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與香港,嶺南最具代表性的兩座城市。歷史上,曾有“省港”一詞說明這兩座城市的親緣性,近年更因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而趨向一體。就歷史來看,廣州當然古老得多,香港則是近現代歷史的產物。在文藝層面,廣州也相對傳統,香港則更現代更時髦。過去,學界討論中國城市文學時,總會拿香港與上海做雙城比較,很少將廣州與香港置于一處討論。廣州與香港有很頻繁的文化交流,在文藝風尚層面其實也有很多相通之處。比如我們在黃谷柳《蝦球傳》和近年葛亮《燕食記》等小說中,都能夠直接感受到廣州與香港在語言文脈、地理物候、飲食文化和人物性情等方面的內在關聯。如邵棟所言,兩地共同的語言,可以成為重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根性的基礎:“那些粵語的聲調、市井的俚語,終將在文學的庇護下,成為三地共有的精神原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們關注廣州與香港的文學時,亦注意到這兩座城市在抗戰時期的共同命運。為此,本期組織了北京大學和暨南大學學生參與共讀鄧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這部以香港保衛戰為故事背景的長篇小說,兼具文學和歷史的品質,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警示世人:銘記歷史、捍衛和平、守護人類文明。
——唐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