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鞏義市夾津口鎮王溝村村頭,矗立著一座抗日英雄紀念碑,上面刻寫著一段五六百字的碑文,類似墓志銘,書寫了王溝村革命烈士李景春的短暫一生。
年深日久,碑身在風雨的侵蝕下已略顯斑駁。碑文倒還很清晰,擇要記錄了李景春的籍貫、出生年份及其個人成長中經歷的幾件大事,大抵有:一八九四年出生,十五歲靠挑煤營生,后入私塾學習勤奮,輟學后教書多年,桃李滿天下;一九二五年被推薦任王溝村保長,一九二六年任鄉分局所所長,一九四四年任芝羅鄉副鄉長,愛憎分明、心系群眾;一九四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任鞏縣(現鞏義市)第二抗日區政府副區長兼民政助理,該年在回王溝村進行地下工作、負責轉移糧食物資的過程中,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槍殺于王溝村東岺(嶺)老和尚塔,時年五十一歲……
我是土生土長的王溝村人,這座紀念碑由王溝村黨支部村委會和鄉村關心下一代協會修建于一九九六年三月,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是因為時任夾津口鄉教育組組長、王溝村關心下一代協會會長的我的爺爺王改性當時是修建這座紀念碑的發起人之一。在籌備建碑的初期,困難重重,我爺爺帶頭捐款一百元——他的姓名,自然也刻在碑文的另一面,與英雄一起永垂不朽。
為烈士捐款建碑,當時在全鎮、全村、整個王溝小學來說,都是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那一年,我念小學四年級,我的數學老師李淑紅女士正是李景春烈士的孫女。正當我們如火如荼地學習革命烈士的精神并積極為其捐款建碑時,我同班同學楊旭方家里出了件大事——那是我第一次聽說“老和尚塔”這個地名,也即碑文上所述的李景春烈士犧牲的地點。
鄉村靜寂,事情發生得令人猝不及防。某天放學后,楊旭方的哥哥和班里幾個男生到處跑著玩,不知道在村子的哪個地方撿了一顆據說叫“榴彈炮”的玩意兒。楊旭方的哥哥把榴彈炮帶回家的時候,正是傍晚,家里的炊煙正裊裊地往外飄,他媽媽站在炕邊烙油饃。油饃的香氣隨著吱吱的火苗彌漫在廚房的空氣中。
楊旭方的哥哥忍不住咽了下口水,但顧不上饑腸轆轆——他當時的全部心思都在那顆榴彈炮上,想要盡快對它一探究竟。就這樣,他趁媽媽挑油饃起鍋轉身的工夫,飛快地將榴彈炮放進了熊熊燃燒的火炕里,然后守在跟前,看它有何變化。
幾分鐘后,悲劇發生了。榴彈炮爆炸,楊旭方的哥哥當場被炸身亡,他媽媽也被巨大的威力波及,受了傷。
事情發生后,全校師生在為烈士捐款的間隙,又開始為楊旭方家捐款。據說他哥哥死得極慘,面目幾乎模糊,他媽媽躺在醫院里,等著交錢救治。這是一個開磨坊、靠給村民磨面維持五口人生計的家庭。印象中,楊旭方的爸爸長得瘦骨嶙峋,話不多,每日里低著頭在磨坊里忙活,人稱“磨坊楊”,楊太太則生得人高馬大,身板壯實,說起話來嗓門極大,像吆喝牛羊。除了磨面,他們家還有一臺面條機,可以軋出三種寬度的面條——我最喜歡細細的那種,配上里脊肉、長豆角做蒸面條,那叫一個香。
王溝村三面環山,根據方位和地形分為后溝、下河、石渣坡、五隊場、呼雷頂、老和尚塔、刮風嶺、狀元井等,村里只有一所小學。楊旭方家住在下河,離學校不遠的地方。豫地歷來以面食為主,早晚饃菜湯,中午撈面條。那時,掛面還沒在農村時興起來,家家戶戶吃面條都是自己和面、搟面。若是誰家中午想做蒸面條了,或者懶得自己動手了,便會叫孩子帶上一盆或一籃面粉——盆底、籃底自然是墊了籠布或者塑料袋的,趁著上學的當兒,放在“磨坊楊”家,放學后再順便把軋好的面條帶回家。因此,學校里稍大點的孩子多多少少都去過他們家,見過這一家人。
給烈士捐款,大家義不容辭;但對于給楊旭方家捐款,很多家長是不樂意的。雖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小學生的捐款,每個人也只有捐個一塊八角的能力,但已很會算數——那時,五分錢可以買一支雪糕,一毛錢可以買一支鉛筆,兩毛錢便可以在楊旭方家軋一籃子細面條了。
楊旭方家剛出事的時候,大家都深感震驚和同情,但到了學校動員捐款的時候,許多學生卻因為大人之間平日里那點雞毛蒜皮的糾紛,沒有能捐上,其中也包括我。“哎呀,春上去磨面,就差一毛錢,磨坊楊的老婆死活不讓走,最后愣是把我的兩塊錢找開了?!薄翱上Я四敲创笠粋€男娃了,咋沒把她送走?”我們班還有女生私下里嘀咕著,轉述著自己家長的抱怨和詛咒。我想,我媽應該也有此憤慨吧,不然她怎么連一毛錢都不愿意讓我捐?
