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24-0064-03

舞蹈作為借由肢體表意的藝術,魅力源于形式與內容的有機融合,當舞者動作與節奏都精準地與內在情感及主題相契合時,作品便擁有了撩撥心靈的沖擊力。杰出舞蹈作品皆于形式與內容均衡間凸顯價值,或依托古典舞程式化動作傳達傳統意緒,或借現代舞的無拘表達闡釋個體思索。創作時形式與內容的不平衡情況屢見不鮮,輕則削減作品的感染力,重則致使作品淪為徒有其表的技巧展演或混沌的情感釋放,探求這二者的內在聯系與顯現規律,對提高舞蹈創作水平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一、形式與內容的共生關系
(一)舞蹈創作中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
在舞蹈創作的邏輯鏈條中,內容往往是觸發創作的起點與核心依托。創作者最初的靈感,多源于對某段情感的共鳴、某個故事的觸動,或是對一種思想的思考。這些構成了作品的內容基底,包括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人物的塑造、情節的鋪展以及環境的營造。從這一角度看,內容為創作提供了方向與內核,藝術形式的探索與構建,本質上是為了更精準地承載和傳遞這些內容。
不過,當代舞蹈創作確實呈現出更多元的路徑。有的編導會先試驗特定的動作質感,如對“失重與平衡”的探索,再圍繞形式內核填充相關內容;也有的作品以純粹的肢體解構為核心,弱化傳統敘事性內容。但需注意的是,即便是這類創作,其形式探索仍暗含對內容的回應。比如“失重”的動作質感,可能對應著創作者對“漂泊”狀態的抽象表達。此時的內容雖不再是完整的故事鏈條,卻以更凝練的情感或觀念形態存在,成為形式探索的隱性支點。因此,與其說內容“始終主導”,不如說內容是舞蹈創作的基礎參照;形式可以反哺內容的表達,甚至在特定語境下成為創作的切入點,但最終能讓作品落地生根的,仍是內容賦予形式的具體指向與情感重量。
此外,藝術形式的發展變化,其根本動力也源于內容的更新。當新的生活題材、新的主題不斷涌現,對舞蹈家提出新的表達需求時,新的舞蹈形式才會應運而生。比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情感表達更加豐富多元,一些融合了多種元素的現代舞形式便逐漸興起,這正是內容推動形式發展的有力證明。同時,內容的性質與內涵也直接決定了形式的風格與走向,為形式的創作提供了明確的方向,讓形式的選擇和運用更具針對性。
(二)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及相對獨立性
形式并非只是被動地接受內容的支配,它對內容有著積極的反作用,并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從舞蹈創作本身來看,形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內容表達的好壞。當形式與內容完美契合時,能夠讓內容得到充分展現,極大地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使觀眾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內容所傳遞的情感與思想;反之,若形式粗糙、低劣,與內容不匹配,就會嚴重妨礙內容的表達,削弱作品的影響力。而且,形式具有穩定性和歷史繼承性,相較于內容的快速變化,形式的改變往往更為緩慢[]。一種舞蹈形式一旦形成,便會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當新的內容出現時,舊的形式不會立刻消失,新的形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產生的,新形式通常是在舊形式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探索、革新和創造才逐步形成的。另外,藝術形式自身還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如芭蕾舞劇雙人舞中的變奏,觀眾可以單純欣賞舞者高超的技藝美;中國古典舞的韻律美和造型美,也能帶給人獨特的美的享受,此種獨立的審美價值使得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單獨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
(三)二者的辯證統一及矛盾表現
