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24-0022-03
一、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織物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概述
(一)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的歷史背景
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此后它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徑。唐朝時,絲綢之路達到鼎盛,貿易和文化交流更頻繁廣泛。吐魯番地區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重鎮,留存大量文物,最負盛名的是有“地下博物館”之稱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它是3—8世紀高昌城官民的公共墓地,因被哈拉和卓村分隔,也叫“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墓地”。“阿斯塔那”原意為“首府”,指的是高昌故城。500余座墓葬從城東北綿延約5公里直達城西北,占地約10平方公里[1。這里干燥的環境讓大量的千年文物得以完好保存,尤其是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眾多織物,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就在此出土。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殘長18厘米、寬13.5厘米,是1972年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151號墓的唐代織物,它僅有手掌大小,卻從其中領悟到絲綢之路東西方的文化碰撞。但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不只有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這一種紋樣,聯珠紋源于隋唐時期,由大小基本相同的圓珠間隔排列而成,形成了圓形或菱形的骨架結構。在唐代,這些聯珠窠內也不止有對馬的形象,隋唐時期還有對禽、對獸、對龍的形象等動物紋飾成為主流。
(二)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紋樣的構成分析
唐代絲綢織物中最重要的即為織錦,在藝術風格上既繼承了中國傳統,又從中亞、西亞的裝飾藝術中吸收營養,因此具有西域風格的聯珠紋樣大量出現在中原絲綢織物上2。在唐代強盛國力的支撐下,唐代與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不斷深入,這種廣泛的交流,讓唐代文化能夠吸納不同國家的文化元素,最終形成了本土兼容并蓄的獨特風格。在絲綢之路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西亞波斯的薩珊王朝創造出影響深遠的聯珠紋,聯珠紋也在唐代匠人的接納吸收下逐漸完成了本土化創新的進程,讓唐代織錦充斥著異域風情[3]。受本土文化影響,唐朝聯珠紋出現新組合,骨架排列不再僅限于單圈。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以連續圓珠紋為邊框,形成“聯珠團窠”結構,聯珠環內十六個均勻圓珠四方連續排列,呈現裝飾效果。聯珠環交接處飾有珠芯四葉紋,形成規律性重復構圖,聯珠間點綴珠心與變形忍冬紋組成的十字形四葉紋。對馬紋以聯珠環為界,呈左右對稱結構,馬首相對而立,馬身修長、姿態端正,頸部飾有飄動綬帶,馬鬃整齊后伏并有裝飾性束發。值得一提的是,紋錦中的翼馬形象源自古希臘神話中的珀伽索斯,傳說它能賦予詩人靈感。漢代時期,漢武帝愛馬并信仰神話學說,馬也由此被神話為“天馬”并廣泛運用到了各種陶器、織物、畫像石中。“天馬”和“翼馬”在文化內涵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后來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一些被稱為“翼馬”的有翼的天馬形象剛從粟特傳入,很快便受到了唐人的喜愛,以翼馬為主題圖案的翼馬紋也被廣泛運用到了唐錦的紋樣設計中[4]。這種翼馬紋樣在隋唐時期鼎盛,后因重文輕武等思想因素漸弱,到五代和宋朝就少見蹤影。紋錦圖案加入唐草和寶花造型,第一行對馬抬蹄,蹄下花卉由蓮蓬、三瓣蓮花和卷葉紋組成;第二行對馬低頭飲水,蹄下是泉水。
(三)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色彩的運用分析
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以鮮艷朱紅為底色,主色調為暖色,視覺氛圍強烈。聯珠紋和對馬紋用深淺色勾勒輪廓,與底色對比鮮明,使圖案清晰,增強了層次感和立體感。花卉圖案和唐草用淺綠色填充,利用對比色避免朱紅色過濃導致的視覺疲勞,起到均衡視覺的作用,讓紋錦色彩既鮮艷奪目又和諧雅致。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通過朱紅色與淺色的交替出現,形成了一種有規律的節奏和韻律,聯珠紋的圓形排列以及對馬紋的對稱布局,使得色彩在重復中又有變化。