我和楊旭方就坐前后桌,平時沒少說笑打鬧。那幾天因為捐不上一毛錢,我覺得自己都沒臉轉身和他說話了,更不敢看他,在他前面如坐針氈,自覺矮人一截。老師在講臺上說有的同學“助人為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就在下面想自己“見死不救”“墻倒眾人推”,越想心里越虛,臉上越紅,之前因為爺爺為李景春烈士捐款一百元帶來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此刻蕩然無存。不久后的一天中午,住在老家的奶奶托石渣坡王發水老師給我們姐弟幾個捎信兒,讓中午回去吃油條。上學前,奶奶拿出一個裝滿了紙幣和硬幣的罐頭瓶子,分給我們每人幾毛錢,讓帶到學校捐款,捐給楊旭方家。
這里要提一筆我的奶奶張雪英女士,她是從隔壁的西村鎮山東村嫁到我們村的,為王家生了四男一女。在爺爺輾轉于十里八村教書、當校長的幾十年里,面容清麗、身材苗條的她一步步學著伺候公婆、拉扯孩子、操持莊稼,累得背上拱起了一個“羅鍋”,宛似當時熱播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里的那個“劉羅鍋”。據說,奶奶的母親是西村鎮西村村開明士紳吳西元的堂侄女。吳家在民國時期是大家族,在當地頗有聲望。據史料記載,西村村東門里大名鼎鼎的秉禮學堂——鞏縣第一個中共農村黨支部成立地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八村聯辦的高級小學,就是由國民黨將領唐生智捐資、鄉紳吳西元主持修建的。嫁到王溝村后,日子清苦,但我奶奶畢竟是聞過書香和墨香的,雖為人低調,但極為重視家教和讀書,傾盡全力將五個兒女分別送進了高中和大學。現在想來,她的家風家學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比如家里永遠整潔干凈,比如她不允許我們吃飯發出聲音、不許雙手端下巴,比如她為我們分配獨立餐具、吃飯愛擺公筷,比如她喜歡種花養花,還呵護過一棵異常嬌貴的橘子樹——夏天放屋外,冬天移屋里。當然了,還比如她悄悄安排我們為“磨坊楊”家捐款——我也終于能在楊旭方面前抬頭做人了。
這兩次捐款,為隔了大半個世紀的兩個人,看似并無什么關聯,但爺爺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顆榴彈炮,不會是在老和尚塔拾的吧?李景春當年就是在那里被槍殺的。”爺爺說。
那時,對于“老和尚塔”這個湮沒于王溝村村志的地名,我還是第一次聽說。爺爺說,老和尚塔位于村子東邊的山嶺上,距鄰村丁溝村著名的羅漢寺不遠。據傳,北宋時期有位皇室宗親曾在那里出家,人稱老和尚,老和尚去世后也葬于此地,后世百姓為其立了碑、建起五丈高的塔,“老和尚塔”便由此得名。丁溝村的羅漢寺則很早就有了,始建于東晉時期,由惠明和尚創建,但規模較小,香火并不旺盛;直到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擴建完工、賜名凈慧羅漢寺后方才聲名遠播,是一座為皇室祈福的寺院。可見當年,老和尚是有意選擇到王溝村而非羅漢寺出家,以避開皇室。
其實類似這樣的傳說,在我的家鄉遍地可拾,估計每個村子里的每口井、每個山嶺,都有來歷和傳說呢,王溝村和丁溝村所在的夾津口鄉,據說正是因為嘉靖皇帝到過此地取“嘉靖”二字諧音而得名的。
對于那顆榴彈炮的出處在老和尚塔或是村子的其他地方,我和爺爺的意見不同。要知道,在我們那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子里,可是藏著上百個游擊地道和隧道啊。我們每天上學、放學,經過大片的麥田、玉米田,穿過蜿蜒曲折的河溝,就在農田、河溝兩邊的山凹、土凹上,在密密匝匝、光影搖曳的槐樹葉下,細細窺視,便可見一個個神秘的隧道口和洞口,經常有調皮大膽的男同學鉆進鉆出地玩耍,活靈活現地扮演抗日小英雄。那時的我們,已看過電視劇《地道戰》,學習過語文課本上花木蘭、黃繼光、董存瑞和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不知道楊旭方的哥哥撿到那顆榴彈炮的時候,是否也同樣在心中演繹過一番英雄主義的壯志豪情。
