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速度加快,呈現城鄉差異顯著、高齡化趨勢明顯等特征,這對養老金融的需求、產品服務創新及體系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當前,我國養老金融生態體系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果,養老金金融基本實現制度廣覆蓋,養老產業金融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涉老服務金融的適老化程度逐步提升。然而,體系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
政策支持與監管體系尚不完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的力度與精準度不足,多部門監管協調困難;養老金融市場發展不平衡,地區和城鄉間在資源配置、參與程度上差距顯著;產品與服務供給單一,創新性不足,難以滿足多元化需求;城鄉居民養老規劃意識淡薄,金融知識欠缺,制約了養老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因此,須通過推動養老金全國統籌、優化稅收政策、加強金融創新、應用新興技術、普及金融教育等措施,完善我國養老金融生態體系,推動養老金融可持續發展,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社會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保障老年人生活質量
建設養老金融生態體系的必要性首先體現在對老年人生活質量提供保障上。養老金融生態體系通過商業養老保險、養老目標基金等多元化金融產品,有效拓展老年人收入渠道,使老年群體在保障日常開銷、醫療支出的同時,還能滿足其休閑娛樂方面的需求,維持較高的生活水平。此外,在整合金融機構與養老產業資源方面,該體系能實現金融服務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基于專業的金融分析,為老年群體定制差異化的養老規劃與適配產品,匹配不同的養老需求,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支持養老產業的投融資活動
養老產業涵蓋養老機構建設、老年用品制造、老年醫療康復等多個領域,其發展需大量的資金投入。養老金融生態體系能為養老產業提供多樣化融資渠道,解決養老產業資金短缺問題,促進養老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能力提升。金融機構在提供資金支持時,能夠引導資金流向創新型養老項目和企業,推動養老產業在服務模式、技術應用等方面創新升級。完善的養老金融生態體系通過政策支持、風險補償等機制,能夠降低社會資本投資養老產業的風險,擴大養老產業投資規模,推動養老產業向多元化、可持續方向發展。
我國養老金融生態體系建設現狀
養老金金融現狀 我國養老金體系以三大支柱為主要組成部分,構建起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其中,政府主導的第一支柱即基本養老保險,其運行機制是現收現付制與部分積累制相結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到2024年底時,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超10.7 億,比上年末增加636萬。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金規模達8.4萬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已提前達到95%,基本達成制度全覆蓋。不過,第一支柱存在替代率不斷降低、基金支付壓力變大等情況。2023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約3442元,較2012年翻倍,但地區與行業差異顯著。截至2025年3月末,全國社保卡持卡人數達13.8億,覆蓋98%的人口。
養老產業金融現狀 2023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已達12萬億元,同比增長16.5%。而到2027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萬億元大關。這一增長趨勢反映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為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養老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資本越來越重視對養老產業的布局,越來越多來自房地產、保險、醫藥等不同領域的資本進入這一市場。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智慧養老行業投資事件數量達到17件,投融資金額達到18.66億元,其中投資金額超過億元的企業包括邁德斯特、卡本醫療、小橙長護等,投資方包括遠寧投資、恒旭資本、同創偉業、金鼎資本等。金融機構對養老產業的支持主要體現在貸款和投資等方面。在貸款支持上,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發揮著重要作用。商業銀行根據養老產業機構的經營狀況、信用評級等,為其提供運營資金貸款、設施建設貸款等。政策性銀行如國家開發銀行,憑借其政策導向優勢,為符合條件的養老產業建設項目提供長期、低息貸款。例如,國家開發銀行支持的養老項目涵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養老機構建設、養老服務人才培訓基地建設等多個領域。
涉老服務金融現狀 一是銀行層面。眾多銀行紛紛推出老年客戶專屬服務與產品。以中國銀行海南省分行為例,其在海南設有10家養老特色網點,如亞北支行,為老人提供“陪同式”服務,從到店至離店全程有人指導幫助。網點內愛心座椅、急救藥品、敬老窗口一應俱全,還配備老花鏡、放大鏡、血壓儀等設施。此外,該行還打造“候鳥驛站”服務品牌,構建專屬服務網絡,服務全島萬余名“候鳥”客戶。同時,中行推出老年客戶專屬的“常青樹”借記卡以及專屬理財投資類產品。郵儲銀行甘肅省分行作為養老金代發主辦行,投入專項資金改造網點適老化服務設施,配備老花鏡、輪椅、急救藥箱等物品,為行動不便的老年客戶提供上門服務。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全國超80% 的大型商業銀行網點設置了敬老窗口,約60% 的網點配備了適老化金融服務手冊。
二是金融服務方面。在產品設計上,金融機構開始考慮老年人的風險偏好、實際需求和行為習慣。銀行研發出更多風險較低、收益相對穩定的理財產品,如定期存款類養老產品,設置不同期限和利率檔次,滿足老年人對資金安全性和收益性的需求。在保險產品中,部分產品的投保年齡上限提高到了70歲,以滿足更多老年人的保險保障需求。
養老金融市場發展不平衡 我國養老金融市場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較大。東部沿海地區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健全的金融體系以及較高的居民收入水平,因此養老金融市場的發展比較完善。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金融資源匱乏,養老金融市場發展緩慢。這些地區養老金融產品種類單一,金融機構參與養老金融業務的積極性不高,居民對養老金融的重視程度和了解程度較低,導致養老金融市場規模較小。
城鄉在養老金融資源配置和參與程度上也存在巨大差距。在資源配置方面,城市擁有豐富的養老金融資源,養老金融服務的專業化程度較高。大型金融機構的總部和分支機構多集中在城市,有的還配備了專業的養老金融顧問,能夠為居民提供多樣化的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而農村地區養老金融資源較為匱乏,金融機構網點少,以養老保險為主的產品種類單一,部分偏遠農村甚至缺乏基本的金融服務。在參與程度上,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較高,金融知識較為豐富,對養老金融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較高,能夠主動規劃養老資金,合理配置養老金融產品。相比之下,農村居民對養老金融的認知不足,風險意識淡薄,加之收入不穩定且水平較低,缺乏參與其他養老金融產品投資的能力和意愿,導致農村養老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