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以朱紅為主色,既因其有裝飾作用,更承載深厚國家文化內涵。聯珠紋和對馬紋的淺色象征純潔美好,與朱紅呼應,傳達吉祥寓意,反映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下,顏色組合所體現出的豐富含義,設計者應該加以重視并應用至文創圖案設計中。
二、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在文創圖案中的應用價值
(一)增加視覺審美的價值
在設計文創圖案時可以參考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的紋樣和色彩,增加文創圖案設計的視覺審美價值。
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有獨特紋樣,具有程式化美學意味與較高視覺審美價值。聯珠紋由圓珠排列,體現嚴謹秩序感,為文創增添穩定莊重美感,展現圖案設計嚴謹性。對馬紋是核心亮點,姿態生動、充滿動感,使紋樣動靜結合。設計文創圖案加入對馬元素,能展現均衡對稱之美,增添靈動性。聯珠紋幾何紋樣與對馬紋動態線條,觸發設計者對抽象藝術的聯想,將駿馬形象抽象為極簡圖形,簡化具象物體、保留基本線條,融入抽象藝術元素。此紋錦紋樣極具裝飾性和代表性,呈現線條與幾何裝飾設計感,運用到文創圖案設計中,可豐富本土文創圖案設計風格。設計文創圖案時,考慮其要傳遞地域文化信息,可以加入喀納斯湖湖水波紋、周邊森林植被特征,并與簡約幾何圖形結合,讓圖案更具地域特征,更好地展示當地文化。或是加人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寶相花紋”元素,“寶相花紋”結構嚴謹,常呈團花形式且富有層次感。寶相花紋與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紋樣一樣,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產物,在唐代鼎盛。深入挖掘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文化元素,融合現代設計理念,讓傳統紋樣在現代圖案設計中煥發新活力。
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的典雅色彩體系,具有鮮艷濃烈的視覺吸引力。文創圖案設計中,合理運用色彩至關重要,巧妙搭配能提升其藝術性。使用該錦配色,可使文創圖案具有較高的辨識度與視覺沖擊力。在文創圖案設計中運用本土傳統色彩,實現傳統色彩與地域文化的深度契合,讓文創圖案的顏色更加貼合設計者的設計理念,體現設計師所傳達的感情,讓大眾更能接受設計者在圖案中所要傳達的主旨,達到文創圖案設計的美感要求。考慮到不同地域受眾對顏色喜好和文化內涵理解有差異,文創圖案顏色應貼合目標市場地域文化特點,選擇符合當地受眾審美和文化習慣的色彩。例如,文創圖案設計中運用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及艾德萊斯綢的色彩,體現民族文化特色。它以朱紅色為主色調,設計時搭配對比色,形成主次分明的色彩層次,讓圖案更醒目,吸引觀者,營造活潑氛圍。
(二)繼承傳統文化的價值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人民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深度認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是激發全社會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因此,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堅定文化自信。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作為唐代絲綢之路的典型物質遺存,其傳統文化價值在文創圖案的開發中具有多層次的意義。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它見證了唐代絲綢之路繁榮,承載了千年歷史,將其用于文創圖案,能讓使用者感受唐代工藝的輝煌,經再創新增加文物實用性,進而傳承傳統文化。聯珠紋隨絲綢之路傳人中國,對馬紋體現中國對馬的喜愛推崇,該紋錦融合兩者,體現文化交流融合。文創圖案設計運用其圖案及配色,有助于增強民眾文化自信,傳播多元文化融合理念,增進文化理解。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所傳達的藝術內涵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文創圖案中采用此紋錦中的元素能喚起中國人民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讓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創圖案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三)體現文旅宣傳的價值
