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活水涌流,體育消費星火燎原。最近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增加體育產品供給、豐富賽事活動、激發體育消費需求、推動體育用品升級、提高體育經營主體活力等措施,并強調要強化產業要素支撐和提升服務保障水平,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體育產業和消費攀高峰,政策扶持如東風。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這主要得益于政策驅動與產業升級。國家發布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將體育消費納入頂層設計,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明確要求擴大體育產業和體育消費規模,促進體育消費,并優化體育消費環境,加快構建現代體育產業和消費體系。國家通過出臺專項政策,推動賽事經濟、戶外產業、冰雪經濟等新興業態發展。通過“體育+旅游”“體育+商業”等融合模式,形成需求牽引供給的動態平衡機制,使體育消費潛力巨大。
體育消費熱潮涌動,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2025年國內體育消費市場規模預計突破1.5萬億元,每增加1元體育消費可帶動相關產業增收7.8元,表現出顯著的乘數效應。特別是隨著科技賦能與場景創新,智能化折疊跑步機將健身器材融入家居環境,智能健身艙嵌入商場、公園等公共空間。科技優化了健身設備,更催生“買服務”“買體驗”的新消費模式。《全民健身計劃(2025-2031年)》明確提出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達5萬億元,這將強化賽事與文化、旅游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在政策與市場雙重驅動下,相關“體育+”產業鏈企業將迎來發展機遇。在“數智”浪潮推動下,體育消費迎來了澎湃變革。
搞活體育產業拉動消費,還有不少坎要過。當下,有的地方體育產業仍存在“重硬件輕服務”等問題,雖然賽事經濟、戶外運動等新興領域發展較快,但傳統體育用品制造業轉型升級壓力較大,需加強數字技術融合。眼下體育消費場景主要集中在賽事活動,但健身房、滑雪場等設施的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外,結構性矛盾突出,體育設施和賽事資源向經濟發達城市集中,農村地區基礎薄弱。小眾運動、數字體育等新興領域商業模式尚不成熟,體育產業數智化轉型存在技術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風險。體育場地設施供給不足制約消費潛力釋放,專業復合型人才短缺影響產業升級速度。
讓體育產業飛起來,給消費市場再加把勁。各地應結合自身實際,推動體育賽事與景區、商圈融合,形成“流量”轉“增量”的轉化機制和“體育+旅游”“體育+國貨”等消費新模式。實施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加快建設體育公園、多功能運動場等。鼓勵舉辦各類體育賽事活動,讓“村超”“蘇超”等草根賽事帶動消費熱潮。通過體彩公益金等支持健身設施建設。體育產業數智化轉型從技術創新、產業融合、標準建設等協同推進,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形成“頂層設計-任務分解-落地執行”的閉環管理體系。扶持體育產業“小巨人”“瞪羚”“隱形冠軍”企業,促進體育制造業加快轉型,帶動體育消費升級。
體育產業跑起來,消費市場熱起來。“十五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 正在編制中,未來體育產業政策將呈現 消費驅動、科技賦能、融合發展 的總體特征,通過政策紅利釋放、消費場景創新和技術應用深化,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體育消費升級。可以肯定,我國體育產業的“蛋糕”必將越做越大,惠及人數越來越多,體育消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也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