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24-0151-03
在文化產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藝術人才的需求正趨向多元化。傳統的音樂表演專業教育模式主要側重于專業演唱或演奏技巧的培養,然而,學生在語言表達、舞臺應變等非音樂技能方面通常表現不足,這使得他們難以適應現代文化活動中對主持與表演綜合能力的需求。根據《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國家積極倡導輔修專業和跨學科教育,以培養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播音主持藝術人才。聲樂演唱中常出現發聲混響困難、語速處理不當等問題,而播音主持專業擁有成熟的發聲訓練和臺風培養體系,能夠有效補充音樂表演教學的不足之處。因此,在音樂表演專業中設置舞臺主持課程,不僅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也符合現實需求。本文基于對國內外實踐與政策背景的分析,探討音樂表演專業引入舞臺主持課程的實施路徑和教學經驗,旨在為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參考。
一、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
將舞臺主持課程融入音樂表演專業,并非簡單的技能疊加,而是基于深刻的學理依據。這種整合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可以從聲樂科學、認知科學理論中得到堅實支撐。
(一)聲音的共生:聲樂藝術與播音發聲的科學交匯音樂表演與播音主持藝術,雖然在最終呈現形式上有所區別,但在其最核心的物理基礎一聲音的產生與控制上,遵循著共同的科學原理。播音主持學科的發聲訓練體系能精準地補充和強化聲樂訓練中的多個環節。二者的核心共通之處在于對三大發聲要素的依賴:氣息一呼吸支持、共鳴一腔體運用與吐字一發音清晰度。聲樂訓練強調通過科學的呼吸方法獲得穩定的氣息支持,并通過協調運用胸、口、鼻、頭等共鳴腔體來實現聲音的豐滿與穿透力。同樣,播音發聲學也極為重視“氣息是聲音的動力”,其系統訓練旨在幫助學生掌握穩定、深沉、持久的呼吸,并科學地運用共鳴以獲得圓潤、明亮、富有感染力的嗓音[1]。
許多聲樂學生過于注重聲音的“美化”和“線條感”,有時會忽略歌詞的清晰傳達,導致“字不正腔不圓”。而播音主持訓練中的“吐字歸音”練習,對字頭、字腹、字尾有著極為精細的要求,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語言清晰度和表現力。此外,播音主持專業成熟的普通話正音、語速控制、邏輯重音和情感語氣的訓練,能夠幫助音樂表演學生實現從“只會唱”到“會唱更會說”的轉變,使其在處理音樂劇臺詞、藝術歌曲念白乃至音樂會導賞解說時,都能游刃有余。因此,引入播音主持的發聲訓練,本質上是以一門成熟的“聲音科學”來反哺另一門“聲音藝術”,從而構建一個更全面、更科學的聲音能力體系。
(二)具身認知:作為身心合一整體的表演者
長期以來,表演教育中存在一種將聲音與身體割裂的傾向。然而,源于認知科學的“具身認知”(EmbodiedCognition)理論,為我們理解表演的整體性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框架。該理論主張,認知過程并非獨立于身體之外的抽象計算,而是深深植根于身體的感知和運動經驗中。簡言之,身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的思維、情感和表達方式都由身體與環境的互動所塑造。將這套理論應用于舞臺表演,其核心觀點是:表演者的身體不是承載聲音的被動容器,而是表達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具身認知理論為音樂表演專業引入形體與舞臺表現訓練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它將“臺風”“形體”等傳統上被認為是輔助性的、經驗性的訓練內容,提升到了認知科學的高度。播音主持與戲劇表演訓練中系統化的臺風訓練、姿態矯正、表情管理和肢體語言運用等課程內容,正是實現這種“身心合一”表達的有效途徑。通過這些訓練,學生能夠建立起身體與聲音的深層連接,學會用整個身體去“歌唱”和“溝通”,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統一、更具魅力的舞臺呈現者[2]。
二、國內外舞臺主持課程實踐案例
