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24-0145-03
人類文明的瑰寶里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也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但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和現代化推進,非遺文化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沖擊,好多非遺項目面臨傳承斷層、受眾減少、形式陳舊等問題,生存與發展都陷入困境。畬歌是畬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民間歌曲,其民族風格和文化內涵獨特,雷劇是在雷州半島流行的地方戲曲劇種,融合了當地的方言、音樂和民俗文化。研究畬歌和雷劇的融合與創新,不但對這兩個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有幫助,還能給其他非遺文化的保護創新提供借鑒。
一、非遺文化融合與創新的重要性
(一)增強非遺文化的生命力
在當今時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日益頻繁。非遺文化若想在競爭激烈的文化市場中立足,就必須進行融合與創新。通過與其他文化元素的融合,能夠為非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和文化消費趨勢,從而增強其生命力。例如,畬歌可以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創作出既具有畬族特色又受大眾喜愛的音樂作品;雷劇可以借鑒其他戲曲劇種的表演形式和舞臺技術,豐富自身的藝術表現力
(二)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非遺文化的融合與創新不是簡單的同化,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與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這種融合能夠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豐富文化的多樣性。畬歌和雷劇作為特定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代表,其與其他文化的融合創新,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這些獨特的文化,推動文化的交流與傳播[2。
(三)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非遺文化具有獨特的旅游價值和商業價值。通過融合與創新,將畬歌、雷劇等非遺文化與旅游、文創等產業相結合,可以開發出具有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旅游項目,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例如,在畬族聚居地舉辦畬歌文化節,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將雷劇元素融人文創產品設計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二、畬歌和雷劇的文化內涵與價值
(一)畬歌的文化內涵與價值
畬歌是畬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口頭文學藝術,它以詩歌的形式反映了畬族的歷史、生活、情感和信仰。畬歌的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勞動歌、愛情歌、敘事歌、祭祀歌等多個方面。其曲調獨特,具有高亢、嘹亮、節奏自由等特點,常用的樂器有畬族笛子、二胡等。畬歌不僅是畬族人民交流情感、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二)雷劇的文化內涵與價值
雷劇是流行于雷州半島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它融合了雷州半島的民間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形式,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雷劇的劇目題材廣泛,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現實生活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雷劇的表演形式生動活潑,唱、做、念、打俱全,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雷劇不僅是雷州半島地區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我國地方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三、畬歌和雷劇融合與創新的現狀
畬歌有著久遠的歷史且內容豐富,涵蓋畬族的歷史、生活、愛情等諸多方面。近些年,一些地區和個人開始嘗試對畬歌進行融合與創新,部分創作者在音樂形式方面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與畬歌相結合,添上吉他、電子合成器等樂器伴奏,使畬歌旋律變得更時尚,讓年輕群體更容易接受,并且借助短視頻平臺、音樂網站等互聯網平臺極大地拓寬了畬歌傳播范圍,吸引更多人關注畬歌。
雷劇地方特色鮮明、表演形式活潑且語言通俗易懂,時代發展了,雷劇也需不斷融合創新,劇目創作方面,有些新編劇目將現代社會熱點話題和價值觀念融合進去,使其更貼近現實生活;舞臺表現上借助燈光、音響、特效等現代科技手段,增強了雷劇的視覺和聽覺效果,也提升了觀眾的觀賞體驗。
四、畬歌和雷劇融合與創新面臨的問題
(一)傳承體系不完善
畬歌和雷劇傳承主要靠口傳心授,由于培養傳承人耗時久、難度大,且社會發展起來后年輕一代對傳統非遺文化興趣漸失,想做傳承工作的人越來越少,傳承人斷層了。以畬歌為例,現在完整掌握畬歌唱腔和歌詞的傳承人大多歲數大了,年輕一代能熟練唱畬歌的沒幾個。畬歌和雷劇至今傳承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這傳承方式覆蓋面窄,難以滿足非遺文化大規模傳承的需求,并且傳承時常只傳技藝而忽視非遺文化內涵的講解,導致傳承人對非遺文化理解不深。表1所示為畬歌和雷劇傳承情況。
(二)創新能力不足
畬歌、雷劇的內容大多體現過去生產生活場景與思想觀念,與當代社會現實生活、觀眾審美需求有一定差距,如畬歌不少歌曲講的是農耕勞作場景,雷劇部分劇情缺乏時代感,年輕觀眾很難感興趣,并且在表現形式方面,畬歌、雷劇較固化沒有多少創新,畬歌演唱形式簡單,獨唱或合唱比較多且伴奏樂器單一,雷劇表演程式、舞臺布景等長期沒有大變化,觀眾難以有新的體驗。
表1畬歌和雷劇傳承與人才情況表

(三)傳播渠道狹窄,影響力有限
過去,畬歌和雷劇主要通過田間地頭、廟會、劇場等傳統渠道傳播,社會發展后,這些傳統渠道影響力慢慢變小,田間地頭勞作場景少了、廟會文化功能淡了且劇場觀眾大多是中老年人,而年輕觀眾很難被吸引過來;新媒體發展給文化傳播帶來新渠道,但畬歌和雷劇在新媒體傳播上明顯不足,當下其新媒體內容少且質量不高、缺乏專業運營推廣,在新媒體平臺很難形成影響力。如表2所示為畬歌與雷劇傳播范圍對比。
表2歌與雷劇傳播范圍對比