內容與形式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舞蹈作品。沒有內容,形式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沒有形式,內容也無法被感知和傳遞,只能停留在抽象的層面。然而,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二者之間也常常會出現矛盾。有時會出現形式平庸、單調,無法充分承載和表達豐富內容的情況,就像在表達內心強烈激情時,現有的動作、節奏等形式元素顯得力不從心;有時又會出現形式過于華麗、夸張,與內容脫節的現象,使得觀眾只看到表面的熱鬧,卻感受不到深層次的動人心弦的內容。要實現舞蹈作品的“盡善盡美”,就必須在二者的辯證關系中找到平衡,既肯定內容的決定作用,又重視形式的反作用,避免片面地強調某一方而破壞二者的統一性,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真正優秀的舞蹈作品[2]。
二、形式與內容在作品中的體現
(一)動作語匯承載內容表達
舞蹈動作是連接形式與內容的核心紐帶,其設計邏輯始終錨定作品的情感內核與思想主題。舞劇《詠春》在這一維度展現得尤為突出,作品將詠春拳、螳螂拳、八卦掌、八極拳、太極拳五大功夫門派的武學招式,與古典舞、現代舞的特質深度融合,讓“扶弱小以武輔仁”的尚武精神通過肢體語言具象化[3]。
劇中“手”動作的重構極具代表性,舞者手臂的粘連纏繞既保留武術攻防的力學邏輯,又通過呼吸的提沉轉化為“以柔克剛”的哲學表達。當葉問與其他門派武者對打時,動作節奏從迅猛的爆發式停頓轉為連綿的圓弧軌跡,這種形式變化暗合“兼容并蓄”的武學思想,與“俠義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守正出奇”的內容內核形成呼應。而在“薪火相傳”段落中,老拳師遞出木人樁的動作,肘部微沉的姿態既有傳承技藝的鄭重,又暗含對后輩“接住責任”的期許,指尖觸碰木樁的瞬間刻意放慢,配合光影變化,讓“堅守與傳承”的抽象主題變得可感可知。
正如作品所呈現的,這些經過藝術化處理的動作語匯,不僅是武術招式的舞臺轉化,更是對“中國英雄”精神的當代詮釋,觀眾透過形式層面的肢體表現,能深切體會到作品對中華武學精神與平凡人奮斗精神的雙重禮贊4。
(二)舞蹈選材決定形式方向
舞蹈選材為創作確立核心主題與情感基調,進而框定形式探索的路徑與邊界。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第一名《陽光下的麥蓋提》,其形式構建完全由“麥蓋提縣的發展變化與民族團結”這一選材內容所決定。
作品以新疆麥蓋提縣的刀郎文化為根基,同時融入山東援疆元素,這種選材直接決定了其形式上的兩大特色:一是對刀郎木卡姆的活化運用,舞者膝部的微顫、手部的“繞腕”動作源自民間藝人彈撥彈布爾的姿態,步伐的頓挫嚴格遵循“賽乃姆”的韻律特征,保留了刀郎文化的原生質感;二是刀郎歌舞與山東鼓子秧歌的融合。兩者在節奏感與吼喊式表達上的契合,讓群舞的隊形調度呈現出獨特的張力,如舞者從分散到聚攏的環形軌跡,既像刀郎人圍獵的傳統陣型,又似“民族團結如石榴籽”的象征。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白襯衫舞者”的設計:這一形象源自援疆干部的真實原型,其動作風格兼具刀郎舞的質樸與山東民間舞的剛勁,成為“兩地人民心在一起”的視覺符號。正是對刀郎文化與援疆故事這一選材的深刻理解,讓作品的形式創新始終圍繞“非遺活態傳承”與“民族團結”的內容展開,實現了題材與形式的高度統一。
(三)道具運用強化內容呈現
道具是舞蹈形式的重要延伸,優秀的道具設計能精準強化作品的內容表達,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獎作品《灣》在這方面堪稱典范。
作品緊扣“粵港澳大灣區”創作核心,深度挖掘地域特色與共通意象,選取廣東民俗“掛紅燈”中象征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紅燈籠”作為核心道具,兩者的運用與“灣區民心相連相通、發展繁榮興盛”的美好愿望高度契合,盡顯濃濃的民俗風格。“紅燈籠”的運用呼應了廣東“掛紅燈”的民俗,提燈的“行燈人”形象貫穿全劇,燈籠的張合與光影變化既象征“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祈福,又暗喻“灣區人共赴未來”的愿景。這樣的設計既展現了灣區壯麗秀美的生態文明,又描繪出欣欣向榮的人文圖景,而這些道具與舞蹈形式的有機結合,讓“粵港澳大灣區壯麗秀美的生態文明與欣欣向榮的人文圖景”這一內容表達更加鮮明,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與思想深度,讓作品在傳遞地域文化韻味的同時,也寄托了對灣區發展的美好期許5]。
三、創作中形勢與內容的統一
(一)立足內容本質,建立形式選擇的“價值坐標系
