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推動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現代化的背景下,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提升糧食儲備效能的關鍵抓手。本文聚焦國有企業設立產業基金在推動糧食儲備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功能定位、戰略意義與實踐路徑,指出產業基金可通過搭建資本橋梁、構建產研紐帶、優化產業結構等方式,實現科技成果從研發到產業的有效落地。
國有企業設立產業基金的功能定位
搭建科技成果轉化的資本橋梁 國有企業設立產業基金,實質上是以市場化資本手段打通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的資金通道。在現行政策框架下,該機制可有效彌補財政投入覆蓋不足、單一項目資助周期短等問題,通過股權投資實現對技術成果從孵化到應用的持續賦能。產業基金具備靈活的投資機制與專業化運作體系,能夠引導科技資源向關鍵環節集聚,構建“技術-資本-市場”聯動格局,成為提升科技成果落地效率與資源配置效能的制度工具。
構建產研融合發展的戰略紐帶 依托產業基金平臺,國有企業可聯通科研院所的技術供給與實體企業的市場需求,構建“研究開發-成果孵化-產業導入”一體化路徑。通過投資機制導向,基金可擇優配置資源于具備工程化基礎和市場轉化前景的科技項目,促進科研單位與產業方在技術驗證、應用場景、成果共享等環節形成高頻互動。特別是在院屬企業主導設立平臺公司的模式下,基金可成為融合政策支撐與市場機制的統一載體,推動科技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耦合,增強科技成果的產業承接力與擴散力,為構建新質生產力格局夯實融合基礎。
引導糧儲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 國有企業設立產業基金,具備引導要素聚集與產業重構的功能,可利用投向結構調配,推動資金、技術、產能等關鍵資源向糧儲鏈條重點領域有序集聚。在基金機制作用下,可形成圍繞主責主業的投向引導邏輯,將投資焦點錨定于糧儲領域中的關鍵工藝、基礎裝備、新型材料及數字化平臺等結構節點,推動產業結構從粗放分散向集成協同轉變。
國有企業設立產業基金推動糧食儲備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踐路徑
搭建基金管理平臺 健全資本參與成果轉化機制 在糧食儲備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國有企業設立產業基金并搭建專業化基金管理平臺,是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關鍵通道的有效路徑。
以安徽省為例,2021年,安徽省投資集團聯合安徽省農投公司等單位,發起設立了“安徽省糧油產業發展基金”,總規模5億元,首期募集2億元。該基金采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重點投向糧食加工、倉儲裝備、智能儲糧等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基金期限設為7年,其中投資周期5年,退出周期2年。在項目操作中,2022年,基金投資了“糧庫智能化通風控制系統”項目。該項目由安徽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研發,旨在通過集成溫濕度動態調控、風機智能啟停與遠程數據采集功能,提升糧庫通風效率和儲糧安全。基金投入資金1600萬元,占項目總投資額的64%,協助完成設備標準化生產與第三方檢測認證。2023年下半年,該系統在蚌埠、滁州、六安等地9個省級儲備庫完成首輪應用推廣。首年運行數據顯示,單位儲糧能耗下降23%,糧溫波動率降低45%,設備故障率控制在1.6%以內,相關成果已進入省級智能糧庫標準制定程序。項目預計整體收益率為13.9%,基金方計劃于2025年利用產業并購方式實現退出。
聚焦儲備科技投向重點 強化科研成果產業鏈接能力 在糧食儲備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國有企業設立產業基金應聚焦關鍵技術領域,強化科研成果與產業的鏈接能力,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以江蘇省為例,2022年,江蘇省糧食集團聯合省內多家科研機構和企業,設立了江蘇省糧食儲備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總規模3億元,首期募集資金1.5億元。該基金采用“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設立專業的基金管理公司,負責項目篩選、投資決策和后續管理。在項目操作中,基金投資了“智能糧情監測系統”項目。該項目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與南京某科技公司聯合研發,旨在采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糧庫溫濕度、蟲害等信息的實時監測和預警?;鹜度胭Y金2000萬元,占項目總投資額的60%,協助完成系統的標準化生產和市場推廣。截至2024年底,該系統已在江蘇省內20多個糧庫實現應用,覆蓋儲糧能力超過100萬噸,系統運行穩定,監測準確率達到98%以上,提升了糧食儲備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另外,基金還投資了綠色儲糧防蟲技術項目。該項目由江蘇大學與蘇州某生物科技公司合作開發,采用生物防控手段替代傳統化學藥劑,實現對儲糧害蟲的綠色防控。基金投入資金1500萬元,占項目總投資額的50%,支持其完成技術中試和產業化應用。項目在蘇南地區的5個糧庫試點應用后,防蟲效果顯著,儲糧損耗率降低了30%,同時減少了化學藥劑的使用,提升了儲糧的綠色環保水平。
引導資金配置結構升級 優化糧儲科技創新生態圈 第一,糧儲科技成果轉化路徑通常包含原始創新、技術驗證、中試試點和產業化四個階段,傳統單一基金難以支撐全周期投資。為此,建議采取“母子基金+專題子池”模式:母基金由國有資本主導出資,重點承擔政策引導職能;子基金則面向不同領域成果設立專項池,如儲糧設備自動化、糧情智能監測、綠色儲糧材料等,分階段進行專業化投資。這種結構可有效避免“資本錯配”,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第二,企業可借鑒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中儲糧科技公司聯合推行的“成果+需求”對接機制,依托第三方產業咨詢機構定期發布技術成果清單與市場應用榜單,利用交叉匹配形成候選投資項目。據了解,2023年四川省糧儲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采納類似機制,在短短三個月內完成9項技術成果篩選,并成功投資4個項目,資金合計投入1.1億元。
第三,在退出通道建設上,應打破成果轉化投而難退的局限,拓展產業導向型退出模式?!吨袊萍汲晒D化年度報告(2023)》數據顯示,政府引導基金平均退出周期為5.6年,較市場化基金縮短1.5年,退出路徑以并購、回購、股權轉讓為主。國有企業在操作層面可構建基金-成果轉化平臺-產業并購主體三級機制:一方面,通過自建或參股糧儲科技成果孵化平臺,將成果資產化,提升其市場交易屬性;另一方面,利用所屬產業集團或下游國資平臺,作為并購方接收成熟項目,形成產業閉環。
第四,在生態協同層面,應推動資本要素在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中有機嵌入,構建多元主體聯動的協作機制。國有企業可牽頭組建“糧儲科技成果轉化聯盟”,聯合高??蒲性核?、行業龍頭企業、基金管理公司和地方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明確各環節職責分工,打通“技術輸出—項目落地—產業孵化”的路徑。
作者單位: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