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恢宏的閱兵,聲震寰宇,也點(diǎn)燃了每個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這是無數(shù)古圣先賢負(fù)重前行帶來的盛世榮光。“茍利社稷,死生以之”“茍利國家,不求富貴”,這些在《左傳》《禮記》等經(jīng)典中就傳誦的格言,幾千年來一直流淌在民族血脈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讓我們在這些古老又嶄新的格言中,再次感受華夏兒女對于國家的擔(dān)當(dāng)與暢想。
制治于未亂①,保邦于未危②。—《尚書·周官》
①制治:謂制定法制。
②保邦:保衛(wèi)國家。邦,國家。
要在社會未亂之時,訂立法制進(jìn)行治理;在國家沒有產(chǎn)生危險(xiǎn)的時候,便采取保衛(wèi)措施。
人有恒言①,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
①恒:常。
人們有句老話,都說:“天下國家。”天下的根本在國,國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在自己身上。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①。 —《孟子·梁惠王下》
①世臣:累世修德之臣。
所謂古老的國家,并不是有年代久遠(yuǎn)的高大樹木,而是有累世修德的大臣。
君子之為國也,必有三年之委①。
—《春秋公羊傳·莊公二十八年》
①委:積蓄,儲備。此指倉廩所儲存的米粟薪芻等物。
君子治理國家,一定要有三年的余糧積蓄。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春秋左氏傳·隱公六年》
親近仁義而和鄰國友好,這是國家可寶貴的措施。
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論語·憲問》
①谷:指俸祿。
國家有道,應(yīng)做官得祿。國家無道,也做官得祿,這就是恥辱。
川淵者,龍魚之居也;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國家者,士民 之居也。川淵枯則龍魚去之,山林險(xiǎn)則鳥獸去之①,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荀子·致士》
①險(xiǎn):通“儉”,少。這里指草木稀疏。
江河,是龍魚的居所;山林,是鳥獸的居所;國家,是士子、人民的居所。江河干枯了那么龍魚就離去,山林草木稀疏了那么鳥獸就離去,國家政治混亂了那么士子和人民就離去。
民流溺而弗救①,非惠君也。國家有難而不憂,非忠臣也。 —《鹽鐵論·憂邊》
①流溺:受到水淹,比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民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而不去拯救,就不能算仁惠之君。國家有難而不感到憂慮,就不是忠臣。
國之所以為國者,以有民也。—《潛夫論·愛日》
國家之所以能成為國家,是因?yàn)橛腥嗣瘛?/p>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文子·上義》
治理國家有常道,要以有利于百姓為根本。
壹言而利之者①,士也;壹言而利國者,國士也。 —《黃帝四經(jīng)·前道》
①利之者:對百姓有利的人。之,代指百姓。
一句話就能夠使百姓獲利的人,這叫做賢士;一句話就能夠使整個國家獲利的人,這叫做國士。
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國。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你要想自己得到利益,先要讓你的君主得到利益;你要想家庭富有,先要讓你的國家富有。
備者國之重也①,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②,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也。—《墨子·七患》
①重:重要的事情。
②爪:爪牙。
做好準(zhǔn)備是國家的要務(wù),糧食是國家的財(cái)寶,兵器是國家的爪牙,城池是國家用以自守的東西,這三樣?xùn)|西都是一個國家所必須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