市場適應性是文創圖案設計成功的關鍵,設計師深入調研旅游消費群體的色彩偏好與當代審美趨勢,確保文創圖案的設計符合文旅市場和消費者的喜好,提升文創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提升當地的旅游宣傳效益。該紋錦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是當地極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存,將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創造性轉化為文創圖案,可使其成為地域文化的鮮明代表,無論將設計好的文創圖案應用到哪種產品形式中,都能直觀展現地區獨特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游客將代表韻味的文創產品作為紀念品帶走,有助于文旅品牌的打造與傳播。在文旅文創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這一獨特的文化元素能夠幫助當地文旅產品與其他地區的文旅文創產品形成差異化。以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為核心設計的文創圖案,具有獨一無二的文化屬性,從眾多同質化的文旅圖案中脫穎而出,成為文旅品牌的特色圖案。將該圖案應用于文旅產品,再線上線下相結合,該系列文創產品都能強化當地文旅品牌的獨特形象,吸引不同喜好的游客群體,提升文旅的市場競爭力。
三、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在文創圖案設計中的應用形式研究
(一)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文創圖案在實物產品中的應用
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的紋樣、色彩和工藝在當代實物產品中的應用,既要能體現傳統文化精髓,又可以滿足現代審美與功能相統一的需求。第一種方式是將紋錦圖案或面料直接用于文創圖案設計,通過數碼印花技術將原錦圖案精準復制到各類織物,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圖案色彩和細節,讓消費者感受其藝術魅力;也可用傳統或現代工藝,以絲、絹、錦等面料按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圖案和色彩織造,生產相似織物,用于制造服飾、家居用物、飾品等,呈現原錦質感和光澤。第二種方式是提取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的紋樣和色彩元素進行創新,應用于文創圖案設計及文創產品。如圖1所示,將設計好的圖案應用到日常會佩戴的絲巾中,增加了文創圖案的曝光度。
圖1

第三種方式是將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與現代工藝結合應用,設計立體形式的文創產品。利用3D打印、雕刻、激光切割技術增加文創產品的質感,創造出產品獨特的視覺效果。例如,將雕刻好的木材、亞克力板材組裝成創意燈具,燈光通過鏤空的紋樣,營造出獨特的光影氛圍,賦予文創產品現代感。
(二)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文創圖案在數字產品中的應用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將數字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相融合是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背景下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措施5。傳統紋樣與數字技術的相互應用開發出的文創產品,既能突破實體的限制,又能創造新穎的交互體驗。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紋樣結合現代科技,轉化為數字文創產品,通過創新的方式讓文創產品起到傳承傳統文化和進行文旅宣傳的作用。以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為創作來源,結合現代數字藝術,創作出動態的數字藝術作品。例如,讓紋錦上的馬匹“動起來”,在聯珠紋背景中奔騰,為電子設備設計壁紙圖案或動態表情包,讓用戶展示傳統文化元素,實現科技與文化結合,吸引年輕群體關注。
四、結束語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代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作為絲綢之路紡織藝術的一部分,其獨特的紋樣構成與色彩運用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為當代文創圖案的設計提供了創意源泉。朱紅地連珠對馬紋錦與現代文創圖案設計的結合,不僅繼承了傳統美學,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更為當下傳統紋樣的創新提供借鑒意義,為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和發揚中國創新文創圖案設計理念提供參考,進一步達到良好的文旅宣傳作用。
參考文獻:
[1]侯知軍.穿越時空的文化地標阿斯塔那古墓群一[J].中國民族,2023,(05):58-59.
[2]趙豐.唐代絲綢與絲綢之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3]施安然.唐代織錦聯珠紋樣在國潮服裝中的設計應用[J].絲網印刷,2024,(17):32-34.
[4]張靜.粟特錦紋樣對唐錦紋樣設計的影響——以翼馬紋為例[J].西部皮革,2021,43(13):88-89.
[5]鞏耀聰.平面設計視覺傳達效果和中國傳統美術色彩探究[J].明日風尚,2024,(17):142-144.
(責任編輯:薛竹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