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的時節,不少人卻總感覺困倦乏力、提不起精神,這是秋乏的典型表現。長期處于這種狀態,會影響我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有什么簡單有效緩解秋乏的方法呢?穴位按摩安全又便捷。
秋乏并非身體偷懶,而是人體對季節變化的自然生理反應。在炎熱的夏天,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增加,身體處于過度消耗狀態。到了秋天,氣候涼爽宜人,出汗減少,人體進入周期性調整階段,水鹽代謝逐漸恢復平衡,消化功能逐漸恢復常態,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得以緩解。同時,隨著天氣轉涼,日照縮短,夜間容易入睡,且睡眠較沉,醒來后可能仍覺倦乏,還想再睡,這就是產生秋乏的原因。
氣血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夏季耗傷氣津后,人體處于“虧虛”狀態,因此緩解秋乏先補充“燃料”。
1.氣海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下1.5寸處。
【功效】屬于任脈,是人體元氣匯聚之處,具有益氣助陽的強大功效,可促進腸胃蠕動,增強體力,緩解疲勞,對氣虛導致的身體乏力、精神不振等秋乏癥狀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操作】按摩時可仰臥在床上,放松全身,用中指指腹沿順時針方向輕揉5—10分鐘,每天1—2次。
2.血海穴

【定位】在膝蓋上方,髕骨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簡便取穴:坐位,腿用力繃直,膝蓋內上方出現凹陷,凹陷處上方肌肉隆起的最高點。)
【功效】屬于足太陰脾經,是人體養血活血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引血歸經的作用。秋乏時,人體氣血運行相對緩慢,通過按摩血海穴,可以改善氣血運行狀態,使氣血通暢、精力充沛,有效緩解氣血不足或不暢引起的秋乏癥狀。
【操作】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在血海穴上,稍微用力,以穴位處產生明顯酸脹感為度,然后順時針方向進行按揉,每次按摩5—10分鐘,每天1—2次。女性經期不宜按摩。
腦為元神之府,支配人體精神和肢體活動,緩解秋乏還需促進大腦的功能,以提振精神。
1.百會穴

【定位】位于頭頂,兩耳尖(折耳)連線與頭正中線的交點處。
【功效】屬于督脈,是人體諸陽經的交會處。陽氣主動,按摩百會穴能益氣升陽、開竅醒腦,從而提升精神狀態,增強大腦功能,改善秋乏導致的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困倦嗜睡等癥狀,此外,對失眠、頭痛等也有一定緩解作用。
【操作】食指中指并攏,用指腹按壓在百會穴上,稍微用力,有酸脹感即可,然后以百會穴為中心,進行環形按摩,范圍不局限于穴位一個點,每次按摩3—5分鐘。
2.太陽穴

【定位】在目外眥與眉梢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左右各一。(簡便取穴:做咀嚼動作,感覺目外眥外側有肌肉在運動處。)
【功效】屬于經外奇穴。按摩此處可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緩解緊張和疼痛,起到提神醒腦、緩解頭痛的作用,對秋乏引起的頭暈腦脹、精神萎靡等癥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還能改善睡眠質量,緩解眼部疲勞。
【操作】用雙手拇指分別按壓雙側太陽穴,以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揉約1分鐘,力度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重復3—5次。
3. 風池穴

【定位】在頸后,枕骨下兩側凹陷處,左右各一。
【功效】屬于足少陽膽經。大腦主要由頸后的椎動脈和頸內動脈供血,而風池穴正處于“關口”,刺激風池穴就是“開閘放水”,具有改善頭部氣血供應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秋乏引起的頭部不適、頸部僵硬、精神倦怠等癥狀,對感冒、頭痛、眩暈等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操作】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按壓兩側風池穴,其余四指自然放在頭部兩側,拇指由輕到重逐漸用力按揉穴位,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3—5分鐘。
雖然秋乏是常見現象,但如果癥狀嚴重或持續不緩解,甚至伴有其他不適,如發熱、咳嗽、心慌、氣短等,應及時就醫,查明原因,進行針對性治療。
(注:圖片由AI生成)(編輯" "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