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24-0094-03
憑借清麗委婉的音色與跌宕起伏的旋律,古箏在中華傳統音樂中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古箏演奏藝術不僅僅是對樂曲音符的簡單再現,更是通過“弦內之法”傳遞“弦外之意”的創造性活動。因此,演奏者只有達到“弦內之法”與“弦外之意”辯證統一,才能傳遞出深層情感和文化內涵,使觀眾在其營造的意境中領悟到音樂藝術的升華。本文將“弦內之法”與“弦外之意”的辯證統研究作為選題,希望能夠幫助音樂愛好者更好地理解古箏演奏藝術的精髓,從而使他們切身感受到古箏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弦內之法”與“弦外之意”的辯證統一
(一)技法為意服務:技法是意象的基石
1.技法選擇契合音樂內容
在古箏演奏藝術中,技法的選擇并非隨意為之,而要與音樂內容緊密相連,如此,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2。眾所周知,每一首樂曲都有特定的風格、意境與情感,演奏者需要根據實際的音樂內容選擇合適的演奏技法。比如,對于古典詩詞意境的樂曲,通常需要按、滑、揉、顫等傳統技法的襯托,以細膩的音色變化呈現詩詞的意境,使聽眾仿佛置身于詩情畫意中,感受古樸典雅、含蓄內斂的藝術氛圍。再如,對于現代生活或復雜內心的作品,可能更多地需要運用快速指序、多聲部演奏等現代技法,以增強音樂的表現力與張力,展現現代音樂的節奏感與時代感。因此,技法的選擇是極為重要的,只有契合音樂內容,使技法成為塑造音樂意象的有力工具,才能完美詮釋音樂作品的內涵,使音樂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2.技法運用統一情感表達
技法的運用除了要契合音樂內容,更要統一于情感的表達3。換而言之,演奏者需要對樂曲情感有深刻的理解,并通過技法的細微變化,將這種情感準確地傳遞給聽眾。比如,在表達歡快、激昂的情感時,演奏者可能會運用連貫的搖指、快速的刮奏等技法,營造出熱情奔放的氛圍;而在表達悲傷、哀怨的情感時,演奏者則可運用緩慢的按滑、深沉的顫音等技法,營造出低回婉轉的意境。演奏者每一次技法的運用,都需要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共同服務于情感的表達。這就意味著古箏演奏者要精準控制技法的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將自身的情感體驗融入音樂中,使音樂更具感染力。唯有如此,技法的運用與情感的表達才能高度統一,更好地塑造音樂意象,使聽眾產生共鳴,達到“弦內之法”與“弦外之意”的完美融合。
(二)意象引領技法:意象是技法的升華
1.音樂意象指導演奏技法
音樂意象就如同燈塔,指引著演奏者不斷創新演奏技法[4。一般來說,在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產生較強理解后,他們會在腦海中形成情感、畫面、場景等綜合感受,為選擇、組織與運用各種演奏技法提供方向與依據。比如,在音樂意象表現為高山流水般的開闊與流暢時,演奏者可能需要選擇連貫的滑音、流暢的刮奏等技法,營造開闊的場景與流動的韻律;而當音樂意象表現為月夜下的靜謐與思念時,演奏者可能會運用輕柔的按音、細膩的揉弦等技法,以表現內心的細膩情感與靜謐的氛圍。因此,音樂意象完全可以稱為演奏技法的靈魂,指導演奏者運用技法塑造音樂形象,使音樂更具表現力與感染力。總之,如果演奏者無法理解與把握音樂意象,那么在運用演奏技法時也會失去目標與方向,從而無法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
2.演奏者再創音樂意象
在古箏演奏藝術中,演奏者對音樂意象的再創造是不可或缺的環節[5。音樂作品自身蘊含的意象為演奏者提供創作的藍本,但演奏者不能機械地復制這些意象,必須在理解作品后,結合自身的音樂修養、人生閱歷與情感體驗對原有的音樂意象進行再創造,賦予其全新的生命與內涵。這種再創造的過程,好比是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也是演奏者形成個人藝術風格的關鍵所在。比如,對于同一首古箏曲,不同演奏者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與感受,因此,選擇的演奏技法與處理方式也會存在顯著差異,進而塑造出不同的音樂形象,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正是如此,才使得古箏演奏藝術豐富多彩,為我國古箏音樂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三)技藝相生:技法與意象的互動