一九四五年五月的豫地農村,正值春夏之交,田里的麥苗正在抽穗,槐花開罷了,榆錢落了滿地,柳絮尚漫天飛舞,鬧得正歡。
那天,十二歲的爺爺正在村子后方的小牛山上放羊。小牛山是金牛山的一個支脈,關于“金牛山”的由來,其中也有不少傳說,大抵是老百姓生活貧困,缺耕牛幫忙耕田,某天玉皇大帝路過此地,憐憫蒼生窮苦,便命天降金牛,造福百姓;多年后,百姓過上了殷實的日子,金牛便膨脹為頂天立地的巨牛,之后匍匐于大地,化為牛形的大山,世代守護百姓。也有說是在舊社會,某個為財主家辛苦干活的孤兒,夜間偶遇一位衣衫襤褸的饑餓的老人,孩子將自己僅有的一個饅頭讓給他吃,老人看這孩子心善,便帶他進入一個山洞,自己化為一頭磨金豆子的老牛,讓孩子撿金豆子回家度日。孩子只撿了兩顆,回去買了田地,辛勤勞作,從此過上富足的生活。財主見孤兒忽然有錢置田買地,便千方百計哄他帶自己去了山洞。當財主看到滿地的金豆子時,眼睛都直了,他不顧一切地將豆子全部撿起來,裝滿了身上所有的口袋。老??粗斨髫澬牡哪?,一氣之下轟然膨脹,幻化為一座巨大的山,矗立在大地上。老百姓稱之為“金牛山”,用以告誡后世子孫知足勿貪。
當時的小牛山,森林茂密,長滿了桃樹、梨樹、石榴樹、槐樹和桑樹,一樹花落一樹又開,各種花兒剛剛爭妍斗奇地度過了整個春天。正在放羊的爺爺,遠遠地看到一支日軍隊伍正從西村鎮車元村的方向過來,沿著山路朝王溝村的方向洶涌挺進。
我的爺爺,他丟下羊群,在各樹殘花的掩護下,沿著山間小路,踩著荊棘叢,迎著呼呼的風聲,撒腿奔跑回村,一路跑過呼雷頂,跑過刮風嶺,也跑過老和尚塔和狀元井。身后是蜿蜒的重重山嶺,身旁是溝壑亂石。我想,我那自懂事起就在放羊放牛、從未進過學堂的爺爺,他那天一路奔跑的過程中,心中自是波濤澎湃,寫滿了家國大義的。
我的家鄉鞏義縣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城市:此處南依嵩岳,北臨邙山黃河,有代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雙槐樹都邑遺址,有漢代鐵生溝冶鐵遺址,是“詩圣”杜甫的故鄉,流淌著曹植書寫《洛神賦》的伊洛河,還沉睡著問鼎北宋王朝的七位皇帝和百位重臣,史稱“七帝八陵”……
一九四五年,我的爺爺還并不識字,不知他有無聽過金牛山的傳說,聽過洛河旁瑤灣村詩人杜甫壯而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詩句,以及關于宋陵、包拯、寇準的傳說,關于曹植經過鞏義益家窩洛水邊寫下《洛神賦》的典故……
我的爺爺,他一路飛跑,鞋子爛了,腳下有血漬滲出來,衣衫也被旁逸斜出的荊棘叢劃破,手臂上、臉上傷痕斑斑。他跑過洛水流逝的時間,跑過唐玄宗、楊貴妃被安祿山追殺時踏過的“荊棘凹兒,娘娘腳兒”石頭的傳說,跑過“七帝八陵”的趙宋輝煌,跑過包拯斷案的歷史,跑過嘉靖皇帝莊嚴肅穆的儀仗,自然也跑過羅漢寺和老和尚塔或崢嶸或靜寂的歲月。
因為爺爺的報信,全村群眾和群眾家里的抗日支隊人員得以及時轉移。那年三月,李景春剛剛加入皮徐抗日支隊,同月在王溝村發動群眾為抗日支隊捐糧捐款。我爺爺跑回村里,把日軍進村的消息告訴了他的父親——我的曾祖父王義水,王義水時任王溝村紅家長(相當于現在的生產隊隊長),兩個月前他曾帶頭響應李景春的號召,為抗日支隊捐了一百斤小麥、一百斤綠豆。那天,從我曾祖父那里得到報信的保長王廷吾又很快將消息告知了李景春。
