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24-0046-03
擁有漫長歷史和璀璨文明的蒙古族,是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蒙古族在繁衍、昌盛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不僅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做出了貢獻,同時也創建了自身特有的草原文明1。其中,舞蹈藝術是蒙古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至今,蒙古族舞蹈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體系,并在不斷的傳承與發展中逐漸科學化、系統化,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審美。長期以來,蒙古族舞蹈以其特有的美感和藝術魅力震撼并征服了眾多觀者的心靈,讓人們在視覺上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獲得精神的愉悅和釋放。這種美感的形成與審美意識的建立,與民族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是在長期的民族生活與舞蹈活動中逐漸形成的。
一、蒙古族舞蹈美源
(一)生態與地理環境
南北朝時期的古老民歌《敕勒歌》這樣描繪草原:“敕勒川,陰山下,天似彎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2”這段詩展現了蒙古族草原廣闊無垠和自然美景。蔚藍的天空、遼闊的草地塑造了蒙古族人民豁達開朗的心境,變幻莫測的白云激發了游牧民族無限浪漫的遐想,廣袤的綠野如同母親的懷抱,帶給他們幸福與安全之感,奔騰的駿馬引發了蒙古族人民對自由奔放、英姿諷爽的向往正是這樣一碧萬頃的自然環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兒女。
然而,草原并不只有美麗的一面。除了藍天白云、晴空萬里外,極端的早晚溫差和氣候變化給他們帶來了困難和挑戰。白日的烈日炙烤、夜幕的凜冽寒風、冬季的狂風暴雪和春日的忽冷忽熱,這些都讓生活充滿艱辛;與茫茫草原相對的是稀疏的人煙和牧民內心的寂寞。但也正是這些鍛造了蒙古族人勇敢無畏、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
俄國美學家普列漢諾夫曾說:“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它的心理所決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況造成的,而它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它的生產力狀況和它的生產關系制約的。[3]”蒙古族世代生活在遼闊的草原上,形成了即粗獷豪放,又溫柔細膩的獨特審美情感。草原的壯美與自然的力量,激發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凝聚成了思想之美與文化之美。這種思想與文化的美,使他們創作出了眾多富有民族情感的、飽含民族色彩的蒙古族舞蹈。由此可見,蒙古族人民賴以生存的生態與地理環境是蒙古族舞蹈審美形成的客觀條件。藍天綠野、山川河流、雄鷹駿馬,草原萬物都影響著蒙古族的審美觀,審美意識則是人們熱愛生活和自然的情感產物。
(二)畜牧業和游牧生活
蒙古族是長期生活在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蒙古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大多采用放牧等方式飼養牲畜,以適應多種多樣的牲畜生存。同時,為了促進牲畜的繁殖,他們必須游牧而居、逐水草而行。也正是因為如此,草原上的家庭中母親或者婦女占據主體位置,她們在游牧勞動及生活起主導作用,不僅掌管家里大小事務,也是子女的主要撫育者,對后代的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蒙古族舞蹈深受這種母系社會影響,歌頌和思念母親的作品占很大比重,如《母親》《夢中的額吉》等。
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對生命、對大自然的虔誠敬畏。這種敬畏不僅體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更通過音樂和舞蹈得以生動表達。他們把這種虔誠融入歌聲與舞姿中,把吉祥祝福敬獻于遼闊草原,用濃烈的情和深沉的愛在草原上書寫他們的游牧文明。正是這種虔誠的心態和獨特的情感,蒙古族舞蹈展現出唯有蒙古高原才能孕育出的穩健深沉的雄壯氣概,以及既淳樸又自信的獨特氣質。此外,“馬”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伙伴,更是過去社會交往和戰爭的關鍵。蒙古族人民把馬兒視為親密的伙伴,馬鐙和馬背象征著生命的起點和成長的搖籃。在舞蹈中,他們不斷融入馬的元素,除了常見的勒馬手、揚鞭手,還將馬兒奔跑時腿部交替的運動方式演變融人蒙古族舞蹈中。
