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翻看兒子和同學的聊天記錄,越看越震驚—
面對媽媽的質疑,他沒有過多解釋,只是不斷搖頭:“媽媽,不是你想的那樣,真的不是!”
高女士如約來到我的心理咨詢室,開口就說:“老師,這些天我都愁死了,總覺得兒子的性取向有問題。要真是那樣,以后我們家可就無后了啊!”說完,眼淚掉了下來。
我安撫她:“家長總愛把事情往最壞的方面想。你說說具體情況,看我能不能幫你。”
高女士定了定情緒,說兒子小宇之前一直乖巧懂事、成績優異,讓她非常省心。升入初中后,小宇和她依然關系融洽,每天睡前都會和媽媽分享學校趣事。看著兒子帥氣的臉,高女士很欣慰,覺得兒子成績優異、體貼父母,簡直是一個完美的孩子。
可今年5月初,高女士偶然發現兒子并沒有她想的那么完美。
那天全家出去游玩,出了不少汗,回家后小宇去洗澡,洗澡前他將手機放在客廳的餐桌上。高女士坐在餐桌旁擇菜,突然兒子的手機亮了,她瞥了一眼,愣住了:是一個陌生頭像發來的消息,稱呼小宇 “寶寶”。
這個親昵的稱呼讓高女士產生了好奇。小宇的手機是高女士以前用的,她的指紋能解鎖手機,于是她拿起手機查看。
原來,發消息的是兒子的一位男同學。高女士的手指迅速下滑,翻看兒子和對方的聊天記錄,越看越震驚—兒子和男同學互稱“寶寶”,聊的內容也很親密。高女士趕緊將手機放回餐桌,大腦一片空白。她從未想過,乖巧的兒子居然會這樣。
等小宇洗完澡,高女士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和兒子聊一聊。
高女士把兒子喊到客廳,指著手機說:“剛才你的手機來了一條消息,我看了。”隨后,她質問兒子,和男同學互稱“寶寶”是不是在談戀愛,又問兒子是不是同性戀。
得知媽媽沒有得到允許就看了自己的手機,小宇氣得大哭。面對媽媽的質疑,他沒有過多解釋,只是不斷搖頭:“媽媽,不是你想的那樣,真的不是!”
看到兒子情緒崩潰、全盤否定,高女士既心疼又困惑,她不知如何安慰兒子,也不知如何解決此事。
隨后幾天,家里的氣氛格外壓抑。小宇不再像往常一樣和高女士分享學校里的趣事,也很少主動和媽媽說話,有什么事都找爸爸。高女士嘗試和兒子交流,可兒子總是回避,實在回避不了,就敷衍幾句。高女士很無奈,卻也沒敢多問,怕和兒子的關系鬧得更僵。
幾天后,小宇主動對高女士說,自己已經不和那個男同學聊天了。高女士點點頭,心想這事過去就算了。為尊重兒子的隱私,她沒有再看兒子的手機,也沒有對老公說起,只是叮囑兒子要好好學習。
日子一天天過去,本以為這事翻篇了,可上周高女士鬼使神差地又想起來,心里忐忑不安。趁兒子洗澡,她再次打開兒子的手機,結果一看,心涼了半截:兒子和那個男同學還在聊,且和之前一樣親密。兒子的承諾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
這次,高女士真慌了—既不敢貿然找兒子談,怕傷害兒子的自尊心,又擔心自己處理不好,傷害母子感情。但是這個問題一天不解決,高女士說自己一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于是向我求助。
兩個初一男生互稱“寶寶”,可能是一種友好的稱呼,是他們小群體的一種社交方式,并不必然指向戀愛關系
聽完講述,我對高女士說:“同為家長,我很理解你對青春期兒子的擔憂,但請先平復心情。小宇上初一,正處于自我認知和情感探索的關鍵期,此時家長引導孩子,要更有耐心,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隨后,我從幾個角度進行了分析。
一、互稱“寶寶”或許是小群體的一種社交方式,家長不必驚慌。
現在出門吃飯,服務員見女的就叫“美女”,見男的就叫“帥哥”。“美女”真美嗎?“帥哥”真帥嗎?未必,只是稱呼而已。兩個初一男生互稱“寶寶”,可能也是這樣,是一種友好的稱呼,是他們小群體的一種社交方式,并不必然指向戀愛關系。
至于聊天內容有越界之處,對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好玩、好奇大于事情的本質。所以,家長最好對此保持“好奇而不審判,引導而不控制”的態度,讓孩子覺得無論發生什么,家永遠是溫馨的港灣,家長永遠是他堅強的后盾。青春期孩子的有些問題需要時間來告訴你答案,此時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長的耐心和信任。
二、青春期情感本就多元模糊,家長不要急于給孩子定性。
青春期的情感探索≠確定性取向。心理學研究表明,多數人的性取向需要經歷漫長的探索期,而到了青春期,體內激素的變化會讓孩子對親密關系產生強烈的好奇。他們會通過模仿、嘗試用親密稱呼如“寶寶”來表達情感依賴,而不是明確地表達性取向。此時,孩子內心更渴望的是被關注和被接納。
調查顯示,青少年階段的同性吸引很多是暫時的:約80%有過同性吸引體驗的青少年,成年后會認同自己為異性戀,而內向的孩子更容易在同性中尋找情感共鳴。
