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抑郁、頹廢、厭世……家長得知孩子出現心理危機時,往往心急如焚、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施救,陪伴、呵護、減壓、激勵都無濟于事。心理學博士蔣夢獨辟蹊徑,用志愿服務治愈了無數孩子。
高中女生小藍被班主任稱為“建校以來最聰明的學生”,考試成績穩居年級第一,卻有嚴重的抑郁傾向,成績稍有下降就會引起她強烈的自我否定。因學習壓力過大,她每晚都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夢里全是“沒答完的壓軸題”。
得知小藍有抑郁傾向,老師、家長立刻進入緊急減壓模式,小心翼翼地關心她,唯恐學習壓力過大,還苦口婆心地勸她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但詭異的是,小藍的狀態反而更糟。她拒絕去學校,把自己鎖在房間里反復收拾書架上的書,一收拾就是好幾個小時。
蔣夢帶小藍參與志愿服務,幫社區養老院整理圖書室。小藍安靜地工作三個小時,用廢報紙做成彩色收納盒。老人笑著拍拍她的手:“丫頭,你真能干,比我孫女還有耐心。”那天回家后,小藍第一次主動和媽媽說話:“媽,我想把我的舊輔導書整理一下,送給山區的孩子。”媽媽驚喜地發現,女兒往日暗淡的眼里似乎有了光彩。
蔣夢帶孩子們參與志愿服務,其實是在幫他們搭建多元價值坐標系。就像帶孩子走進一片森林,讓他們知道除了高大的樹木,每一株小草、每一朵野花也都有自己的價值。她常對家長說:“與其幫孩子遮風擋雨,不如教他們自己撐傘。更好的辦法是,讓他們成為為別人撐傘的人。”
大一學生小林有厭世傾向,一再表示“活著沒意思”。蔣夢交給他一個筆記本:“從今天起,每天記錄一件你對別人做的好事,就像存錢,把好情緒存進‘情緒銀行 ’。”小林不以為然,勉強敷衍。第三周,他寫了一件讓人感動的事:“參與社區義教時,我感覺有個小男孩被冷落了,就假裝問他數學題,陪他坐了一會兒。”三個月后,小林的筆記本上記了135條善事。更意外的是,他主動申請成為“情緒銀行”項目的志愿者。
蔣夢這樣解釋“情緒銀行”的運作原理:孩子習慣性記錄自己的善意行為時,大腦會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人,這種心理暗示會慢慢改變他們看待自己的方式。
蔣夢發起的“書信結對”活動更神奇。珠海女孩小雨與遵義女孩小芳通信,不知不覺成了對方的“生活觀察員”,不僅增長了見識,還對自己的生活有了全新的看法。小雨的媽媽說:“孩子以前總抱怨作業多,現在卻說,跟小芳比,自己能坐在有空調的教室里學習太幸福了。”
從2014年起至今,蔣夢先后帶領2萬多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見證了志愿服務如何像一把鑰匙,為那些被學業壓力困擾的孩子打開內心的枷鎖。她說:“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待點燃的火炬,而志愿服務就是那束能照亮心靈的光—當孩子們用雙手溫暖他人時,掌心的溫度終會回流,溫暖自己的生命。”
讀者朋友,如果您想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心理能量,不妨從今天開始,從小事做起,帶孩子給小區的流浪貓放一碗水,陪孩子把零花錢捐給更需要的人,把自己用不上的圖書捐贈給他人……當您看到孩子眼里閃爍的光芒時,一定會明白“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意。
詳細報道見本刊第32頁
【編輯: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