李景春帶領村里群眾利用半天時間,迅速收拾行裝,準備干糧,挑水、蒸饃、烙餅,拖家帶口地搬進村里提前挖好的地道和隧道里,并收集村里的零散槍支、炮彈等,做好防御工事。白天,李景春召開保長和紅家長會議,讓大家提高警惕,積極行動,為抗日支隊提供鬼子的信息;夜晚,讓一些膽大心細的群眾帶領抗日支隊人員去縣城拔日軍的據點,給縣城的抗日組織報信。
話說鬼子進了村,發現村里無人,巡邏一圈無果后,便氣急敗壞地四處“掃蕩”,拿走村民的糧食,在面甕里大小便,將廁所里的糞水倒進糧倉,燒光拿不走的家具、衣物等,干盡了壞事、惡事,還在村四周的窯洞頂上,用榴彈炮炸了無數大坑。我想,半個世紀后楊旭方的哥哥撿到的那枚榴彈炮,或許就是這年五月日軍“掃蕩”王溝村時留下的吧。
地道里的日子,并不好過。全村群眾分散在幾十個地道里,白天潛伏在里面忐忑度日,禁止孩子哭鬧、發聲,夜里悄悄回家里取糧食補給第二日的口糧。時間長了,地道里久不能開火,紅薯、洋芋、花生以及黃瓜、豆角、番茄等可以涼拌的青菜,甚至樹上落下的榆錢,都成了緊俏的食物。黃豆、綠豆和赤小豆在水里泡軟了,也可以充饑。還有用小火悄悄蒸熟的小米饅頭,看著金燦燦的,吃起來味同嚼蠟——沒辦法,飯香味是不能傳出去的,會引起日軍注意。
時間很快到了十月。正如碑文中的寥寥幾十字所示,在短短的半年時間里,李景春利用王溝村這個據點,“積極聯絡周邊的圣水村、車元村、公川村群眾,發動數十名有為青年參軍參政,收集地方零星槍支二十余支,為河南人民抗日義勇軍集捐糧食兩千多公斤,為擴大抗日武裝力量、爭取抗戰早日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
據我爺爺講,十月三日夜里,李景春在保長王廷吾家里組織村里的保長、紅家長和抗日支隊人員召開秘密會議、布置抗日工作——當時我的曾祖父王義水也參加在列。
開完會已是凌晨時分,我爺爺幾次往返王廷吾家——他奉他的母親、我的曾祖母李梅之命喊他的父親回家睡覺。最后一次敲開門的時候,里面回復說,會議開完了,大家太累,干脆打地鋪睡在王廷吾家里,不回去了。
走在回家路上的時候,我爺爺還在想,時近深秋,天氣轉涼了,即便是席地而睡,廷吾伯家有那么多床鋪和褥子嗎?他在惦記著我曾祖父那不能受涼的膝關節。
十月四日早晨,我曾祖父王義水從王廷吾家返回,他前腳剛到家,后腳我大爺也到了,他急匆匆地說:“爹,景春伯被打死在老和尚塔了,頭都打爆了,只剩下半個頭……”
我曾祖父腦子轟地響了一聲,愣住了,不對呀,一大早鄉里的人喊他去開會,他開會去了呀。
我曾祖父這才回憶起,剛才在回來的路上,確曾聽到遠處傳來的幾聲槍聲,仿佛正是來自村里東嶺老和尚塔的方向——在那個不安定的年代,時不時地聽到槍聲,對老百姓來說已是司空見慣的事。再早前,我曾祖父只記得睡意蒙眬中,聽到有人敲門,說是鄉里來人傳話,讓李景春趕緊去鄉里開會、處理急事。剛起床正在洗臉的李景春,連手都沒來得及擦干,就跟著那個人匆匆地走了。
自然,根據碑文所示,那個神秘的“鄉里來人”被確認為國民黨反動派人士,是他帶走了時任鞏縣第二抗日區政府副區長兼民政助理李景春同志,將其帶到老和尚塔殘暴地槍殺了。
以上這個零散的、殘缺不全的抗日革命英雄的故事,來自我爺爺的講述,他將一段近乎失傳的歷史留存在了我的童年記憶里,令我不得不將之與我同學楊旭方哥哥的遭遇相互聯系。同是土生土長的王溝村村民,兩個隔了大半個世紀的人的命運,因為一顆榴彈炮、一段抗戰歷史而呈現出不同的悲劇面貌。在李景春的年代,由于歷史和時代大潮的裹挾,一個鮮活的革命同志的生命戛然而止;而在五十年后的和平年代,戰爭帶來的傷害依然在繼續,創傷依然在蔓延。
近年,聽村人無意中說起過楊旭方的母親。如今,楊太太是一名抑郁癥患者,身材因長期服藥顯得虛腫不堪,說話也失了氣勢,每日里眼神恍惚,頂著一頭白發在村里游走,像個丟了雞崽的老母雞,逢人就說,我那可憐的大兒啊,我咋就沒有擋住他,死的咋不是我……
責任編輯:朱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