1.技法創新推動意象發展
古箏演奏技法的不斷創新,為音樂意象的拓展與深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古箏演奏法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從原本的吟、揉、按、滑,到現代的搖指、掃搖、點奏等,這一過程不僅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也為音樂意象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搖指技法的出現,使古箏可以演奏出更為流暢、連貫的旋律,創作出更多飽含復雜情感與意境的優秀古箏音樂作品;而點奏技法的運用,則可營造出輕快、活潑的氛圍,讓觀眾能夠體會到演奏者傳遞的喜悅與快樂等情感。因此,技法的創新是音樂意象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演奏者提供大量表達手段,塑造各種音樂意境,為廣大觀眾帶來更具有時代氣息的作用,推動音樂意象的創新發展。
2.意象深化完善演奏技法
音樂意象的不斷深化,反過來也促進了演奏技法的完善與發展。演奏者在塑造音樂意象的過程中,會對演奏技法提出新的要求,即精細、完美。比如,為了表現出更為細膩的情感,演奏者可能會對揉弦的幅度、頻率、力度等進行有效控制;為了表現更復雜的意境,演奏者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技巧處理古箏滑音的速度、軌跡、音色等要素。這種對演奏技法的不斷打磨與完善,不僅提高了演奏技法的表現力,也使演奏技法更符合音樂意象的表達需求。所以,演奏者在音樂實踐中需要不斷體會音樂意象的內涵,將其轉化為對演奏技法的更高要求,以實現演奏技法的快速進步。
二、研究
(一)抒情樂曲:技法運用與意象塑造
1.傳統技法營造詩詞意境
在古箏抒情樂曲的演奏中,傳統技法是營造詩詞意境的有效手段。古箏音樂與古典詩詞有著深厚的淵源,我國大多數古箏曲目的創作靈感都來源于詩詞作品。因此,如何運用古箏的演奏技法去詮釋詩詞的意境,是演奏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演奏者唯有掌握各種傳統的古箏演奏技法,才能利用它們豐富的表現力細膩地刻畫出詩詞中的情感與意境。比如,在演奏《漁舟唱晚》時,演奏者可通過運用揉弦、滑音等技法,表現出漁舟晚歸、水波蕩漾的景象,營造出一種悠然自得、寧靜致遠的意境;在演奏《高山流水》時,演奏者可通過運用按音、泛音等技法,表現出高山巍峨、流水潺潺的景象,營造出開闊、深遠的意境。這些傳統技法的運用,不僅賦予了古箏音樂獨特的韻味,也使得古箏音樂能夠表達詩詞的意境,實現“弦內之法”與“弦外之意”的完美融合。
2.現代技法表達內心情感
除了傳統技法,現代技法在古箏抒情樂曲的演奏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表達內心情感方面。快速指序、雙手點奏、掃搖四點等現代技法都具有獨特的優勢,極大地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使得古箏音樂能夠更直接、強烈地表達內心情感。比如,在演奏一些現代創作的古箏抒情樂曲時,演奏者可通過運用快速指序、雙手點奏等技法,表現出激動、奔放的情感;通過運用掃搖四點、搖指等技法,表現出緊張、焦慮的情感。這些現代技法的運用,打破了傳統古箏音樂的審美范式,使得古箏音樂能夠更貼近現代人的情感體驗,也讓古箏音樂的表現力得到進一步的拓展,為演奏者表達內心情感提供了多樣化的手段。
(二)描繪樂曲:技法運用與意象塑造
1.模擬技法描繪自然景物
在古箏演奏中,模擬技法是連接音樂與自然景物的橋梁,也是構建音樂意象的基石。演奏者通過捕捉與模仿自然聲響,可將聽眾快速帶入音樂世界,讓他們感受古箏音樂的獨特魅力。比如,在表現《戰臺風》大海的波濤洶涌時,演奏者可運用連續的掃弦與強勁的搖指,模擬出狂風驟雨、波濤洶涌的景象,營造出緊張激烈的氛圍。而在表現寧靜的月夜時,則可運用輕柔的泛音與緩慢的刮奏,模擬出月光灑滿湖面的靜謐景象,營造出空靈悠遠的意境。這些模擬技法的運用,不僅豐富了古箏音樂的表現力,也使得音樂更生動形象,充滿畫面感。演奏者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與豐富的想象力,才能更好地運用模擬技法,將自然景物的神韻融人音樂中,實現“弦內之法”與“弦外之意”的和諧統一。
