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引領者”?指的是規則的制定者、方向的開拓者,他們不滿足于既定軌跡,敢于質疑陳規、打破未知、創新創造,挑戰不確定性,辟大道,領風騷,探出一條新路。何謂“追隨者”?就是路徑的實踐者、模式的復制者,他們學習、效仿、優化,在既有框架內積累經驗。
總的來說,二者相互促進,互為補益。沒有引領者,追隨者則群龍無首,如一盤散沙;沒有追隨者,引領者則曲高和寡,缺少后盾。我們要認清自我,找準定位。
那么,作為個體,我們要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呢?是勇當引領者,還是踏實做好追隨者?
誠然,有的人只愿做追隨者。在個體成長初期或特定領域,理性的追隨是必要的一可直接學習借鑒前人的智慧,積累實踐經驗,節約自己的時間,迅速獲得短期收益。比如微企能通過快速復制和優化,讓好產品、好模式惠及更多人群。
但是,若長期只做追隨者,易為引領者設定的標準所束縛,在模仿過程中喪失對問題本質的獨立判斷,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如魯迅先生所警醒的那樣,若只知“向來如此”,便可能錯失“理應如此”甚至“可以如此”的變革機遇。如一些“山寨”廠商,即便能復制外觀設計,在關鍵技術領域仍會遭遇“卡脖子”困境,而引領者恰恰是打破這種桎梏的先鋒力量。
更何況,欣逢盛世,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革命浪潮洶涌,各行各業千帆競發,不進則退;百舸爭流,慢進亦危。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若滿足于只做追隨者,終將被時代浪潮淘汰。
因此,優秀的追隨者要突破舒適區,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主動成為引領者。我們可以先成為追隨者,模仿成功者,積累經驗,再適時轉身,后來居上,成為新的引領者,如比亞迪在模仿國外車型后加大研發力度,憑借刀片電池技術實現反超。實力強者可以直接自主創新,譬如,小米公司另辟蹊徑,通過互聯網直銷,打破傳統手機銷售格局,迅速占領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引領者的道路布滿荊棘,時刻面臨失敗的風險,需要承擔一定的試錯成本。科學史上的無數先驅,都未能直接抵達終點。但是,他們擁有定義規則、創造價值的機會,也為后來者樹立了“此路不通”的路標,為后人排除了錯誤選項。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追隨者的終極價值,恰恰在于為成長為引領者積蓄力量。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作為新時代的“后浪”,我們不僅要做逐浪者,更要爭做那定義潮向、破浪前行的引領者。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