據高女士介紹,小宇的性格偏內向、人緣好,而這類孩子往往更擅長通過深度交流,與他人建立情感連接。對他而言,同性朋友間的親密互動如傾訴心事、分享秘密等,是更安全的情緒出口,但未必涉及戀愛。
三、用“支持性陪伴”替代“干預式糾正”。
家長未經允許查看孩子的手機,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感覺自己不被信任。家長可以嘗試用行動傳遞信任,比如,高女士可以對兒子說:“媽媽相信你能處理好與同學的關系。如果你需要媽媽幫忙,隨時說。”
另外,家長和孩子溝通時,不要預設立場,不要問孩子“是不是喜歡對方”“是不是在戀愛”等問題,因為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從而讓孩子采取回避的態度。家長可以詢問孩子的感受,比如,問孩子:“和他聊天,你開心嗎?”“他身上有哪些優點,讓你想和他做朋友?”等。
四、調整心態,放下培養完美孩子的執念。
高女士說她以前覺得兒子很完美,如今大失所望。我建議她調整心態,因為如果她有培養完美孩子的執念,就會對兒子偏離她預期的行為特別敏感。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哪怕成年人。成長,就是不斷打破固有形象的一個過程,高女士必須放下培養完美孩子的執念,告訴自己:無論以后如何,兒子都是有價值的。
“是啊,阿姨,‘寶子’是現在學生之間的流行叫法,關系好的,還可以叫‘寶寶’。”—— 原來是自己多疑了
高女士表示,她對我的分析很認可,但眼下她最著急的是如何與兒子重建信任和如何引導兒子的性取向趨于正常。
我告訴焦慮的高女士:“你想和孩子重建信任,要先反思你沒有得到允許就查看孩子手機的行為。你不要預設立場,不要從孩子有問題的視角看待孩子,這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尊重,隱私被侵犯,必然傷害母子感情。你想重新贏得孩子的信任,就要真誠地向他道歉,消除他的對抗心理,然后再向孩子表達關心而不是批評他。你可以用溫和的語氣開啟對話:‘之前,媽媽沒有得到允許就看你的手機是媽媽不對,以后媽媽不會這樣做了。不過,媽媽很擔心你是不是遇到了困擾。’”
至于性取向,我建議高女士和兒子分享與此有關的新聞、書籍或影視劇,讓兒子對同性友情的邊界有清晰的認識,然后自然地和兒子討論“什么是真正的喜歡”“友情和愛情的區別”,讓孩子在思考中自我澄清。
初中生學業緊張、社交圈狹窄,容易對身邊的同學產生情感依賴。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參與社會活動、社團活動,或讓他參加假期夏令營,有認識更多同齡伙伴的機會。這樣,孩子就不會將情感寄托在身邊同學的身上。
同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與同性、異性的互動模式。如果他和其他朋友也能建立起親密感,那他只是社交風格細膩;如果他僅對某個人特別依賴,家長要進一步觀察孩子對此人的情感是否具有排他性、占有欲等戀愛特征。
我建議高女士,回家后找機會認真地和孩子談一次,摸清情況,有的放矢。
臨走,高女士與我約定跟蹤服務。
此后,高女士不斷給我發來消息。我從中得知,咨詢后的首個周日,她帶兒子去看了電影,然后一起吃了牛排。吃飯時,高女士就偷看手機一事向兒子道歉,并表示以后不會再這么做,會尊重他的隱私。高女士還把自己上大學時,和同宿舍姐妹的友情講給兒子聽,幫他區分友情、愛情的不同。
看過電影、吃過飯后,高女士明顯感覺兒子的情緒好了不少,更愿意跟她說話。
六月中旬,和小宇互稱“寶寶”的男同學過生日,家長在烤肉店辦生日派對,邀請班里好幾個同學參加,其中就有小宇。
小宇把這個消息告訴高女士。高女士覺得這是觀察兒子和同性、異性互動的好機會,便說自己也想去,并承諾給過生日的男同學買禮物。小宇征求男同學的意見,男同學爽快地答應了。
生日派對如期舉行,高女士買好禮物,和小宇一起去了。派對上的幾個女孩活潑大方,她們都喊對方“寶子”。高女士心頭一震,問她們平時都這么叫嗎?一個女孩回應:“是啊,阿姨,‘寶子’是現在學生之間的流行叫法,關系好的,還可以叫‘寶寶’。”
聽到這些,高女士的心結一下子解開,開玩笑說:“那我就叫你們‘寶子’!”幾個孩子都笑著答應“好啊、好啊”。派對上,孩子們打鬧逗趣,親熱又自然。高女士徹底釋然,借口有事提前走了,因為她覺得自己走后孩子們會玩得更加盡興。
出門后,高女士給我打來電話,說自己虛驚一場。
我告訴高女士,雖然是虛驚一場,卻也是一次難得的了解孩子的機會,以后她要學會用更開放的心態陪伴孩子。
"""""""""""""""""""""""""""""""""""""""""""【編輯: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