(四)資金短缺,保障不足
非遺文化融合與創新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傳承人的培育、創新作品的創作、傳播渠道的拓展等方面都需要資金支持,但是當下投入畬歌和雷劇的資金較少,導致很多融合創新項目無法很好開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畬歌和雷劇的融合創新。
五、畬歌和雷劇融合與創新的解決策略
(一)完善傳承體系
在畬族聚居地以及雷劇盛行之處設立專門的傳承基地,為傳承人搭建學習與交流的平臺,且資深傳承人可被傳承基地聘為教師,系統地將畬歌、雷劇的技藝與文化內涵傳授出去。畬歌和雷劇要引入中小學和高校課堂并開設相關選修課程或者興趣班,以此培養青少年對非遺文化的興趣。藝術類高校也要合作開設畬歌和雷劇相關專業,培養專業的創作、表演、研究人才,并且鼓勵高校學生參與畬歌和雷劇實踐活動,提高他們對非遺文化的興趣。要給優秀傳承人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如設立傳承人補貼、評選優秀傳承人等,以提高他們從事傳承工作的積極性。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畬歌和雷劇的唱腔、樂譜、表演視頻等進行數字化處理并建立數據庫,通過網絡平臺傳播傳承,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傳承范圍。開展合作傳承,讓畬歌和雷劇傳承人與音樂制作人、戲劇導演等其他文化領域人才加強合作,創新改編非遺文化,從而吸引更多人參與傳承工作。
(二)提升創新能力
畬歌和雷劇創作時融入當代社會環保、扶貧、科技創新等熱點問題與時代主題,作品更具現實意義和時代感,既能創作反映畬族人民脫貧致富的畬歌,也能創作以雷州半島發展變化為背景的雷劇;深入挖掘畬歌和雷劇文化內涵并與現代價值觀結合,從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獲取靈感再創作以賦予作品新思想內涵,同時,畬歌中勤勞勇敢、團結互助的精神可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雷劇與流行音樂、舞蹈、話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以創造新穎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畬歌旋律能與流行音樂節奏相結合且流行歌曲可用樂隊伴奏、合唱等形式來制作,雷劇表演與話劇敘事方式相結合會增強作品表現力,雷劇的舞臺布景、燈光、服裝道具等方面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全息投影、LED屏幕等進行創新舞臺效果會更震撼,畬歌演唱也能采用樂器演奏、舞蹈表演相結合等更多樣的形式。
(三)拓展傳播渠道
利用新媒體平臺制作優質內容。畬歌和雷劇的短視頻、紀錄片、綜藝節目等可充分借助互聯網平臺來拍攝,并在抖音、快手、B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傳播演出信息、文化介紹等內容,且內容需有趣味性、知識性和觀賞性以吸引年輕觀眾。線上活動可通過新媒體平臺開展,如線上直播演出、線上互動活動(如畬歌演唱比賽、雷劇知識問答等)來提高觀眾參與度,新媒體平臺也可用于票務銷售和宣傳推廣以擴大演出影響力。在畬族聚居區和雷州半島旅游景區設立畬歌和雷劇表演場所,結合旅游發展為游客提供現場表演,開發與畬歌、雷劇相關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讓游客感受非遺文化魅力。舉辦文化交流活動,組織畬歌和雷劇藝術團體參加國內外藝術節、文化展覽等活動以展示獨特藝術魅力擴大影響力,加強與其他地區非遺文化交流合作,相互學習共同發展。如表3所示為拓展傳播渠道前后效果對比。
表3拓展傳播渠道前后效果對比
表4

(四)加大資金投入
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大對畬歌和雷劇融合與創新的資金支持,設立專項基金用于傳承人才培養、創新作品創作、傳播渠道拓展等,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以確保其被合理使用。以政策引導和市場運作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畬歌和雷劇的融合創新,鼓勵企業贊助非遺文化項目并給予企業一定稅收優惠與政策支持,建立非遺文化產業園區吸引社會資本人駐。
六、畬歌和雷劇融合與創新的效果評估
(一)畬歌和雷劇傳承人年齡結構

從表4可以看出,畬歌和雷劇的傳承人年齡結構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60歲以上的傳承人占比較大,而20~30歲的年輕傳承人數量較少。這表明畬歌和雷劇面臨著嚴重的傳承人斷層問題,需要加強年輕傳承人的培養。
(二)畬歌和雷劇傳播渠道效果對比
表5

從表5可以看出,新媒體平臺的受眾數量最多,且年輕受眾占比最高,達到了 60% ;傳統劇場和廟會表演的受眾數量相對較少,年輕受眾占比也較低。這說明新媒體平臺在畬歌和雷劇的傳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應加強對新媒體傳播渠道的利用。
七、結束語
畬歌和雷劇作為重要的非遺文化,它們的融合創新對傳承發展很關鍵。當前,二者在融合創新時面臨傳承體系不完善、創新能力不夠、傳播渠道有限、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完善傳承體系、提升創新能力、拓展傳播渠道、加大資金投入等策略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以推動二者融合創新,非遺文化融合創新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傳承人和公眾共同努力,不斷探索非遺文化發展新路徑才能使非遺文化在當代社會煥發新活力,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芳凝,周辰茜.淺析非遺文化與文創產品設計教育的融合——評《非遺文化創意產品設計》[J].教育發展研究,2025,45(04):2.
[2]肖帥.非遺文化與文創設計的融合創新研究[J].上海包裝,2024,(01):71-73.
(責任編輯:胡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