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顯侖" 主任醫師,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浙江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委員,浙江省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腸內營養通路學組委員,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專業委員會委員,臺州市醫學會消化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消化內鏡分會副主任委員,臺州市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委員。
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消化道不適,可能是飽餐一頓后的胃脹,可能是壓力大時的食欲不振,又可能是吃了不清潔食物后的腹痛,由此可見消化道癥狀大多是“吃”導致的。偶爾一次的不適,或輕微的不適,就醫問藥大可不必,藥物對消化道多有刺激性。養胃之法莫過于食養,“吃出來”的癥狀完全可以再通過“吃”緩解。
【典型表現】“燒心”和反酸——胸骨后有燒灼感,同時口腔感到酸味或苦味,部分患者伴有吞咽時疼痛、咽喉異物感,嚴重時可能出現夜間嗆咳。
【常見原因】食管下括約肌松弛,胃酸就會頻繁逆流至食管。飲食過飽、吃過多高脂肪食物、睡前2小時內進食,會增加胃內壓力,促使胃酸反流。長期吸煙、飲酒會損傷食管黏膜,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加重反流癥狀。
【食療方】小米南瓜蒸百合(小米50克、南瓜200克、干百合15克、冰糖少許)
【做法】小米淘洗干凈,可浸泡30分鐘,南瓜去皮切塊,干百合泡發。將小米鋪在碗底,上面擺放南瓜塊和泡發的百合,撒少許冰糖。蒸鍋內加水,將蒸碗放入,大火蒸45分鐘,至小米軟爛、南瓜用筷子能輕松戳透即可。

【典型表現】進食后上腹部飽脹、早飽感(進食少量食物即感覺胃部脹滿,不能繼續進食)、食欲不振,還可能伴有噯氣、惡心、嘔吐等。
【常見原因】進食過多油膩、難消化的食物,常出現此癥狀。長期不吃早餐、晚餐過飽或深夜進食,都會打亂胃腸的正常消化節律。隨著年齡增長,或長期缺乏運動,胃腸蠕動功能減弱,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延長,無法及時排空,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長期處于緊張、焦慮、抑郁狀態,會干擾神經系統對胃腸道功能的調節,抑制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從而導致消化不良。
【食療方】山藥蓮子粥(山藥100克、蓮子30克、薏苡仁30克、大棗5顆、大米100克)
【做法】將蓮子提前用清水浸泡2—3小時,去除蓮子心(可保留,但脾胃虛寒者建議去心)。山藥去皮洗凈,切成小塊。薏苡仁、大米淘洗干凈。大棗去核備用。把所有食材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慢燉約1小時,至粥變得濃稠、食材軟爛即可。
【典型表現】明顯感覺腹部脹滿、膨隆,嚴重時甚至有脹痛感,有時伴有頻繁矢氣。
【常見原因】食用過多產氣食物是常見原因,豆類、洋蔥、薯類等食物在腸道內被細菌分解發酵,會產生大量氣體。胃腸蠕動緩慢也會引起腹脹,當胃腸動力不足時,氣體和食物在腸道內推進速度減慢,就會積聚產生脹滿感。長期使用抗生素、飲食不均衡、腸道感染等,可能破壞腸道內菌群的平衡,使產氣細菌增多,進而導致腹脹。
【食療方】陳皮蘿卜湯(陳皮10克、白蘿卜1根)
【做法】提前用清水浸泡干陳皮10—15分鐘,使其變軟。白蘿卜洗凈,去皮后切成大小均勻的塊狀。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放入陳皮和白蘿卜塊,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燉煮20—30分鐘,根據個人口味加入少許鹽調味,至白蘿卜軟爛,湯汁濃郁即可,趁熱飲用。
【典型表現】胃痛的感覺復雜多樣,可能是隱隱作痛,也可能是刺痛、脹痛或絞痛,疼痛部位多集中在上腹部。不同類型的胃痛,原因各不相同。
【常見原因】胃炎是胃痛的常見病因之一,無論是急性胃炎還是慢性胃炎,胃黏膜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炎癥刺激神經末梢,就會產生疼痛感。胃潰瘍引起的胃痛具有一定規律性,多在進食后一段時間出現,這是因為進食后胃酸分泌增加,刺激受損的胃黏膜。胃痙攣是胃部肌肉突然強烈收縮,疼痛往往較劇烈,多由飲食過冷、過熱、精神緊張或胃部受到外界刺激引起。
【食療方】胡椒豬肚湯(豬肚1個、白胡椒15—20克)
【做法】先將豬肚翻面,用面粉或食鹽反復搓洗,去除內壁的黏液和雜質,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將豬肚放入開水中焯水3—5分鐘,撈出后刮去表面的白色膜狀物,再次沖洗干凈。把白胡椒洗凈,稍微打碎,裝入豬肚內,用棉線將豬肚開口處扎緊。將處理好的豬肚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后撇去浮沫,轉小火慢燉2—3小時至豬肚軟爛,最后加鹽調味即可。
藥膳為我們改善消化道不適提供了便利且美味的選擇,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樣重要,規律飲食、適當運動、保持心情舒暢等都是守護消化道健康的方式。
(編輯" " 董" " 玲" "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