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癥醫(yī)學病房的電子門后,每一臺閃爍的儀器都在“訴說”著生命的故事。這里的護士不僅要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還要守護患者心底的牽掛,用監(jiān)護儀的“示波”和移動通信的“電波”架起“生命之橋”。
45歲的張叔剛到監(jiān)護室時,外套被血液浸透。后來,他的愛人在翻看張叔的外套時,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支簽字筆和一張皺巴巴的便簽,上面記錄著他的兒子小杰所在中學的月考時間表。
監(jiān)護儀上上下起伏的示波“告訴”我們患者體征平穩(wěn),這是張叔車禍后第3次闖過鬼門關(guān)了,拔除氣管插管后,他沙啞著聲音,反復念叨一句話:“小杰……月考……不能耽誤……”這位因多發(fā)性骨折躺在重癥醫(yī)學病房的父親,緊攥著護士的手,眼角不斷流出淚水,歸家的渴望異常強烈。
“張叔早上好,我知道您惦記著小杰,這樣好不好,每天下午3點,我讓小杰通過科室的微信視頻跟您通話,您也看看他,為他即將到來的月考加油鼓勁。”張叔聽完,驚喜地點了點頭。
下午3點,第一通視頻電話準時接通。屏幕里,小杰正舉著月考復習資料。看到這一幕,張叔嘴角漾開了一絲笑意。為了讓張叔安心度過康復期,我們根據(jù)小杰的學習時間,靈活制訂了探視安排。當小杰坐在床邊,握著父親那插著留置針的手時,監(jiān)護儀上的心率穩(wěn)定在73次/分,張叔經(jīng)常緊鎖的眉宇也漸漸舒展開來。
一個月后的某個下午,陽光斜斜地穿過監(jiān)護室走廊的玻璃窗,灑落在地面上。小杰推著輪椅上的父親,再次走進這個充滿消毒水味的空間。輪椅的橡膠輪與地膠摩擦,發(fā)出“沙沙”聲。
張叔的手輕輕撫過9床的護欄。“這就是您昏迷時躺了3天3夜的監(jiān)護床。”護士長輕聲地介紹,指向床頭的監(jiān)護儀,“當時您的心率就像過山車,這臺機器的報警聲就沒停過。”張叔仰頭望著懸掛的輸液架,眼眶突然紅了……
在醫(yī)生辦公室,主治醫(yī)師調(diào)出當時的影像,當看到自己破碎的脛骨,以及三維重建后的圖像時,張叔倒吸一口冷氣:“我這把老骨頭,真是辛苦你們一塊塊拼回來,是你們的治療,讓我有了活下去的可能。”小杰凝視著屏幕上錯綜復雜的骨折線,才真正明白父親經(jīng)歷了怎樣的磨難,闖過了多大的難關(guān),淚水瞬間模糊了雙眼。
“您能堅持下來真的很了不起!”醫(yī)生溫和地說,“小杰的呼喚也給了您堅持的力量,支撐您順利渡過了難關(guān)。我們?yōu)槟湍膬鹤狱c贊!”
“原來當護士不僅要會打針配藥,還要當‘心靈接線員’啊!”新入職的年輕護士在交班時感慨道。
重癥醫(yī)學病房,是守護生命的底線,這里擁有高精尖的醫(yī)療技術(shù)和設(shè)備,為患者筑起生命的最后屏障。然而,我們也深知,身處其中的患者,承受著巨大的心理重負——對家人的牽掛、對病痛的恐懼、對未來的擔憂……因此,作為患者的守護者,我時刻思考:如何才能撫慰他們的心靈,給予他們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
在病床旁,我堅持向患者解釋每一步操作,告知接下來的治療計劃。當看到他們每一次點頭、每一次眨眼時,我都會告訴他們:“我知道您在想什么,我們一起加油!”
對家人的牽掛是患者心中最深的羈絆。在重癥醫(yī)學病房,我見證過太多這樣的故事:妻子在手機另一端跳起丈夫最愛看的廣場舞;女兒每天錄制10分鐘的家庭瑣事視頻;母親堅持直播為兒子做他愛吃的菜肴……這些舉動正是敘事護理賦予我們的實踐智慧——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用傾聽編織希望,用共情點燃生機。我們深知,真正治愈人心的,從來不是冰冷的儀器,而是那份被看見、被理解的溫暖。
(編輯" " 黃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