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陽雜記》有這樣一個故事:明代有位舉子鄉試得中,喜極發狂,笑得停不下來,求高郵神醫袁體庵診治。袁體庵一見這位舉子,大驚道:“您的病沒有希望了,我看您還有十來天時間,趕緊回家吧,不要再浪費時間、浪費錢財了。不過,您路過鎮江的時候,可以請何醫生復診一下。”說著寫了一封便函交給他,讓他帶給何醫生。
那人非常悲觀,一路惶恐來到鎮江,突然感到病好了。他將袁體庵醫生的信交給何醫生,何醫生笑了,說:“你自己看看吧?!蹦侨私舆^信一看,只見上面寫道:“此公喜極而狂,喜則心竅開張而不可復合,非藥石之所能治也。故動以??嘀?,懼之以死,令其憂愁抑郁,則心竅閉,到鎮江當已愈矣。”
古人治療“心”病確實有一套。他們不用靈丹,也不需妙藥,最多只是用一點道具,三言兩語就把“心”病搞定。真是應了《黃帝內經》上的那句話,治病“必先治神”。中醫早就說過,善醫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再則醫其未病?!靶摹辈「侨绱?,只有把“心”治好了,才能“藥”到病除,身心痊愈。
把握病機,洞知病源,用情志相勝之療法,不用一藥一方,就能達到調養形神,祛病療疾之目的,這是很多著名醫家治“心”病的絕招。他們的妙藥不在藥架上,不在藥箱里,都在他們的智慧里。
所以有人說:“行寬心和是一藥,心靜意定是一藥,憤恨自制是一藥,解散思慮是一藥,恬淡寬舒是一藥?!?/p>
(摘自《意林》,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