國內部分高校也已積極探索類似的課程整合,為舞臺表演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的本土經驗。黃淮學院為音樂表演專業開設《表演與臺詞》課程,明確定位為培養學生“說的、唱的都好聽”的綜合能力,通過聲樂演唱、配音、主持等實踐項目,將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四川音樂學院傳媒學院的播音與主持專業則堅持“多元融合、實踐育人”的理念,著力培養具備“編創制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其跨界融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培養模式對音樂表演課程改革具有重要啟發。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則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為目標,開設“音樂傳播”“音樂編導”等交叉學科,并引入新媒體音樂傳播、音樂產業研究等前沿課程。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在課程設置中不僅包含音樂劇聲樂、舞蹈、表演等核心內容,還將“臺詞”“音樂會舞臺表演”等課程納入體系,體現出對語言表達與綜合舞臺呈現能力的高度重視。
作為全球現代音樂教育的翹楚,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CollegeofMusic)開設的“舞臺表演工作坊”(StagePerformanceWorkshop)為整合性表演教學樹立了國際標桿。該課程強調音樂技藝與舞臺呈現、觀眾互動能力的統一,面向聲樂和器樂學生,突出舞臺表現力的普適性。課程內容涵蓋麥克風使用、排練方法、譜面準備、舞臺呈現、節目編排、觀眾互動、角色塑造與試音技巧等,體現了對完整表演“全流程管理”的教學理念。值得借鑒的是“錄制與評議”的教學方法:所有表演過程均被錄像,隨后師生共同觀看并從動作、臺風、整體表現力等角度進行細致反饋,使主觀舞臺體驗轉化為可分析的客觀材料,顯著提升了教學精準度與學生自我認知。雖然伯克利部分長期項目評價不一,但這一短期、目標清晰的課程廣受好評,不少學生表示“非常喜愛這門課,并學到了很多東西”,印證了其教學效果和實踐價值
三、教學模塊與方法
(一)教學模塊設計
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于從理論的“為何要改”轉向實踐的“如何去改”。通過對國際頂尖院校和國內先行者的案例分析,研究提出采用模塊化課程設計,以實現系統性、靈活性與漸進性的教學目標。構建涵蓋發聲、肢體、互動的三大模塊,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舞臺溝通與表現能力。
1.聲音與言語動力學
本模塊致力于夯實學生在科學發聲與清晰表達方面的技術基礎。借鑒播音主持發聲學的系統訓練方法,教學內容包括進階的呼吸控制訓練、共鳴腔體的調節運用、標準普通話語音與語調糾正、繞口令與貫口等技巧練習,以及不同媒介中聲音傳遞方式的比較分析。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幫助學生掌握適用于舞臺、麥克風和鏡頭前的多場景發聲技能。該模塊與“聲音的共生”理論相呼應,實現聲樂與播音發聲方法的互補強化。
2.舞臺技術與具身表達
該模塊聚焦表演者的非語言表達能力,旨在訓練學生的身體協調性與舞臺表現力,建立自信而具吸引力的舞臺形象。課程內容包括符合舞臺美學的站姿與體態訓練、基于拉班/巴特尼耶夫動作分析理論的手勢與動作設計、情緒與面部表情管理、緩解緊張情緒的方法訓練,以及個性化舞臺“人設”的塑造。模塊實踐“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身體在情感表達和舞臺敘事中的關鍵作用,是舞臺溝通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3.即興與互動溝通
該模塊旨在提升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和與觀眾建立連接的互動技巧。教學內容涵蓋即興表達訓練、自我介紹與作品闡釋、模擬訪談實踐、研討會主持與觀眾提問應對、主持稿寫作訓練,以及線上線下互動策略的系統分析與實操。通過“觀眾參與”理論的引導,鼓勵學生視觀眾為對話伙伴,主動建立雙向溝通關系,為表演注入真實的互動張力與共鳴。
(二)技術賦能教學
傳統的表演訓練嚴重依賴于師生面對面的指導和有限的舞臺實踐機會。然而,新興技術,特別是虛擬與混合現實(VR/MR)和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教育生態。將這些技術融入舞臺主持課程的教學中,不僅能克服傳統教學的諸多瓶頸,更能開啟一種數據驅動的、個性化的、高效能的全新教學范式。
1.虛擬排練場:以VR/MR技術重塑實踐與臨場感
