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神秘而令人向往。而“海”字,卻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字眼。這個看似普通的字,背后有哪些有趣的知識?古人眼中的“海”跟現在有什么不同?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海”的世界,一起來探尋。
“海”是典型的形聲字。它的金文字形左邊是“水”,表示字的意義跟水有關;右邊是“每”,表示“海”在古代的讀音跟它接近。
“海”最初是指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后來指小于洋的水域。許慎《說文解字》:“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這里的“天池”是形容海像大自然造就的巨大容器。這個天然形成的大池子,是用來容納千百條河流的。《詩經·小雅·沔(miǎn)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那湍急奔流的河水,都朝著大海的方向匯聚而去。
古人認為,陸地四周皆為海,因此,用“海”來指荒遠地區。《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這里的“四海”不是現在說的東海、南海、黃海、渤海,而是古人對天下四方的統稱,是把東、北、西、南四個方向的部族聚居區域合起來,看作環繞中原的“四海”。《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是春秋時期齊桓公攻打楚國時,楚成王派使者對齊桓公說的話,意在表明兩國距離遙遠,毫無利益沖突,質疑齊國出兵的合理性。這里所謂的“北海、南海”猶言極北、極南,而不是指具體的某個地方。
大海廣闊無邊,由此,“海”發展出跟“大”相關的含義。比如,非常大的碗叫做“海碗”;酒量大稱“海量”;說大話叫“夸海口”等等。
一些大湖或大池也被稱作“海”,比如“洱海、陽宗海、納帕海”等大的湖泊都以“海”命名。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瑤光寺》:“釣臺南有宣光殿,北有嘉福殿,西有九龍殿,殿前九龍吐水成一海。”釣臺的南邊有宣光殿,北邊有嘉福殿,西邊有九龍殿。九龍殿的前面,有九個龍形雕塑往外噴水,這些水流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大水池。
在北京現在的地名當中,有很多“海”,比如北海、中南海、后海等。人們或許有些不解:這些分明是人工建造的湖泊,為什么用“海”來稱呼呢?據考證,這種叫法源于元代,蒙古語把湖稱為“海子”,后來,“海”就成為明清時期對皇家園林中大型人工湖泊的特定稱呼。這些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對于生活在北方內陸地區的人們來說,廣袤的海洋遙遠而神秘。將面積較大的湖泊稱為“海”,寄托了他們對海洋的敬仰和向往,是一種浪漫的夸張手法。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納木措,“措”在藏語里是“湖”的意思,“納木措”漢語意思為“天湖”,在蒙古語里則被詩意地稱為“騰格里海”。
不僅自然界中有海,日常使用的物品中也有“海”。這種“海”通常都是較為寬大的器皿,比如古代有“酒海、墨海”等。
《紅樓夢》當中,常常提及一種叫做“海”的酒器。比如第二十八回:“寶玉笑道:‘聽我說來:這么濫飲,易醉而無味。我先喝一大海,發一個新令,有不遵者,連罰十大海,逐出席外,與人斟酒。’馮紫英蔣玉函等都道:‘有理,有理。’寶玉拿起海來,一氣飲盡。”這種“海”是飲酒用的大碗。用海飲酒顯然不同于用杯、用盞,彰顯了一種豪邁豁達的情懷。
在宋代以后的文人筆記中,又常常可以見到一種叫做“墨海”的文房用具,指的是大型硯臺或硯池。據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硯譜》記載:“昔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海焉,云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硯’。”從前,黃帝得到一塊玉,將它雕琢成墨海,據說上面刻有篆文,寫的是“帝鴻氏之硯”。當然,這種說法只是根據傳說附會而來,但說明“墨海”這種文房用具的名稱在當時已經出現了。清代翟灝《通俗編·器用》:“今書大字用墨多,則以瓦盆磨之,謂其盆曰‘墨海’,此其命名由來。”
“海”還可比喻聚集成一大片的人或同類事物,比如“人海、火海、花海、林海”等。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
在古代,“海”還指來自海外的事物,這種用法跟后來用“洋”表示外國來的事物相類似。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海紅》引唐代李德裕《花木記》:“凡花木名‘海’者,皆從海外來,如海棠之類是也。”海棠是我國傳統名花,然而,關于它的起源卻眾說紛紜。李德裕、李時珍等人認為它產自海外;現在的主流意見則認為,它源自中國。魯迅《墳·看鏡有感》:“古時,于外來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類。”“海榴”是山茶花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