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在無錫又被稱為“端陽節”“蒲節”,其名稱可溯源至上古陰陽五行觀。農歷五月為“午月”,“端”取開端之意,五月初五恰為“午月午日”,陽氣最盛,故有“順陽在上”之說。無錫民間視此日為“惡月惡日”的起點,衍生出掛“防疫三寶”一艾草、菖蒲、大蒜頭的習俗,意在借植物辛香驅瘴避疫,兼具衛生防疫與民俗象征意義。
無錫端午習俗的形成,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結果,既有紀念屈原的主流傳說—南朝梁代《續齊諧記》中“投粽防魚”的典故深植民間,又有本土文化印記明清時期,無錫作為吳越故地,傳承古越族“圖騰祭龍”遺風,龍船競渡曾盛極一時,1937年黿頭渚水域的“十三只半龍船”競渡,堪稱“江南龍舟文化的活標本”。此外,本地“五毒”服飾(虎頭鞋、五毒兜肚)、“三黃湯”食療等民俗,均體現了吳地先民應對濕熱氣候的生存智慧。
無錫粽子的源頭可追溯至漢代“角黍”,東漢應劭《風俗演義》中記載的“筒米裹葉”,在無錫演化為獨特的“小腳粽”。其形窄長,需以6~7片蘆葦葉層層包裹,經兩次壓米、棉線緊扎,形成“緊、糯、香”的口感。惠山區宏鳳年糕坊傳承40余年的手工技藝,就保留了古法裹粽的精髓一一選用芒種前鮮嫩的蘆葦葉,糯米經12小時浸泡,肉餡必用當日新鮮黑豬肉,蒸煮時加入咸蛋同煮,賦予粽子復合香氣。
無錫粽子的餡料演變,暗合江南飲食文化的變遷。唐宋時期以白米粽為主,唐代元稹“香粳白玉團”的描述,在無錫演變為蘸糖而食的“清水粽”;明代以后,隨著漕運的興盛,火腿、赤豆等食材融入,催生了咸甜交融的“赤豆肉粽”;清代乾隆年間,火腿粽成為文人雅集的“時尚點心”。現代無錫粽子形成三大流派:惠山區的緊實小腳粽、江陰的枕頭粽、宜興的板栗粽,更有創新品種,如奶黃粽、黑松露粽,展現了傳統與時尚的碰撞。
在無錫,包粽子是端午最重要的家庭儀式。節前三日,婆媳妯娌圍坐浸米、燙葉、裹粽,孩童參與“選鴨蛋、編絡子”,一派“全家總動員”的溫馨場景。粽子不僅是節令食品,更承載著祈福功能:古有“粽角系五彩,辟兵又強身”的說法,今有將粽子作為“伴手禮”傳遞鄉愁一宏鳳年糕坊的小腳粽通過電商遠銷全國,成為無錫文化的味覺名片。此外,包粽子與賽龍舟、做香囊等習俗共同構成了文化閉環,如民謠“吃粽賽龍舟,祛毒祈安康”,至今仍在水鄉流傳。
2021年,“無錫小腳粽制作技藝”入選市級非遺名錄,宏鳳年糕坊建立傳承基地,開設“裹粽體驗課”,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參與其中。傳承人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采用真空鎖鮮技術延長保質期,同時保留“柴火慢煨6小時”的核心工藝,讓老字號煥發新生。
無錫粽子的發展,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包容特質。從農家自產自足的“赤豆白米粽”到名店推出的“雙拼粽”(一頭咸肉、一頭豆沙),再到融入本地食材的“油面筋粽”,每一種創新都扎根于吳地飲食傳統。端午期間,無錫老字號菜館推出“五黃宴配小腳粽”套餐,將粽子與黃魚、黃鱔等時令食材搭配,構建了完整的地域飲食文化場景。

在城市化進程中,無錫粽子成為游子的鄉愁載體。在社交媒體上,“外婆的小腳粽”話題引發了千萬次互動,返鄉青年將家鄉粽子作為文化符號傳播,形成了“味覺認同”。2023年端午,宏鳳年糕坊推出“定制姓氏粽”,在粽繩上繡制家族姓氏,讓傳統食品成為情感維系的紐帶。
無錫端午節與包棕子習俗,是千年吳文化在節令中的具象化呈現。從驅邪避疫的古老儀式到承載鄉愁的味覺符號,它們始終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自我更新,成為江南文化基因的重要密碼。當蘆葦葉的清香漫過古運河畔,當小腳粽的綿糯在舌尖融化,無錫人用世代相傳的習俗,續寫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傳統的敬畏。
作者簡介:江鳳鳴,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有散文集《鳳鳴梁溪》《煙雨里的粉墻黛瓦》《守一襲藍色入夢》《心窗》等。另有小說、詩歌、散文等數十萬字發表在報刊和文學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