對于表演學習者而言,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將在練習室中掌握的技能,平穩地遷移到充滿不確定性的真實舞臺上。舞臺恐懼、缺乏面對真實觀眾的經驗,是許多學生難以逾越的障礙。VR/MR技術為此提供了革命性的解決方案。其核心優勢在于能夠創造一個安全、可控且高度仿真的“中間地帶”。學生可以在這個虛擬環境中進行無數次排練,而不必承擔在真實舞臺上失敗的心理壓力。行業軟技能訓練平臺VirtualSpeech(虛擬演講)能夠對用戶的表現進行實時、量化的反饋。當學生在虛擬會議室中進行一次模擬主持時,系統可以即時分析并報告其“目光接觸頻率、‘嗯’‘啊’等填充詞數量、語速、音量變化、語言清晰度乃至肢體語言”等多維度數據。這種能力將傳統教學中依賴教師主觀經驗的反饋,轉變為學生可以清晰看到并據此改進的客觀指標。
2.AI聲樂教練與創意伙伴
AI可以扮演一個不知疲倦、永遠在線的“聲樂教練”。諸如VocalImage之類的應用程序,能夠根據用戶的聲音特點,為其定制每日的訓練計劃,并通過一系列聲音測試來提升其發音的準確性、吐字的清晰度和整體自信心。AI教練能夠提供即時的音準反饋和技巧糾正,極大地增加了有效練習的時長和頻率,彌補了課后無人指導的空白。以ACEStudio或ControllaVoice等AI歌聲合成工具為例,學生可以快速進行聲音創意的原型設計。例如,一位學習音樂劇的學生可以自己錄制一段旋律,然后利用AI聲音轉換功能,立刻聽到這段旋律用不同音色演唱的效果。或者,他們可以通過輸入MIDI音符和歌詞,快速生成多聲部的和聲伴唱,以測試自己的編曲想法。這極大地加速了從構思到試聽的創作流程。
四、教學效果評價與就業前景
實踐證明,舞臺主持課程的引入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唱也要會說、會說也要會動”的意識增強了,普通話和藝術發聲得到鞏固,舞臺自信心得到提升。一些學校反映,在開設相關課程后,學生在校內外演出和比賽中的表現更加突出,能夠自然地承擔活動主持人角色,有效提高了表演的感染力。這與研究指出的趨勢一致:傳統分離培養模式下,畢業生往往“難以滿足整個廣播電視行業對人才的發展需求”,必須探索表演與播音主持融合的有效途徑。通過教學改革,學生獲得了跨界發展的能力,使培養目標更加貼近市場[4]。
從就業市場看,多元化的藝術職業對復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長。除了傳統的歌手、樂手崗位外,活動策劃、影視綜藝、網絡直播等領域均需要既懂音樂又有舞臺主持經驗的人才。例如,一些企業直播基地在招聘“主播”時明確偏好擁有音樂專業背景的應聘者,這反映了市場對綜合素質的認可。此外,根據教育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被鼓勵輔修或學習其他專業課程,以增強跨學科適應力。可以預見,未來文化演藝行業將更青睞具備表演、播音與交流等多重技能的復合型畢業生。表明集成了舞臺主持內容的音樂表演人才培養方案,能夠更好地與國家戰略需求和行業發展對接,為畢業生開辟更加廣闊的就業和發展空間。
五、結束語
將舞臺主持課程引人音樂表演專業是順應教育改革趨勢和產業需求的創新嘗試。一方面,它打破了音樂與主持的界限,利用播音主持成熟的發聲和表演訓練體系來完善音樂表演教育,從而提升學生的表達力和舞臺魅力。另一方面,該舉措契合了教育部關于優化課程設置、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政策精神,有助于培養既有深厚音樂素養又善于舞臺溝通的新型藝術人才。未來,應繼續總結教學實踐經驗,不斷豐富課程內容與評價體系,加強校企合作與資源共享,使課程體系更加完善、教學方法更加創新。通過持續深化舞臺主持課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總結,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將呈現出“多元融合、面向市場”的新局面,為文化藝術領域輸送更多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帥,黨銳.AIGC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播音主持實踐類課程教學初探—兼評“播音主持教學設計與實踐”課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5,(02):92-95.
[2]杜洋.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南京傳媒學院”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03):84-86+98.
[3]陳虹,楊啟飛.基于場景匹配的口語傳播:智媒時代之播音主持教育[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06):164-168.
[4]肖灑.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業務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9,(06):72-75.
(責任編輯:胡軼凡)