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一些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在讀《三字經》《弟子規》,詢問他們的爸爸媽媽,得知是學校強烈推薦的。
揣測一下學校向一年級小學生強烈推薦這兩本書的理由,可能無非是這些,這兩本書知名度極高,很多人以前都讀過,肯定錯不了;第二,篇幅短小,全部讀完甚至全文背誦也可以做到;第三,句子押韻,朗朗上口;第四,能讓學生學到做人處世的一些原則和規矩。
國學啟蒙書特別多,從長遠考慮,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或許更適合從《唐詩三百首》開始。
首先,對于小學生而言,先要保護進而引發甚至是“誘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相對而言,《三字經》《弟子規》里面社會規則較多,要向小朋友解釋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的理由,會比較抽象和枯燥,惹得小朋友生厭,而《唐詩三百首》通過文字構建更為生動的畫面,從中體現人間的各種美好,小朋友更容易接受。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詩教”的優良傳統,雖然“詩教”本義上是指《詩經》的教化功能,所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但是舉一反三,推而廣之,《唐詩三百首》的教化功能也是極強的。
例如,講對友誼的珍視,《唐詩三百首》里《杜少府之任蜀州》那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小朋友必將心領神會。講對親人的掛念,《春望》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可能還會引起小朋友學習寫信的興趣。講待客之道,《過故人莊》中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以及《贈衛八處士》都非常適合:“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這些場景都讓人心馳神往,心向往之。講遠大理想,《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能更能激發想象和豪邁氣概。講自尊自強和高尚人格,《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或許能讓小孩子瞬間意氣昂揚。講對弱者苦難的同情,《琵琶行》那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小朋友也一定會感同身受。講對工作的責任心,《春宿左省》中“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稍加解釋,小朋友應該很快能夠理解。講到蓬勃的生機和頑強的生命力,《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小朋友肯定也能過目甚至過耳而能成誦。
第二,《唐詩三百首》更有語言美感,也就是說,從文學性來說,《唐詩三百首》要遠遠高于《三字經》《弟子規》,這些唐詩的文字編排極為精巧。《三字經》《弟子規》的作者算不上文學家,所以在文字表達上極其樸實,這兩本書的文字質樸有余,文采不足,不及《唐詩三百首》形象逼真、情感真摯,后者可以說五彩繽紛、異彩紛呈,絢爛斑斕、氣象萬千,窮形盡相、搖曳生姿。試以《唐詩三百首》中有關“風”的詩句為例,就可以發現有擬人的“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有比喻的“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有近似夸張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還有使用復疊修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等等。《唐詩三百首》中使用各種修辭手法的詩句比比皆是,不勝枚舉,都表現出詩人高超絕妙的文字表達技巧,能給小讀者帶來各種不同的感受,家長如果能對詩句細加分析,肯定能讓孩子驚嘆不已、經久不忘。我想,這也會令小朋友不由自主地大聲吟誦然后情不自禁地當眾背誦。
第三,《唐詩三百首》更有音樂美感,也就是說,從聲音節奏而言,《唐詩三百首》也要遠遠強于《三字經》《弟子規》。《三字經》《弟子規》三字一頓的聲音節奏,斷句太多,鏗鏘有余而韻味不足,從頭至尾都是三字一頓,缺乏變化之美,沒有一唱三嘆的波瀾,也缺乏余音繞梁的韻味。《唐詩三百首》里有簡單的五言絕句,還有字數稍多的七言絕句,更有精彩對偶的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以及各種古體詩,韻律講究,全部讀下來仿佛大型交響樂,仿佛不同的樂章、各個聲部巧妙銜接,平、上、去、入,平仄合宜,高、低、升、降,聲調和諧,能讓孩子對文字有更高層次的欣賞體驗。
第四,《唐詩三百首》有更大的選擇余地,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根據不同情況自由選擇。例如,從體裁來選擇,絕句、律詩、古體詩等等應有盡有;從詩人來選擇,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孟浩然、高適、岑參、韓愈、柳宗元都有,選擇空間非常大;《唐詩三百首》中,不僅有不同體裁的詩,還兼具各種題材,例如山水、田園、狀物、贈別、應制、詠史、懷古、哲理等等,孩子可以根據興趣愛好選學、選讀。入選《唐詩三百首》的詩人有77位,即使只去認識詩人的名字,《唐詩三百首》也可以當成《百家姓》來學習,實現一書多用。
我希望學校老師在給學生推薦書籍之前,自己先認真讀一讀,細細體會和比較,這樣才能讓孩子花有限的時間讀到最好的經典,這點對于小學
生尤其重要,因為他們正處身體發育的黃金時期,需要充足的時間鍛煉和睡眠,時間尤為金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