創作初期需對內容進行本質性提煉,明確核心主題、情感基調與精神內核,以此作為形式選擇的根本依據。這要求創作者避免對題材的表層挪用,而是深入挖掘內容的獨特性,如面對“地域文化”題材,需先厘清其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號,再據此框定形式探索的邊界。
具體而言,可將題材拆解為“核心情感”“文化符號”“時代語境”三個維度,形式選擇需逐一回應。例如,創作以“非遺傳承”為內容的作品時,核心情感可能是“敬畏與創新”,“文化符號”可能是某類傳統技藝;時代語境可能是“傳統在當代的轉化”。基于此,動作設計需保留技藝的核心特征,道具選擇需指向文化記憶,結構安排需體現“傳統一當代”的時空對話,借此從根源上避免形式的盲目創新。
(二)強化形式的“彈性適配”,讓形式成為內容的“生長載體”
形式并非僵化的容器,而應具備彈性,能隨內容的層次變化進行動態調整,甚至基于形式的創造性轉化拓展內容的表達邊界。這需要創作者在打磨形式時保持“問題意識”:當現有形式無法承載內容的復雜性時,需主動打破慣性,在傳統語匯基礎上進行重構。
例如,在情感表達層面,若內容涉及“矛盾與和解”,動作語匯可采用“對抗一消解”的節奏變化;在敘事層面,若內容包含“過去與現在”的交織,結構上可突破線性敘事,采用蒙太奇式的場景拼貼,如《詠春》中片場與武館街的無縫切換。此種調整不是對形式的破壞,而是讓形式更精準地“貼合”內容的肌理。同時,形式的彈性還體現在對“留白”的運用一適當保留形式的模糊性,能為內容的多義性提供空間,如《灣》中燈籠光影的暖昧變化,既象征祈福,又暗喻未來的不確定性,讓“民心相通”的內容獲得更豐富的解讀可能。
(三)以“情感傳遞有效性”為終極標準,校準形式與內容的偏差
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與否,最終需通過“觀眾能否感知并共鳴內容的情感與思想”來檢驗。創作后期需跳出技術視角,以第三方視角審視作品。若觀眾僅關注形式的炫技而忽略內容,或無法通過形式理解內容的核心,則需進行針對性校準。
校準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減法”,剝離與內容無關的形式元素。例如,若作品核心是質樸的鄉土情感,則需弱化過度雕琢的技巧動作,保留生活化的肢體質感。二是“加法”,強化能放大內容感染力的形式細節,如借由呼吸節奏的設計增強動作的情感張力,或通過燈光色彩的微妙變化呼應內容的情緒起伏,如《詠春》中木人樁傳承段落的光影漸變。
此外,創作者可小范圍試演收集反饋,重點關注“觀眾能否用一句話概括作品主題”“哪些形式元素讓觀眾印象最深且與主題相關”,以此反向調整形式與內容的匹配度。此種以“有效傳遞”為導向的校準,能確保形式與內容最終形成“ 1+1gt;2 ”的合力,讓作品既具藝術張力,又有情感穿透力。
綜上所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是一個“內容錨定一形式適配一效果校準”的上升過程。創作者需始終牢記,形式的價值在于讓內容“可感”,內容的深度決定形式的高度,二者的平衡點,正是作品藝術生命力的所在。
四、結束語
形式與內容在舞蹈創作中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內容決定形式的方向,形式則強化內容的表達,二者的辯證統一是舞蹈作品成功的關鍵。在舞蹈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應充分認識到二者的重要性,注重內容與形式的協調統一,避免出現形式與內容脫節的情況。未來,需不斷探索和創新,創作出更多既有深刻思想內涵又有完美藝術形式的優秀舞蹈作品,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推動舞蹈藝術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萌.漢代文物文化特性在當代舞蹈創作中的多維表達與實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5,43(07):119-122.
[2]李文琦.非遺元素在舞蹈創作中的活態傳承研究[J].嘉應文學,2025,(03):112-114.
[3]蔣海冰,劉福洋,翁婷.構思·探索·發展—即興表演在舞蹈編創中的重要體現[J].戲劇之家,2024,(31):124-128.
[4]施萌.舞蹈創作與視覺隱喻一 一中國古典舞中隱喻的產生及文化傳統[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8(27):7-12.
[5]凌曉靜.動作結構在舞蹈設計創作中的作用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4,4(13):66-68.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