二、蒙古族舞蹈的審美意識
(一)“自然質樸”之美
藝術來源于生活,蒙古族人民所擁有的那種生于自然、源于自然的生活狀態和純天然的生活環境,以及尊重、保護自然的意識理念,對蒙古族舞蹈的審美觀念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蒙古族人民在漫長的狩獵和游牧生活中,深刻領悟到自然對于人類“生命、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他們發自內心地熱愛自然、敬重自然、感恩自然,并把對自然的感恩和領悟融入藝術創作中,也因此使得蒙古族舞蹈的題材、動作、情感等內容,都與自然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舞蹈的主題看,蒙古族舞蹈有大量歌頌草原、河流、贊美自然的作品,也有很多模仿動物如雄鷹、馬的舞蹈。從舞蹈的動作上看,蒙古族舞蹈十分注重呼吸與舞蹈動作的配合,強調用呼吸帶動身體動作,不需要刻意地憋氣、用蠻勁,要讓身體回歸到自然的狀態。從蒙古族舞蹈的手形中,也可以看出其“自然質樸”的審美意識。其基本手型為四指自然伸直并攏,大拇指自然微張,整個手部既不可繃直過僵,也不能松懈無形,要呈放松舒展的狀態。此外,蒙古族舞蹈中常見的勒馬手和揚鞭手也是由蒙古族人民自然的生活動作發展而來。勒馬手模仿牧民騎馬時手勒韁繩的形態,其形態為大拇指輕握食指和中指形成空心拳,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呈階梯狀依附在后;揚鞭手則源于人們在騎馬時為了讓馬兒加速,用鞭子鞭策馬兒后自然揚起的那只手,其形態是在勒馬手的基礎上,將食指自然伸出,模仿鞭子的形態。
(二)“圓”之美
在蒙古族舞蹈中,“圓”不僅是形態的體現,更是文化的象征。蒙古包的圓形結構、敖包的圓形祭祀以及民族服飾的圓形圖案,深刻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對天地、日月和四季輪回的尊重與崇拜。這種象征性表達不僅展現了蒙古族獨特的文化積淀,也傳遞了他們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例如,手位中雙臂之間呈現的“圓”的空間,以及蒙古族舞蹈韻律中最經典的“圓韻”都是具體體現。
在手位中,無論是基本手位中的一位、二位、七位手,還是舞姿造型中的變化手位,蒙古族舞蹈都要求手臂從肩膀、胳膊肘、小臂到手指尖保持“圓弧”的線條感,兩臂之間也要有一種無形的“圓”的空間感,這也是蒙古族舞蹈的舞姿造型給人飽滿、大氣感覺的原因之一。
蒙古族舞蹈的韻律大致可分為“圓韻、起伏韻、反射韻、扭傾韻、擰轉韻、橫擺韻、點梗韻”七種。其中,“圓韻”最為常見,也是蒙古族舞蹈的基本韻律,即身體各個部位在音樂節奏的帶動下,根據各自的舞蹈軌跡,進行連續、和諧的曲線動作或弧線運動。圓韻根據具體運動路線又可細分為平圓、立圓、八字圓等。在蒙古族舞蹈中,無論是上半身的肩、臂、胸、腰、腕部動作,還是下半身的胯、腿、腳部動作,還有舞姿造型之間的連接,幾乎都包含著“圓韻”。如肩部的繞肩,腕部的扣鏟、彈撥手等。這些圓形的運動路線,使得蒙古族舞蹈給人以流暢、連貫的感覺。
(三)“豪放、剛勁”之美
在蒙古族人民賴以生存的遼闊草原上,駿馬馳騁沒有溝壑的阻擋,雄鷹翱翔沒有遮掩的屏障。白天,蒙古族人民在廣闊的草原上策馬奔騰、載歌載舞,夜晚,他們則以天為衾、以地為枕,這樣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的拓落不羈、熱情豪爽。且因長年的游牧與狩獵生活,以駿馬為伴、與雄鷹共舞,不僅練就了蒙古族人民強健的身軀,也使他們形成了襟懷磊落、蹈厲奮發的品質。生態環境決定了蒙古族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情感,再加上蒙古族在飲食上多以高蛋白的肉、奶制品為主,所以大多數蒙古族人民身形健碩、步態矯健,這樣的身體條件也使得其舞蹈動作力量性強[4]。
男子抒情舞蹈以其豪邁和大氣的動作,生動地體現了草原人民的性格特點。例如,《鄂爾多斯舞》將蒙古族的藝術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舞者通過富有力量感的肢體語言,刻畫出蒙古族青年豪邁的氣質與精神面貌,仿佛將觀眾帶入遼闊的草原,感受到那份無畏與激情。這種舞蹈不僅傳承了蒙古族的文化精髓,也展示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激情的舞蹈則通過昂首挺胸、瀟灑多姿的動作,奔馳的步伐與抖肩帶動雙臂富有韌性的橫向無限伸展,展現出無限生命力的升騰,集中體現了蒙古高原男子的粗犯美與豪邁美。的優秀舞蹈作品《奔騰》也是很好的例證,舞蹈中表現的馬步動作,既展現了蒙古族人民豁達豪爽、純摯坦白的性格,也將草原上萬馬奔騰、馳騁疆場的磅礴氣勢刻畫得淋漓盡致[5]
