題能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
如果家長頻繁使用命令式語言,孩子就會逐漸形成被動執(zhí)行的思維慣性。這種慣性不僅削弱孩子的自主決策能力,還可能導致兩種極端:要么變得唯唯諾諾,缺乏主見,要么產(chǎn)生逆反心理,故意與家長對抗
小松上小學后,我一度陷入焦慮。為了趕時間送他上學,我每天早晨催他起床、吃飯,晚上為了讓他10點鐘上床,又要催他寫作業(yè)、洗漱,“快點”“別磨蹭”“現(xiàn)在就去!立刻馬上”這類命令式語言成了我的口頭禪。
一天晚上,我給小松睡前一吻時,他小聲乞求:“媽媽,你能不能不要總是命令我?我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我心頭一震,意識到自己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超限效應”,意思是說,過度的命令和要求會引發(fā)被命令者的抵觸心理。如果家長頻繁使用命令式語言,孩子就會逐漸形成被動執(zhí)行的思維慣性。這種慣性不僅削弱孩子的自主決策能力,還可能導致兩種極端:要么變得唯唯諾諾,缺乏主見,要么產(chǎn)生逆反心理,故意與家長對抗。
日常咨詢工作中,我見過許多此類案例:家長長期使用“必須”“不準”等強勢語言,孩子表面順從,內(nèi)心卻逐漸封閉,不愿主動表達想法。他們習慣等待指令,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甚至在面對選擇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畏縮。
意識到自己的疏忽后,我馬上改變與小松的溝通方式:把“快去寫作業(yè)”變成“你打算先寫數(shù)學還是語文”,這是將命令式變成選擇式;不說“立刻去洗漱”,而是說“如果現(xiàn)在去洗漱,等會兒就能從容吃早餐了”,這是用建議代替強制;我和小松共同制定家庭規(guī)則,每天按時間表作息,這是賦予他責任感。
實踐證明,這種改變效果顯著。現(xiàn)在,小松很愿意與我溝通,遇到問題總是先想辦法,然后詢問我的意見。這說明他感覺到了自由表達的快樂,而且主動思考,獨立意識很強。我認為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xiàn)。
啟發(fā)式對話的核心在于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提問激發(fā)孩子思考,幫助孩子構(gòu)建“觀察-分析-推理”的思維框架
小松上小學四年級的一天,放學后悶悶不樂。我問他發(fā)生了什么事,他說因為值日的事和同學發(fā)生了矛盾,他一怒之下說了“絕交”的狠話。
如果按照以往的習慣,我會直接告訴他解決辦法:“明天你應該主動道歉。”“下次別這么得理不饒人。”但這次我改用啟發(fā)式提問:“你確定他是故意偷懶嗎”“你覺得他為什么要偷懶?”“你覺得有哪些方法能讓你們言歸于好?”
小松心里有氣,閉嘴不答。我沒有給出答案,起身去洗水果。他需要時間來理清思路、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我端來水果的時候,小松情緒好多了,平靜地提出解決方案:“明天,我先向他解釋當時為什么生氣,然后請他原諒我態(tài)度不好。”
小松的解決方案是否奏效我不得而知,他能獨立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已經(jīng)讓我滿意。
啟發(fā)式對話的核心在于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提問激發(fā)孩子思考。當家長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覺得為什么會這樣”“還有其他可能性嗎”時,實際上是在幫助孩子構(gòu)建“觀察-分析-推理”的思維框架。這種思維訓練,比單純的知識傳授更能增強孩子的思維能力。
家長想用啟發(fā)式對話訓練孩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少一些批評,多問一些開放式問題
比如,孩子做事磨蹭時,不要責備他:“你怎么又這么慢!”可以問:“你覺得今天什么地方比較困難?有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2.鼓勵孩子表達疑問
當孩子對你的決定有不同意見時,不要直接否定,可以耐心聽完,再問他:“你為什么會這樣想?我們一起分析一下怎么樣?”
3.日常聊天加入更抽象的詞匯
孩子10歲以后,和他討論問題時,可以多使用“原因”“結(jié)果”“邏輯”“策略”這些詞。孩子聽得多了,自然更容易理解和用上這些概念,從而增強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家長們切記,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在為孩子的思維世界添磚加瓦。語言的力量不在于表達的技巧,而在于背后傳遞的思維方式。當我們用豐富的語言滋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用平等的對話代替權威式命令,用啟發(fā)式提問引導孩子獨立思考時,就是在為他們鋪設通往智慧的道路。
【編輯:陳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