2.裝飾技法刻畫畫面細節
若說模擬技法為古箏音樂描繪了自然景物的宏大背景,那么裝飾技法則猶如精妙的工筆,為音樂畫面增添了細膩的細節,使得音樂意象更立體、更鮮活。在描繪性樂曲中,演奏者巧妙運用裝飾技法,能夠將音樂中的景物塑造得更為精致、傳神。比如,通過細膩的揉弦,演奏者可表現出花瓣在微風中輕輕顫動的嬌柔姿態;通過靈巧的滑音,可模擬出山間清泉流淌的清脆聲響。當然,這些裝飾技法的運用,并非單純的技巧展示,而是演奏者對音樂情感的細膩表達與對音樂意境的精心營造。如此,他們才能如同點晴之筆,為音樂畫面增添無限的神韻,使得“弦外之意”在“弦內之法”的雕琢下,愈發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三)戲曲樂曲:技法運用與意象塑造
1.“韻白”技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古箏戲曲樂曲的演奏中,運用“韻白”技法能夠令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為立體、鮮明。作為戲曲中獨特的念白形式,韻白抑揚頓挫、韻律感強的特點,為古箏音樂提供了豐富的表現素材。演奏者通過模仿戲曲中不同行業、不同人物的韻白腔調,可利用古箏特有的演奏技法將人物的性格特征、情緒變化等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表現花旦的嬌媚時,演奏者可運用輕柔的揉弦與細膩的滑音,模仿花旦韻白的柔美腔調;在表現老生的滄桑時,演奏者可運用渾厚的按音與沉穩的節奏,模仿老生韻白的蒼勁腔調。這樣觀眾的眼前就可呈現出栩栩如生的戲曲人物,使古箏音樂具有更強的敘事性與表現力。
2.“緊打慢唱”表現戲劇沖突
“緊打慢唱”是戲曲音樂中常用的表現手法,用于營造緊張、激烈的戲劇沖突氛圍。在古箏戲曲樂曲的演奏中,演奏者可通過借鑒“緊打慢唱”的藝術表現形式,運用相應的演奏技法,表現音樂中的戲劇沖突。比如,在表現人物內心矛盾沖突時,演奏者可運用快速的波動箏弦,營造出一種緊張、壓抑的氛圍;同時,在旋律進行上,也可采用緩慢的速度與悠長的樂句,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掙扎與痛苦。這樣在“緊打”與“慢唱”的鮮明對比下產生強烈的節奏反差,增加音樂的戲劇張力,讓音樂更扣人心弦,贏得廣大觀眾的喜愛,從而為古箏音樂的快速發展帶來更多的活力。
三、結束語
古箏,這一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器,極具藝術表現力。演奏者想要將各種優秀的音樂作品帶給廣大觀眾,讓他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不僅需要彈奏出悅耳的旋律,也要傳遞出深厚的情感。然而,實現這一點難度較高,演奏者要達到“弦內之法”與“弦外之意”的辯證統一,這也是古箏演奏藝術的精髓所在。換句話說,只有“弦內之法”與“弦外之意”相輔相成,相互依存,才可共同構成古箏演奏藝術的完整體系。通過對古箏演奏技法與音樂意象之間關系的深人研究,既能夠讓演奏者深刻理解古箏演奏藝術的要點,也能夠讓越來越多的古箏愛好者更加注重“弦內之法”與“弦外之意”的有機結合,從而不斷探索與創新古箏演奏技法,讓古箏演奏藝術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為中華音樂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靜,趙伊多.詩意的“實現” 關于古箏演奏意境美的探索[J].文學藝術周刊,2025,(08):55-57.
[2]李焱.古箏表演藝術中的音樂表現力探究[J].戲劇之家,2025,(08):84-86.
[3]劉巧云.古箏獨奏中的情感表達與演奏者個性風格研究[J].名家名作,2025,(08):19-21.
[4]趙欣彤.古箏演奏中藝術表現力強化路徑探究[J].樂器,2024,(11):72-75.
[5]閆曉藝.古箏在戲曲音樂表現中的韻與美[J].新傳奇,2024,(34):25-27.
[6]張婧濤.當代古箏音樂創作類型及創作特征[J].明日風尚,2025,(07):4-6.
(責任編輯:趙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