(四)“舒展、輕柔”之美
蒙古族女性舞蹈大多溫柔、含蓄、典雅、端莊,體現了蒙古族舞蹈的“舒展、輕柔”之美。在蒙古族舞蹈中,人們常用天鵝作為女性的象征,給人以優雅、端莊、嫻靜的感覺。這種形象特點最能通過臂部與手部的動作體現出來。
臂部動作中最經典的就是“柔臂”。柔臂由腋下、大臂、胳膊肘、小臂、手腕、手指尖依次傳導而成的波浪運動,其起落擺動如云若流水,整體動作連貫、柔美,手臂線條自然流暢,臂部整體呈圓弧狀,富有美感,仿佛感情在無限地延伸。雙臂張開時,猶如雄鷹在廣闊的天空中翱翔,動作優美輕柔、無限舒展。除了柔臂,最能體現蒙古族舞蹈舞姿舒展之美的是“拉背”。拉背是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元素之一,主要通過背部發力,臂部隨之起伏運動。常用于盅子舞、頂碗舞中,臂部的無限延展,會給人帶來極致舒展的感受,柔美輕盈中又蘊含深沉內在的韌性和力量之美。
手部動作則以“軟手”為主。軟手是由手腕、手掌、指根、指尖依次傳導而成的波浪運動,同時,肩、臂、肘部也會隨之運動。慢做軟手時,會給人細致、柔美的感覺;快做軟手時,因波浪運動的加速,會給人帶來一種特別的視覺享受。軟手這一舞蹈語匯,既像是在描摹柔波翻滾的廣袤草原,歌頌哺育生命的母親,也像是在欣賞和撫摸大地恩賜的新鮮生命,傳遞出母親的深情和無限的愛。
(五)“深沉、悲壯”之美
北元時期,戰爭的陰霾籠罩著蒙古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痛苦與創傷。這種情感也在蒙古族舞蹈中得到了生動體現,舞者通過優雅的動作與悲愴的旋律,傳遞出對故土的無盡眷戀與對親人的深切懷念,展現了蒙古族人民在困境中頑強不屈的精神。如《情系草原》就是一部蘊含深沉情感,表達思鄉之情的舞蹈作品。作品講述了一個流落異鄉的蒙古族青年,懷著渴望和激動之心回到養育自己的草原時,看到因為過度放牧、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而嚴重破壞的草原,從而感到無比痛惜與悲傷的故事。
蒙古族舞蹈教材中的常見胸背訓練也體現了蒙古族舞蹈的深沉之美。柔韌、穩重的胸背訓練,是以氣息帶動身體,通過“吸氣”與“呼氣”來帶動胸背部的各個關節和肌肉運動。其運動規律往往是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欲開先合,在收與放、合與開中對立統一地進行運動。蒙古族舞蹈中常以此類動作來表現人物角色內心情感的釋放。合時質直渾厚,細致而深沉;開時蒼勁有力,豪邁而挺闊。這樣的大開大合、收放自如,也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的韌性與能屈能伸的品質。
三、結束語
藍天綠野的生存環境、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真誠向往和古代的長期征戰,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蒙古族對“美”的觀念。在不斷演變發展的民族生活和舞蹈活動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識。在這種審美意識的影響下,蒙古族舞蹈的風土人情、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好的表達。這種審美意識是自然、文化與社會的一種聚合,使該民族舞蹈的民族性、風格性、獨特性得以形成,是蒙古族舞蹈發展的基礎和其精髓所在。作為舞蹈表演專業的學生,在表演一個民族的舞蹈時,不僅要熟練掌握該民族的動作元素、風格特征,還要深入理解其民族文化,掌握其審美意識,將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更好地展現民族舞蹈的民族性和風格的獨特性。
參考文獻:
[1]郭宇霞,汪沐溪.淺議蒙古族舞蹈美的淵源及其審美特征[J].音樂生活,2007,(04):63-64.
[2]李念.淺析蒙古族文化與宗教背景對蒙古族舞蹈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8,(13):131.
[3]王妍.順應自然- -淺析蒙古族傳統審美觀[D].東北師范大學,2013.
[4]布仁清和樂.蒙古族舞蹈的美學特征探究[J].藝術科技,2017,30(02):189.
[5]馬躍.探問蒙古族舞蹈的美感與根[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19,4(04):107-109.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